作者 |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研究專家、葦草智酷合伙人
整理 | 中信出版社
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提出「智能經濟」的概念,數字經濟在經歷了從PC的發明和普及,到PC物聯網,再到移動網際網路,將會進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的新階段。李彥宏預測,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
2020年9月,李彥宏新書《智能經濟》出版,剖析人工智慧、新基建與智能經濟的關係,探索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範式,展望智能經濟下的思維轉換、經濟變革、產業轉型、服務治理與社會生活的新圖景。
11月底,在百度、葦草智酷、中信出版集團聯合舉辦的「『十四五』規劃與智能經濟遠瞻-----智能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智能經濟發展的理解,以下為演講稿實錄。
01
從與機器賽跑到第二次機器革命
AI革命被稱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革命,接下來是以電腦、網際網路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它是一場信息化革命。然後終於來到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
我來簡單概括一下,第四次工業革命跟前面不同的地方在於技術融合。融合是一個關鍵詞,模糊物理、數字、生物領域之間的界限,所以我們講數字孿生,在現實世界有一個,在數字世界一定有另一個。
接下來不止是一個和另一個的問題,目前最得到大家關注的叫「網絡物理系統」,它代表著一系列的技術,不管是納米、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第五代5G通訊技術,我們把它們叫做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這只是一個分法,其實人類發明各種各樣的東西,對我們所面臨的現象進行各種各樣的劃分。我再來引入另一個劃分,先不討論幾次工業革命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教授寫的一本書叫《第二次機器革命》,它給了另一種分法。所謂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一定是對應著在前面有第一次機器革命,這兩個作者之前寫了一本書叫做《與機器賽跑》,從書名來看,那個時候人還有一種主體性,還有一種動力說讓我們和機器賽跑,說不定我們就打敗它了。
那個時代,我們認為也許可以造出一個擊敗西洋棋冠軍的人,但是不可能有一個程序能夠擊敗圍棋。因為圍棋比西洋棋複雜太多了,所以我們覺得還可以賽跑。今天我們說「與機器賽跑」肯定過時了,已經沒辦法跟機器賽跑了。
總不能說人工智慧程序下一個要攻破的目標是麻將?麻將不僅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遊戲,是四個人的。
《第二次機器革命》.[美] 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安德魯·麥卡菲 著,蔣永軍譯
所以兩個作者現在寫的新書叫做《第二次機器革命》。第一次機器革命核心討論的是人與機器的關係,那個時代人和機器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有的事我們幹得更好,有的事機器幹得更好,兩方可以互補。到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時候,可能不是互補關係,而是替代關係。
怎麼突然之間形勢變得如此急轉直下?我們討論一下邏輯問題。這兩個作者認為基本邏輯就三個,第一個叫指數級增長,很多例子證明,今天的東西是指數級增長的,導致一個想像力的極限問題,導致一個敏感的初始值問題。
第二個叫數位化進步。我們這麼多年來通過數位化把大量的信息積攢起來,到底有沒有產生智慧。如果能夠把這個智慧挖掘出來會怎麼樣?這兩個作者很有意思,把一些關鍵詞做成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預測三個月之內美國某個地方房價的增長,發現預測的結果精準。其實通過數位化信息轉換成智慧,他們叫做數位化的進步。
第三個叫做組合式創新。有一句諺語說,路邊的果子,為什麼低的果子都被摘了。因為人走過去隨手就摘了,高處的摘不到,只有爬梯子。
有人問是不是創新有一天就終止了?創新並不是摘果子,它是組合式創新,只要把積木的數量不斷擴大,積木反覆搭來搭去,這才叫創新,這就證明了融合的重要性。這三個點就是他們所謂的第二次機器革命的邏輯,正是因為這個邏輯,我們突然間不能夠簡單地跟機器賽跑了。
02
底層信仰讓精英群體的觀點分裂
這種情況下,大家非常在意的就是工作的未來。將來可能沒有工作,所有人都進入無薪時代,真正有工作的人都是貴族,然後由貴族養活大量的沒有工作的普通平民。這個觀點是前幾年一本極為流行的書中寫的,作者是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把大家嚇得一身冷汗。
赫拉利認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會導致無用的人類,21世紀最重要的不是反抗剝削而是反抗無用。無用的問題可能比剝削嚴重很多倍,工作在很多時候是每一個人的尊嚴所在,是他的價值所在。如果他沒有工作,這個人怎樣還是一個人?這要劃一個很大的問號。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世界的人都不工作了,儘管你每天都在想像如果不工作會多好,但是如果你不工作一天,會非常不自在,因為我們已經被工作所定義了。
當談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有人不幹了,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開復。李開復就出來說了,赫拉利聳人聽聞,赫拉利雖然是一個歷史學者,但是他不懂技術。李開復說必須停止煽動人類對於AI的恐慌,而且無用階級這個說法本身是對人的巨大打擊,不可以隨便說人是無用的。因為我們是搞AI的,有些事情是AI不能幹的,是人能幹的。
但是李開復僅僅代表爭論的一方。當討論到AI對人類的影響,我們不針對普通人,首先因為普通人對AI也不是真懂;其次我們要看人類的精英,最尖端的精英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是他們在創造未來的世界。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的精英是分裂的。同樣有鼓吹AI的精英出來說AI有非常大的問題,比如霍金。霍金說人工智慧有可能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霍金去世前特別關心的是劍橋大學的未來研究中心,他說以往的人類研究歷史發現的真相只有一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愚蠢的歷史,我們能不能反過來想一下人類在什麼時候能夠不愚蠢?
所以劍橋大學建立的未來研究中心一個非常簡單的使命,就是研究人工智慧在未來會不會毀滅人類。霍金在中心開幕的時候講了一段話,他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幫助人類消滅疾病、消滅貧困、阻止氣候變化,但也可能產生人們不願意看到的種種後果,包括產生自主武器、造成經濟災難,包括與人類發生衝突時擁有自己意願的機器。
未來研究中心給歐洲議會寫報告,歐洲議會問到機器人會不會有電子人格,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機器人有電子人格,我們造機器的時候一定要附加一個最後的開關,就是必須要有一個開關能夠讓機器人停止做某種事情。
如果大家看過克拉克的著名科幻片的《2001太空漫遊》,其中的人工智慧電腦哈爾因為不能控制那個開關,結果把人類毀滅了。討論到這裡我們發現,如果機器有自己的人格,甚至企圖對創造它的人造成傷害,我們該怎麼辦?這是霍金擔憂的問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研究專家、葦草智酷合伙人胡泳
剛才說到精英群體觀點的分裂,還有其他的代表人物,比如埃隆·馬斯克。馬斯克一邊在研究AI,一邊在談AI的危險。他說人工智慧的危險大於核武器的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可以回應李開復的說法「我們是人工智慧專家,我們懂。
馬斯克說,你真的懂嗎?那些所謂的AI專家,他們自以為知道的其實遠比他們實際知道的多,他們以為的自己要比真實的自己聰明得多。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真實的自己要聰明,人工智慧的專家一樣,毫不例外。
還有比爾·蓋茨,他說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在現在還對這個問題不擔心,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毫不擔憂。
這是我說的精英的一個陣營,另外一個陣營幾乎也同樣強大,比如扎克伯格。在人們討論人工智慧可能造成人類末世場景的時候,扎克伯格說這種討論是毫不負責的。
人工智慧領域最牛的華人之一吳恩達說「今天擔心這些事情,好比如擔心火星上的人口會過剩。」我特別喜歡的一個人工智慧的專家佩德羅·多明戈斯,他看到馬斯克發了推特之後說「我沒有什麼話可說,只有一個詞叫做嘆息。」他認為馬斯克說得完全不對。
這是人類最聰明的一群大腦,如果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陷入如此分裂的場景,我們作為普通人何以自處?這個問題似乎看上去是無解的,包括剛才講的人工智慧到底會毀滅工作還是創造工作。
比如段老師講到廚師可以做培訓機器人的工作,可是工作是有一個量的問題,如果沒有大量的工作,有多少人會從廚師轉變為訓練機器人的廚師呢?
有關AI的爭論一定是不會休止的,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自處,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事實上不光是人類的未來,或者說工作的未來,也包括機器會不會有意識等等。當我們產生這些惶恐,問題不能得到解答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出路。這個出路就是要意識到,這些專家之所以對未來的前景產生不同意見,不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的底層信仰不一樣。
為什麼我強調這個觀點非常重要,我最後主題會落到這裡。比如那些預測我們一定會造出有意識的機器人的專家,是因為他相信一個非常基本的假設——人類在本質上是機器。
如果人類是機器,我們當然最終可以建立一個有意識的機器人。而那些認為機器永遠不會產生意識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意識專家,而是因為他相信人不可能是純粹的機械生物。
我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很疑惑,它不是一個意識問題,而是一個信仰問題。如果一旦談到信仰問題,討論人工智慧問題一定要解構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不能就事論事討論人工智慧,而是要回到歷史上、回到技術整個的發展歷程上去解構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03
人工智慧時代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
我前面試圖從技術上提煉,其實最終一定會回到這裡,最終要解構的東西就是三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宇宙的構成是什麼。從古希臘以來就爭論不休的一個事情。
第二個問題,我們是什麼。我們是什麼的問題就是人類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不是一個集體概念,是一個個體概念,就是自我的問題,我是什麼。
為什麼這三個問題在今天變得如此重要,為什麼我說這更多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其實你會發現有關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不是單一答案,全部都是多重選擇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宇宙的構成,一直有兩種思想流派,一種認為宇宙的構成無他,就是原子,單一的物質。從德謨克利特開始就認為,你作為一個人在這裡思考,沒有什麼高級的,就是原子在運動,這叫一元論。另外一派人堅決不同意,說的確有原子,但是人不止是由原子構成的,總還有點別的東西。
科學家幾乎都站在第一陣營,科學家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還原,如果不還原,這個事就沒辦法解釋。所以必須找到一個解釋,通過還原論來講,就一定能夠找到這個事情物質的原因。你的愛情只不過是一些分子運動,你的意識只不過是一些神經元的纏繞,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證明這一點。
但是二元論者認為這是不對的。當然這裡有很多的哲學思考,為什麼有的人會相信二元論,有的人會相信一元論,其實本質上我們歸結為他們對現實本質的信仰是什麼。
再次回到信仰問題,我們會說一元論是理性和現代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相信理性和現代的東西是不對的,還有很多東西是精神的,是原子解釋不了的。這就是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矛盾。
哪怕我們可以證明你跟石頭一樣都是原子,我跟這個桌子一樣都是原子;但是你可以用一個石頭、用一個錘子把這個桌子徹底粉碎,毫無內疚。你可以用一個錘子砸在我腦袋上,你會毫無內疚嗎?一元論和二元論在這裡會陷入一個巨大的崩塌。
因此我想說,以上三個問題是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而它的思考方向本質上是要討論人類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人類信仰的問題以往是哲學家們的專利、是神學家們的專利,但是今天的人工智慧把這個問題推到所有人面前,你也得考慮這些問題。那些做人工智慧的人尤其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你是秉持著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在創造這個東西,因為這會決定這個東西將來會達到什麼程度,會怎麼樣應用。
書名: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形態
作者:李彥宏著;張曉峰,杜軍主編
出版時間:2020-0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經濟、社會與生活方式,也在改寫生產關係與發展模式。隨著以算力、算法、大數據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成為新基建的「底座」,數字經濟正進化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
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首次提出「智能經濟」這一概念,《智能經濟》一書是他對這一概念的首次系統闡釋。
這本書聚焦智能經濟,釐清其理論概念與技術基礎,剖析人工智慧、新基建與智能經濟的關係,探索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範式;描摹不同垂直場景下產業智能化的問題、前景、邏輯與路徑,構建中國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路線圖;展望智能經濟下的思維轉換、經濟變革、產業轉型、服務治理與社會生活的新圖景。同時,李彥宏在這本書中首次全景式展現了百度的人工智慧戰略和布局,真實回顧了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深耕的10年間,在技術選擇、產品方向、商業模式、組織架構、開放生態等重要問題上的思考與決策過程。
葦草智酷簡介——
葦草智酷(全稱:北京葦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由長期從事網際網路前沿思想、人文、科技和投資領域的專家所組成一個的思想者社群組織,其前身是已運營 5 年的網際網路思想者社區—網絡智酷。
葦草智酷秉承「讓天下思想者連接起來」、「讓思想流動起來」、「讓思想直立行走」的主旨和願景,在泛網際網路思想領域中,立足全球視野,感知時代脈搏,聚焦思想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