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在人工智慧時代生存和成長

2020-12-04 葦草智酷

作者 |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研究專家、葦草智酷合伙人

整理 | 中信出版社

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提出「智能經濟」的概念,數字經濟在經歷了從PC的發明和普及,到PC物聯網,再到移動網際網路,將會進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的新階段。李彥宏預測,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

2020年9月,李彥宏新書《智能經濟》出版,剖析人工智慧、新基建與智能經濟的關係,探索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範式,展望智能經濟下的思維轉換、經濟變革、產業轉型、服務治理與社會生活的新圖景。

11月底,在百度、葦草智酷、中信出版集團聯合舉辦的「『十四五』規劃與智能經濟遠瞻-----智能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智能經濟發展的理解,以下為演講稿實錄。

01

從與機器賽跑到第二次機器革命

AI革命被稱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革命,接下來是以電腦、網際網路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它是一場信息化革命。然後終於來到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

我來簡單概括一下,第四次工業革命跟前面不同的地方在於技術融合。融合是一個關鍵詞,模糊物理、數字、生物領域之間的界限,所以我們講數字孿生,在現實世界有一個,在數字世界一定有另一個。

接下來不止是一個和另一個的問題,目前最得到大家關注的叫「網絡物理系統」,它代表著一系列的技術,不管是納米、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第五代5G通訊技術,我們把它們叫做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這只是一個分法,其實人類發明各種各樣的東西,對我們所面臨的現象進行各種各樣的劃分。我再來引入另一個劃分,先不討論幾次工業革命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教授寫的一本書叫《第二次機器革命》,它給了另一種分法。所謂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一定是對應著在前面有第一次機器革命,這兩個作者之前寫了一本書叫做《與機器賽跑》,從書名來看,那個時候人還有一種主體性,還有一種動力說讓我們和機器賽跑,說不定我們就打敗它了。

那個時代,我們認為也許可以造出一個擊敗西洋棋冠軍的人,但是不可能有一個程序能夠擊敗圍棋。因為圍棋比西洋棋複雜太多了,所以我們覺得還可以賽跑。今天我們說「與機器賽跑」肯定過時了,已經沒辦法跟機器賽跑了。

總不能說人工智慧程序下一個要攻破的目標是麻將?麻將不僅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遊戲,是四個人的。

《第二次機器革命》.[美] 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安德魯·麥卡菲 著,蔣永軍譯

所以兩個作者現在寫的新書叫做《第二次機器革命》。第一次機器革命核心討論的是人與機器的關係,那個時代人和機器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有的事我們幹得更好,有的事機器幹得更好,兩方可以互補。到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時候,可能不是互補關係,而是替代關係。

怎麼突然之間形勢變得如此急轉直下?我們討論一下邏輯問題。這兩個作者認為基本邏輯就三個,第一個叫指數級增長,很多例子證明,今天的東西是指數級增長的,導致一個想像力的極限問題,導致一個敏感的初始值問題。

第二個叫數位化進步。我們這麼多年來通過數位化把大量的信息積攢起來,到底有沒有產生智慧。如果能夠把這個智慧挖掘出來會怎麼樣?這兩個作者很有意思,把一些關鍵詞做成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預測三個月之內美國某個地方房價的增長,發現預測的結果精準。其實通過數位化信息轉換成智慧,他們叫做數位化的進步。

第三個叫做組合式創新。有一句諺語說,路邊的果子,為什麼低的果子都被摘了。因為人走過去隨手就摘了,高處的摘不到,只有爬梯子。

有人問是不是創新有一天就終止了?創新並不是摘果子,它是組合式創新,只要把積木的數量不斷擴大,積木反覆搭來搭去,這才叫創新,這就證明了融合的重要性。這三個點就是他們所謂的第二次機器革命的邏輯,正是因為這個邏輯,我們突然間不能夠簡單地跟機器賽跑了。

02

底層信仰讓精英群體的觀點分裂

這種情況下,大家非常在意的就是工作的未來。將來可能沒有工作,所有人都進入無薪時代,真正有工作的人都是貴族,然後由貴族養活大量的沒有工作的普通平民。這個觀點是前幾年一本極為流行的書中寫的,作者是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把大家嚇得一身冷汗。

赫拉利認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會導致無用的人類,21世紀最重要的不是反抗剝削而是反抗無用。無用的問題可能比剝削嚴重很多倍,工作在很多時候是每一個人的尊嚴所在,是他的價值所在。如果他沒有工作,這個人怎樣還是一個人?這要劃一個很大的問號。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世界的人都不工作了,儘管你每天都在想像如果不工作會多好,但是如果你不工作一天,會非常不自在,因為我們已經被工作所定義了。

當談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有人不幹了,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開復。李開復就出來說了,赫拉利聳人聽聞,赫拉利雖然是一個歷史學者,但是他不懂技術。李開復說必須停止煽動人類對於AI的恐慌,而且無用階級這個說法本身是對人的巨大打擊,不可以隨便說人是無用的。因為我們是搞AI的,有些事情是AI不能幹的,是人能幹的。

但是李開復僅僅代表爭論的一方。當討論到AI對人類的影響,我們不針對普通人,首先因為普通人對AI也不是真懂;其次我們要看人類的精英,最尖端的精英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是他們在創造未來的世界。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的精英是分裂的。同樣有鼓吹AI的精英出來說AI有非常大的問題,比如霍金。霍金說人工智慧有可能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霍金去世前特別關心的是劍橋大學的未來研究中心,他說以往的人類研究歷史發現的真相只有一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愚蠢的歷史,我們能不能反過來想一下人類在什麼時候能夠不愚蠢?

所以劍橋大學建立的未來研究中心一個非常簡單的使命,就是研究人工智慧在未來會不會毀滅人類。霍金在中心開幕的時候講了一段話,他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幫助人類消滅疾病、消滅貧困、阻止氣候變化,但也可能產生人們不願意看到的種種後果,包括產生自主武器、造成經濟災難,包括與人類發生衝突時擁有自己意願的機器。

未來研究中心給歐洲議會寫報告,歐洲議會問到機器人會不會有電子人格,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機器人有電子人格,我們造機器的時候一定要附加一個最後的開關,就是必須要有一個開關能夠讓機器人停止做某種事情。

如果大家看過克拉克的著名科幻片的《2001太空漫遊》,其中的人工智慧電腦哈爾因為不能控制那個開關,結果把人類毀滅了。討論到這裡我們發現,如果機器有自己的人格,甚至企圖對創造它的人造成傷害,我們該怎麼辦?這是霍金擔憂的問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企業管理研究專家、葦草智酷合伙人胡泳

剛才說到精英群體觀點的分裂,還有其他的代表人物,比如埃隆·馬斯克。馬斯克一邊在研究AI,一邊在談AI的危險。他說人工智慧的危險大於核武器的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可以回應李開復的說法「我們是人工智慧專家,我們懂。

馬斯克說,你真的懂嗎?那些所謂的AI專家,他們自以為知道的其實遠比他們實際知道的多,他們以為的自己要比真實的自己聰明得多。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真實的自己要聰明,人工智慧的專家一樣,毫不例外。

還有比爾·蓋茨,他說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在現在還對這個問題不擔心,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毫不擔憂。

這是我說的精英的一個陣營,另外一個陣營幾乎也同樣強大,比如扎克伯格。在人們討論人工智慧可能造成人類末世場景的時候,扎克伯格說這種討論是毫不負責的。

人工智慧領域最牛的華人之一吳恩達說「今天擔心這些事情,好比如擔心火星上的人口會過剩。」我特別喜歡的一個人工智慧的專家佩德羅·多明戈斯,他看到馬斯克發了推特之後說「我沒有什麼話可說,只有一個詞叫做嘆息。」他認為馬斯克說得完全不對。

這是人類最聰明的一群大腦,如果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陷入如此分裂的場景,我們作為普通人何以自處?這個問題似乎看上去是無解的,包括剛才講的人工智慧到底會毀滅工作還是創造工作。

比如段老師講到廚師可以做培訓機器人的工作,可是工作是有一個量的問題,如果沒有大量的工作,有多少人會從廚師轉變為訓練機器人的廚師呢?

有關AI的爭論一定是不會休止的,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自處,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事實上不光是人類的未來,或者說工作的未來,也包括機器會不會有意識等等。當我們產生這些惶恐,問題不能得到解答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出路。這個出路就是要意識到,這些專家之所以對未來的前景產生不同意見,不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的底層信仰不一樣。

為什麼我強調這個觀點非常重要,我最後主題會落到這裡。比如那些預測我們一定會造出有意識的機器人的專家,是因為他相信一個非常基本的假設——人類在本質上是機器。

如果人類是機器,我們當然最終可以建立一個有意識的機器人。而那些認為機器永遠不會產生意識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意識專家,而是因為他相信人不可能是純粹的機械生物。

我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很疑惑,它不是一個意識問題,而是一個信仰問題。如果一旦談到信仰問題,討論人工智慧問題一定要解構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不能就事論事討論人工智慧,而是要回到歷史上、回到技術整個的發展歷程上去解構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03

人工智慧時代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

我前面試圖從技術上提煉,其實最終一定會回到這裡,最終要解構的東西就是三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宇宙的構成是什麼。從古希臘以來就爭論不休的一個事情。

第二個問題,我們是什麼。我們是什麼的問題就是人類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不是一個集體概念,是一個個體概念,就是自我的問題,我是什麼。

為什麼這三個問題在今天變得如此重要,為什麼我說這更多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其實你會發現有關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不是單一答案,全部都是多重選擇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宇宙的構成,一直有兩種思想流派,一種認為宇宙的構成無他,就是原子,單一的物質。從德謨克利特開始就認為,你作為一個人在這裡思考,沒有什麼高級的,就是原子在運動,這叫一元論。另外一派人堅決不同意,說的確有原子,但是人不止是由原子構成的,總還有點別的東西。

科學家幾乎都站在第一陣營,科學家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還原,如果不還原,這個事就沒辦法解釋。所以必須找到一個解釋,通過還原論來講,就一定能夠找到這個事情物質的原因。你的愛情只不過是一些分子運動,你的意識只不過是一些神經元的纏繞,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證明這一點。

但是二元論者認為這是不對的。當然這裡有很多的哲學思考,為什麼有的人會相信二元論,有的人會相信一元論,其實本質上我們歸結為他們對現實本質的信仰是什麼。

再次回到信仰問題,我們會說一元論是理性和現代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相信理性和現代的東西是不對的,還有很多東西是精神的,是原子解釋不了的。這就是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矛盾。

哪怕我們可以證明你跟石頭一樣都是原子,我跟這個桌子一樣都是原子;但是你可以用一個石頭、用一個錘子把這個桌子徹底粉碎,毫無內疚。你可以用一個錘子砸在我腦袋上,你會毫無內疚嗎?一元論和二元論在這裡會陷入一個巨大的崩塌。

因此我想說,以上三個問題是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而它的思考方向本質上是要討論人類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人類信仰的問題以往是哲學家們的專利、是神學家們的專利,但是今天的人工智慧把這個問題推到所有人面前,你也得考慮這些問題。那些做人工智慧的人尤其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你是秉持著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在創造這個東西,因為這會決定這個東西將來會達到什麼程度,會怎麼樣應用。

書名: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形態

作者:李彥宏著;張曉峰,杜軍主編

出版時間:2020-0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經濟、社會與生活方式,也在改寫生產關係與發展模式。隨著以算力、算法、大數據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成為新基建的「底座」,數字經濟正進化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

2019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首次提出「智能經濟」這一概念,《智能經濟》一書是他對這一概念的首次系統闡釋。

這本書聚焦智能經濟,釐清其理論概念與技術基礎,剖析人工智慧、新基建與智能經濟的關係,探索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範式;描摹不同垂直場景下產業智能化的問題、前景、邏輯與路徑,構建中國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路線圖;展望智能經濟下的思維轉換、經濟變革、產業轉型、服務治理與社會生活的新圖景。同時,李彥宏在這本書中首次全景式展現了百度的人工智慧戰略和布局,真實回顧了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深耕的10年間,在技術選擇、產品方向、商業模式、組織架構、開放生態等重要問題上的思考與決策過程。

葦草智酷簡介——

葦草智酷(全稱:北京葦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由長期從事網際網路前沿思想、人文、科技和投資領域的專家所組成一個的思想者社群組織,其前身是已運營 5 年的網際網路思想者社區—網絡智酷。

葦草智酷秉承「讓天下思想者連接起來」、「讓思想流動起來」、「讓思想直立行走」的主旨和願景,在泛網際網路思想領域中,立足全球視野,感知時代脈搏,聚焦思想前沿。

相關焦點

  • 北大胡泳教授:數位化正在帶來一場邊緣革命|21讀書
    胡泳教授認為,在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趨勢下,各個行業都在發生數字位移,原來的邊緣變為中心。當然,也要承認,這是當時體制能夠允許和接納的事情。如果當時的體制完全不容忍這些草根的創新,今天的中國也不會走到現在這麼好。所以,體制的包容性是非常重要的。循此理路,我認為,網際網路革命是中國的第五次邊緣革命。網際網路社會在中國是自下而上演進而成的,但它的確只有在體制的包容下才能成長。
  • 胡泳:沒有歷史感的一代
    世紀末的大多數年輕人在一種永遠的當下的環境中成長,與其所生活的時代的公共歷史缺乏任何有機聯繫。」 簡而言之,他們是浮萍,是蜉蝣。 什麼在抹除我們的記憶?因為歷史總是在被不斷創造之中,在結果發生之前一切皆非必然,而當人們行動時,社會和人類事務總是可以改變的。 歷史對年輕人有什麼用? 在應試時代,現代學生的價值取決於他的考試成績,教育評價體系也不會衡量學生的情感教育與心靈成長。
  • 羅漢堂認識疫情線上研討會之二——數位化生存
    這一場研討會由羅漢堂高級顧問、資深媒體人周健工主持,嘉賓是羅漢堂秘書長、經濟學家陳龍教授,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胡泳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嚴飛副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周潔和倫敦大學學院數碼人類學博士後王心遠。這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思考數位技術與社會學科關係的研討會,通過學科跨界共同尋找人類在數字時代生存發展的方向。
  • 人工智慧時代,父母的認知也需要更新升級
    大家熱議的,往往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語文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甚至正在醞釀改革,將計算機編程設為中學必修課。但是,作為學生首當其衝的老師,父母的認知同樣需要更新升級。​人工智慧時代必定以智慧創新為主流,必定以強調個性和創新為重點。父母所主導的家庭教育,也必然要發生巨大的變革!父母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最好辦法,就是付出耐心和虛心。
  • 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人工智慧賦能的實體經濟,為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22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1630億元,2018-2022年CAGR達31%。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
  •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活在未來?
    在2017年初,科大訊飛的同聲傳譯機,在一場重要的科技研討會上,準確地翻譯了川普的發言,還能完美地模擬川普的音調和語氣,令人驚嘆!一個資深記者寫一篇報導至少也需要20分鐘吧!在2016年的巴西的奧運會期間,一名人工智慧「記者」在賽後即刻完成一篇準確的報導,用時2秒。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我們在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的同時。
  • 胡泳:重構地球——我們這代人的登月行動
    作者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有非常挑戰的世界,為了應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巨大的不合常規的想法。
  • 人工智慧時代:重新審視教學中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從以往面向全班的教育風格,逐步轉向面向班級內每位學生個體的教育風格,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精確把握每一名學生的狀態,開展有針對地關注和指導。 第二,教師應當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
  • 人工智慧時代,Live800智能套電機器人能做什麼?
    引言:人工智慧已經到來,它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 它將引領一場比網際網路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革命。  在數字與智能化技術日趨成熟的時代下,人工智慧與人之間的比較、碰撞時常引發熱議。以客服行業為例,"智能套電機器人與人工客服誰能更勝一籌?"、"智能套電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工客服?"
  • 陳根:機器時代下,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除了對未來倫理的擔憂,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生存的真相當然,時下的人工智慧只是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生活
  • 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人文智慧要同步更新
    這幾天,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正在上海召開。各領域的議題都比較具體和落地,圍繞我們的生活做了現狀的總結和未來的展望。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點,主要是人工智慧和人文智慧的關係。緣起我聽到的一個小故事。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人工智慧揚棄了人類自身作為物種的統一性。自然人+人工智慧人的新型「異化」關係在總體、交互、生存和本體等關係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向,同時,非現實性上人的積極「異化」變得更為豐富。儘管如此,「超人時代」仍然是自然人「固有的本質力量」。破解以積極的「異化」為內核的「人的本質力量」應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哲學使命和哲學現代化的起點。對於人工智慧時代人的本質力量的理解是中國智造取得成功的密碼。
  • 走向人工智慧時代,百度的延承和蛻變
    歷史上的搜索業務對百度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到了今天,儘管「人工智慧」已經成了百度的新符號,搜索之於百度的價值和意義卻依然適用。僅在2017年Q4季度中,百度在優化搜索體驗和擴充視頻內容上穩健推進。搜索結果頁高質量視頻內容覆蓋率達15%,信息流業務每日分發量環比增加20%以上,百度App用戶總使用時長同比增長約30%。
  • 人工智慧時代的刑事立法規劃
    刑法不僅要保護人工智慧發展也要防控人工智慧風險 無論是從預防刑法還是風險刑法的角度來看防控人工智慧風險都是必不可少的 風險實際上與紅利成正比 我們必須準確認識並把握到人工智慧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並積極對其進行規制 正如作為工業革命產物之一的汽車在提升了交通運輸效率和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各類危害人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交通事故為應對對此風險刑法設立了交通肇事罪和危險駕駛罪等條文 人工智慧刑事立法也必然不能缺少風險防控的內容以對失控
  • 專家:人工智慧比人類聰明數十億倍 人機結合才能生存
    北京時間2月13日晚間消息,著名未來學家伊恩·皮爾遜(Ian Pearson)今日表示,人工智慧(AI)可能比人類聰明數十億倍,將來人類要想繼續生存,必須要與計算機進行整合。在今日於杜拜舉行的世界政府首腦峰會期間,皮爾遜在CNBC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發表了上述言論。
  • 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將何去何從?
    同時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逐漸從第二產業滲透到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現已進入與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的全新時期,起著加速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革命性作用——AI為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帶來全新引擎和不竭動力,激發創意產品的多元化、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產生全新的文化創意業態……為此,人工智慧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將完成語義重建、範式轉變和產業重塑,一場以人工智慧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的研究將勢在必行。
  • 俞敏洪對話張一鳴:人工智慧時代,小教育機構難以存活,大機構擔心被...
    俞敏洪認為,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的重複性教學工作將會逐漸被取代,但在培養學生情感、個性和品德的豐富性上,人工智慧沒法真正取代老師。此外,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規模小的教育機構將會因為數據不足,更加沒有機會存活,而大的教育機構可能存在被科技公司「拋棄」的風險。
  • 人工智慧的生存競爭需要從狹域走向廣域
    在海納的模型裡,生存環境從完全不確定性到完全確定性,沿橫軸排列。然後,沿縱軸排列的,是行為的容錯程度——即決策錯誤不致使有機體消亡的範圍。海納模型意味著,在任一給定不確定性水平的環境裡已生存著的物種,智能程度較低的(例如海星和螞蟻)有最可預測的行為模式,而智能程度最高的(例如「神」或「上帝」),其行為是最不可預測的。
  • 奇點來臨:人工智慧時代的奇幻世界
    但機器人阿爾法元就做到了自己和自己下棋,而且左右大腦互相對搏,最後已經把阿爾法狗下贏了。如今的機器人已經超級智能,不再是以前我們認識的玩具、寵物。現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學習能力是一日千裡,阿爾法元已經不屑於和人類下圍棋了。智能語音機器人出現很多領域比如銀行、航空公司,已經在使用機器人客服了。
  • 一個沒有工作,甚至連錢都沒有的人工智慧時代
    人工智慧時代肯定會到來的,這只是時間問題,一旦人類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給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每一個新時代到來,國家運行模式、個人的生存模式都會發生重大改變,人工智慧同樣不例外。人工智慧時代將會給予人類帶來自由活動時間與自由活動空間上的大解放,而這兩個大解放都會對國家管理與個人生存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圍繞著貨幣所發生的變動而產生。在人工智慧時代,信用貨幣將會被取代。人工智慧時代就是一個大耗能時代,誰擁有的能源多,誰就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