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有潛力的光計算新平臺

2020-12-05 環球網

理論上,光計算可以應用更大的帶寬,同時減少能量的損耗。為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哈佛大學韋斯研究所、匹茲堡大學、以及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有望實現光計算的新平臺。顧名思義,光計算使用雷射或二極體產生的光子進行計算。這項技術的基礎,依賴於控制這些光子束的能力。

傳統方法是使用能夠根據光的強度,改變其折射率的非線性材料,以產生「波導」(Waveguide)。

然而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當今大多數非線性材料都會發生永久形變,且這一過程需要來自高功率雷射器的集中能量束,導致設備需求異常昂貴。

好消息是,Wyss Institute 團隊的工作,似乎解決了這些問題。因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材料,可利用低功率雷射,在水凝膠中可逆的溶脹和收縮,來改變非線性材料的折射率。

具體而言,水凝膠由聚合物網絡和少量的光響應螺吡喃(Spiropyran)分子組成,結合起來就能夠讓暴露在光束中的材料收縮。

收縮會改變聚合物的密度和材料的折射率,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關閉光源後,凝膠會發生逆轉、並返回初始狀態。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得以將多個光束串聯照射在材料上。光束之間會互相干擾,甚至可能互相抵消。

這種相互作用為光學計算創造了一個潛在的組成部分 —— 光邏輯門。論文合著者、來自 Saravanamuttu 實驗室的 Derek Morim 表示:

利用這一過程,我們不僅可以設計光響應材料,在有光的情況下可逆地切換其光化學和物理特性,還能夠創建並引導光通道或自陷束。

另一合著者、SEAS 材料科學教授 Amy Smith Berylson 表示:

在弱強度下控制光的能力,預示著一項技術革命。這種可以自我調節、自適應的材料,能夠優化其對環境的響應特性,以取代靜態、低能耗、可在外部調節的類似物。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臺100Gbps的全矽光發射機
    光電子研究中心(ORC)的矽光子學研究人員展示了首個無需使用數位訊號處理的100Gbps及以上的全矽光發射器。該光調製器的最大數據速率幾乎是目前最先進器件的兩倍,證明了低功耗低成本全矽解決方案的潛力,避免了用不兼容CMOS的新材料使製造工藝複雜化。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但如何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有生命的光合細胞?模仿活細胞的過程的關鍵是讓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共同工作。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在一個跨學科的多實驗室計劃--MaxSynBio網絡中實現的。
  • 納米科學:科學家開發原子級硬體來實現自然計算!
    這些能力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大腦是一個能夠出現緊急行為的複雜系統,這意味著系統涉及許多單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宏觀行為不能歸因於任何單個單位,遺憾的是,由於縮放限制,用於當今計算機的傳統製造方法不能用於實現複雜系統的全部潛力 - 這些方法根本無法製造足夠小的互連單元,現在,在納米技術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來製造一種稱為原子開關網絡的自組織複雜設備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
    受蝴蝶翅膀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在室溫下能產生超精確的結果。該技術可以在氫氣洩漏造成安全隱患之前就檢測到氫氣洩漏,並且可以測量人們呼吸中的微量氣體,用於診斷腸道疾病。商用氫氣傳感器只能在150℃或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原型是以光為動力,不是以熱為動力。
  • 「短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有前途的材料的新結構
    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馬化武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一種新的結構如何在一種叫做鈣鈦礦的物質中產生藍光。資料來源: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有機-無機混合材料的新結構,顯示出更高效的潛力。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抑制光的逆反射
    微諧振器是一種小型玻璃結構,光可以在其中循環並增強強度。由於材料缺陷,一些光會被反射回來,對它們的功能造成了幹擾。由馬克斯-普朗克光科學研究所(德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國家物理實驗室(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抑制這些不需要的逆反射的方法,可為傳感和信息技術提供更高質量的信號。
  • 清華施路平團隊新研究登上《自然》,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0月14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中,發布了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層次結構將算法的要求及其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上的實現形式化,從而為研究的結構化方法奠定了基礎。
  • 研究人員開發了用於神經遞質多重成像的蛋白質生物傳感器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2018年,林天(Lin Tian)和她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 Health)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單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dLight1。這個高度特異性的傳感器家族可以檢測到多巴胺,一種神經元釋放的荷爾蒙,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
  • 美研究人員開發新算法 讓智慧型手機變3D掃描儀
    原標題: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算法讓智慧型手機變3D掃描儀   [導讀] 在3D印表機變得越來越便宜的當下, 3D掃描儀卻拖了後腿。一旦完整的圖像模式整合起來,通常的結構光3D重建算法就能用於創建單個物體或空間的三維圖像了。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自1990年代以來,膠體鑽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這些結構-微小材料的穩定,自組裝形式-具有使光波在計算中像電子一樣有用的潛力,並有望在許多其他應用中使用。但是,儘管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到現在。
  • LLNL研究人員首次通過3D列印活體動脈瘤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案
    中國3D列印網10月28日訊,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杜克大學和德克薩斯州A&M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對第一個能夠在人體外生存的動脈瘤進行了生物列印。由LLNL領導的團隊通過3D列印人腦細胞中的血管來創建動脈瘤,並選擇對其進行醫療程序以觀察其如何治癒。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發現可以與計算機建模方法相結合,以完全基於個人的血管幾何形狀來開發針對患者的腦急症治療方法。
  • 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計算湍流
    因此,來自這些社區的研究人員已經建模湍流和進行流量模擬超過60年。 湍流的特點是流結構跨越廣泛的空間和時間尺度。模擬這些複雜流結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數值模擬 (DNS),另一種是大渦流模擬 (LES)。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生物化學家開發一種新策略 利用光來控制DNA的生物功能
    來自明斯特大學的生物化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策略,其利用光來控制DNA的生物功能。 這一突破使得研究人員能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細胞內發生的不同過程。該研究小組由明斯特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的Andrea Rentmeister教授領導。該團隊使用了一種被稱為酶級聯反應的方法來了解和跟蹤DNA的功能。
  • NSF支持開發野火風險評估計算平臺
    該項目將召集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開發一個新的計算平臺,預測火災發生前幾天至幾周的野火風險。這將使野火管理人員、應急人員和公用事業公司能夠更好地預測火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便其提前規劃和調集資源。項目目標是開發一套系統,用於詳細評估荒地火災的風險,在數天至數周內預警發生重大火災的可能性。
  • 研究團隊開發出有機半導體光催化劑 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制氫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顯著增強氫氣產生的有機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開發更有效的能量存儲技術。 化石燃料的燃燒正在導致危險的氣候變化,從而推動了對更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尋找。迄今為止,太陽能是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但要釋放其潛力,需要一種方法來存儲它以備後用。儲存太陽能的標準方法是使用析氫光催化劑(hydrogen evolution photocatalysts,HEP)將能量儲存在分子氫的化學鍵中。當前,大多數HEP由單組分無機半導體產生。這些只能吸收紫外線波長的光,這限制了它們產生氫的能力。
  • AI芯天下丨已有研究團隊能在1.1K溫度下運作的量子計算平臺
    l 英特爾:在2019年3月,宣布了一種量子計算機測試工具,該工具允許研究人員驗證量子晶片可靠性晶圓並檢查量子比特在構建成全量子處理器之前是否正常工作。對於量子計算研究人員而言,這可能是一項重要的節省成本和時間的技術,也是量子處理器大批量生產的一個步驟。
  • 智能創新計算:量子計算潛力巨大、AI落地改變各行各業
    ┃量子計算表現出巨大潛力「機器人正在改變我們的物理世界!」研討會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李世鵬表示,以大數據驅動的深度神經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正蓬勃發展,推動一系列重要應用落地,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 中國團隊提出類腦計算新概念,讓軟硬體開發「脫鉤」
    傳統計算機設計有一個重要特徵,可以讓新器件(晶片、存儲器等)實現最佳性能——這個特徵就是軟硬體開發之間不存在緊耦合。通過對硬體設定最低要求,便可將高級語言寫的軟體程序轉換成任何計算機需要的精確、等價的指令序列——這個過程也稱為編譯(圖1)。在編譯過程中,支持使用表示基本計算操作的指令的計算機被認為具有圖靈完備性(Turing completeness)。
  • 研究人員開發出超高性能金屬氧化物材料
    等離子體材料廣泛應用於顯微鏡、傳感、光學計算和光伏等領域。最常見的等離子體材料是金和銀。其他一些材料也表現出類似金屬的光學特性,只是在有限的波長範圍內表現不佳。近年來,人們在尋找除貴金屬以外的高性能等離子體材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