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臺100Gbps的全矽光發射機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光電子研究中心(ORC)的矽光子學研究人員展示了首個無需使用數位訊號處理的100Gbps及以上的全矽光發射器。該光調製器的最大數據速率幾乎是目前最先進器件的兩倍,證明了低功耗低成本全矽解決方案的潛力,避免了用不兼容CMOS的新材料使製造工藝複雜化。

由Zepler光子學和納米電子學研究所的Graham Reed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光學學會的著名雜誌Optica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服務於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系統中,光調製器是一個關鍵部件,不僅在傳統的數據通信鏈路中,而且在微波光子學或晶片級計算網絡中也是如此。

該技術相關專利的主要作者和主要發明人Ke Li博士說:"與該領域以前的工作相比,我們引入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光子學和電子學必須被視為一個單一的集成系統,以應對該領域苛刻的技術挑戰。"

新的研究是在南安普頓的矽光子學小組內推進的,是600萬英鎊的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計劃撥款 "未來系統的矽光子學 "的一部分。

ORC副主任Reed教授說:"我們的結果是基於一個完全集成的電子-光子系統,而不是實驗室探測的獨立矽調製器。在迄今為止所有其他不依靠數位訊號處理來恢復信號完整性的工作中,與單個組件的性能相比,電子和光子學的集成導致系統性能較差,導致最大數據速率約為56Gbps。

"當世界上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在追求系統級的改進,即5%到10%的時候,我們的結果代表了接近100%的改進,所以我們很高興我們的設計理念被證明是成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可以改變設計人員配置未來數據通信傳輸系統的方式。"

該矽調製器是通過南安普頓的CORNERSTONE研究製造代工服務製造出來的,並與定製的調製器驅動器集成在一起,這些驅動器是在臺灣的臺積電電子代工廠內部設計和製造的。製造和集成工作在南安普頓大學的Mountbatten潔淨室進行。

論文標題為《Electronic–photonic convergence for silicon photonics transmitters beyond 100 Gbps on–off keying》。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全球首個100Gbps全矽光發送器
    光調製器(optical modulator)是一種用於調製光束的設備。光束可以在自由空間上傳送,也可以通過光波導(光纖)傳播。光學調製器是服務於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系統中的關鍵組件,不僅在傳統的數據通信鏈路中,而且在微波光子學或晶片級計算網絡中。
  • 韓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微鏡陣列天文望遠鏡
    韓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微鏡陣列天文望遠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8日 09:54 來源:新華社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用於觀測高空向上閃電的微鏡陣列天文望遠鏡。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晶片表面上的黑色細刻痕是使檢測器互連的光子電路(肉眼看不見)。在背景中,在矽晶片上有較大規模的光子電路。圖片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 / Roman ShnaidermanHelmholtz Zentrum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
  • 世界首臺晶圓級氮化矽異質集成雷射器
    近日, Nexus Photonic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Tin Komljenovic博士及其科研團隊在矽光子集成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將晶圓級電泵浦光源集成到SiN光子平臺上,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在矽帶隙以下波長工作的GaAs/SiN異質集成雷射器。
  • 光也可以攜帶角動量?世界上第一臺「超手性光」雷射器誕生!
    世界上第一臺產生「超手性光」的超表面雷射器誕生:具有超高角動量的光。來自該雷射器的光,可以用作光通信中的一種「光學扳手」,或用於對信息進行編碼。領導這項研究的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Wits)物理學院的安德魯·福布斯教授說:因為光可以攜帶角動量,這意味著這可以轉移到物質上,光攜帶的角動量越多,它可以傳遞的越多。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
    受蝴蝶翅膀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在室溫下能產生超精確的結果。該技術可以在氫氣洩漏造成安全隱患之前就檢測到氫氣洩漏,並且可以測量人們呼吸中的微量氣體,用於診斷腸道疾病。商用氫氣傳感器只能在150℃或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原型是以光為動力,不是以熱為動力。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誰?英國人約翰·貝爾德
    那麼,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電視是何時由誰發明的?1925年,窮困潦倒的英國人約翰·貝爾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換句話說,世界上最早的電視不是電子產品。     約翰·比德小時候熱愛科學和思想。長大後,經過長期努力,他製作了第一臺電視機。1941年,他開發了一臺彩色電視機。在上世紀初,無線電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通信和廣播。人們希望有一臺能傳播「現場新聞」的電視機。正因為這一點當時世界上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     1906年,18歲的貝爾德,年少輕狂的他開始研究電視。
  • 解決數十年難題:埃因霍溫研究人員開發出能發光的矽材料
    發光矽的初選將意味著更快的晶片內通信、更低的產熱和更高的電力效率。現在,來自埃因霍溫科技大學(TU/e)的研究人員通過製造一種能發光的新型六角形矽合金解決了這個長達數十年的難題。六邊形的形狀是創造直接帶隙發射光子的關鍵。「關鍵在於所謂的半導體帶隙本質,」TU/e項目負責人Erik Bakkers指出,「如果一個電子從導帶『降』到價帶,半導體就會發出光子:光。」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研究人員研究了將該技術應用於傳感器,以檢測太微弱而無法捕獲的信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引入了少量的背景噪聲,以改善太暗而無法感知的光源中的微弱信號。
  • 「老故事」變「新起點」 重慶高新區布局矽基光電子技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矽基光電子是研究和開發以光子和電子為信息載體的矽基大規模集成技術,是未來集成電路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目前,正大力發展的大數據中心、5G、物聯網等產業,對矽基光電子技術需求非常迫切。
  • 微軟投資初創公司PsiQuantum 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
    原標題:微軟投資初創公司PsiQuantum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微軟在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好幾年了。去年,微軟宣布了Azure Quantum,這是一個全棧式的開放雲生態系統,將為量子計算組織帶來好處。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該領域的大多數商業產品都依賴於需要耦合元件的光子晶片的獨立組裝,如片上適配器和體微透鏡或重定向鏡等。組裝這些系統需要複雜的主動對準技術,在器件開發過程中持續監控耦合效率,成本高且產量低,使得光子集成電路(PIC)晶圓量產困難重重。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三維光刻技術將光學引線鍵合到晶片上,從而有效地將各種光子集成平臺連接起來。
  • 重慶高新區布局矽基光電子技術:早布局緊扣未來晶片發展方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矽基光電子是研究和開發以光子和電子為信息載體的矽基大規模集成技術,是未來集成電路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目前,正大力發展的大數據中心、5G、物聯網等產業,對矽基光電子技術需求非常迫切。
  • 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的誕生簡史
    195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查爾斯·湯斯(Townes)對微波的放大進行了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他成功地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波激射器",即"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的理論。湯斯在這項研究中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因此他的這項成果被人們起了個綽號叫做"錢泵",說他的這項研究花了很多的錢。
  • 美利用光波-聲波耦合開發出新的矽基雷射器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利用聲波開發出一種新的矽雷射器。耶魯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說:「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矽光子技術呈爆發式增長。我們開始看到這些技術進入消費品,使我們的數據中心運行得更快。我們還發現新的光子器件和技術,有望在生物傳感、片上量子信息等領域引起變革。」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現在,由Tobias Erb主任領導的馬爾堡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平臺,用於自動構建細胞大小的光合作用小室--"人造葉綠體",能夠用光來捕捉和轉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對於黑暗反應,研究人員使用了自己的人工代謝模塊--CETCH循環。它由18種生物催化劑組成,比植物中自然發生的碳代謝更有效地轉化二氧化碳。經過幾輪優化,團隊成功地在體外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進行了光控固定。第二個挑戰是在微觀尺度上將該系統組裝在一個確定的空間內。考慮到未來的應用,它也應該很容易實現自動化生產。
  • HSFM-10型全固態調頻發射機工作原理和維護
    摘要:著重介紹遼寧數字廣播電視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HSFM-10型全固態調頻廣播發射機基本組成、工作原理、技術特點和使用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