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中華獼猴桃基因組測序完成

2021-01-11 生物谷

10月18日,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紅陽」的基因組測序研究文章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該項研究對廣泛栽培的中華獼猴桃品種「紅陽」的基因組進行分析,發現獼猴桃進化過程中3次基因組倍增歷史事件,揭示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花青素等營養成分的基因組學機制,為獼猴桃品質改良和遺傳育種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華獼猴桃基因組計劃由獼猴桃基因組國際合作組織(International Kiwifruit Genome Consortium, IKGC)歷時3年完成。該國際組織由合肥工業大學劉永勝教授和美國康乃爾大學湯姆遜植物研究所科學家費章君博士共同領導,參與單位還包括四川大學、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院、湖北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大學、美國愛達荷大學、美國農業部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
 
獼猴桃,又稱「奇異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和「維C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10多種胺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包括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對保持人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獼猴桃起源於中國,大約100年前在紐西蘭開始馴化和栽培。目前已在中國、紐西蘭、義大利、智利等10多個國家大規模種植,成為風靡全球的營養最為豐富的高端水果之一。(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 COMMUN     doi:10.1038/ncomms3640

Draft genome of the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Shengxiong Huang,Jian Ding,Dejing Deng,Wei Tang,Honghe Sun, Dongyuan Liu,Lei Zhang,Xiangli Niu, Xia Zhang,Meng Meng,Jinde Yu,Jia Liu,Yi Han,Wei Shi, Danfeng Zhang,Shuqing Cao,Zhaojun Wei, Yongliang Cui,  Yanhua Xia,Huaping Zeng

The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is an economically and nutritionally important fruit crop with remarkably high vitamin C content. Here we report the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a heterozygous kiwifruit, assembled from ~140-fol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The assembled genome has a total length of 616.1?Mb and contains 39,040 genes.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kiwifruit has undergone an ancient hexaploidization event (γ) shared by core eudicots and two more recent whole-genome duplication events. Both recent duplication events occurred after the divergence of kiwifruit from tomato and potato an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neofunctional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important kiwifrui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uit vitamin C, flavonoid and carotenoid metabolism. As the first sequenced species in the Ericales, the kiwifruit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a valuable resource not only for biological discovery and crop improvement but also for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genomics analysis, particularly in the asterid lineage.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掌上測序儀首次完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組分析領域領先的英國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科學家完成700種海洋藻類基因組測序
    這是令生物信息學研究人員歡欣鼓舞的一天,因為美國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NCGR,聯合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以及全球各個科學研究機構,完成了700種海洋藻類基因組測序工作
  • 日本完成一種毒蛇全基因組測序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對這種毒蛇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表示相關研究將有助抗蛇毒血清的研發。  日本東北大學、九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了這項研究。測序結果顯示,日本原矛頭蝮有大約2.5萬個基因,其中包括60個蛇毒蛋白基因。此外,他們還針對蛇毒蛋白基因的染色體分布特徵等開展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完成六十人全基因組測序只需一天 華大「超級生命計算機」來了
    10月25日,華大集團子公司華大智造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6臺機器一年可完成10萬人基因組測序國家級人群基因組學研究以及對遺傳資源的保護與應用是精準醫學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 發現基因數據背後的「知識」,全世界第一張獼猴桃基因組圖已繪出
    2011年,一個合作夥伴找來,想做獼猴桃的基因組項目,繪製獼猴桃全基因組圖譜。獼猴桃本來就是中國產的,由紐西蘭引種改良成了奇異果,拿到全世界去賣。獼猴桃又被稱為「水果之王」,維生素C的含量非常高,繪製基因圖譜,可以找到決定維生素C含量的基因。
  • 德州市成功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德州市成功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德州新聞網訊日前,記者從德州市疾控中心獲悉,為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全市傳染病病原快速鑑定和溯源提供高端技術平臺,德州市疾控中心在2020年12月購入高通量二代測序儀後,立即集中骨幹力量,迅速啟動攻堅任務,先後攻克RNA定量、文庫構建、模板製備、測序、數據分析等各項任務,成功建立了高通量測序(NGS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 獼猴桃網狀進化與雜交物種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獼猴桃是原產我國的重要經濟果樹植物。除了現代農業生產中廣泛馴化育種利用的中華獼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var. deliciosa)兩個類群外,獼猴桃屬植物還包括其他50多個物種共計約76個分類單元。該屬植物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擁有極高的物種形態多樣性和相關於不同生態氣候環境的適應能力。獼猴桃為雌雄異株多年生藤本植物。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層面的進步,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也體現了科學研究對生命體極大的尊重。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項新興技術。一、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什麼會興起?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2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名中科院院士吳徵鎰、周俊、孫漢董的大力推動下,一個在世界生物學界和推動普洱茶產業發展上均具有重大意義和經濟價值的科研創新項目——世界上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已在昆明正式啟動
  • 我國率先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僅用25天,從害蟲採樣到論文發表,我國首次在全球完成對這種外來入侵者染色體級別的基因測序與組裝。  「草地貪夜蛾基因組的解讀和深層次回答,對進一步研究其亞型、耐藥性和長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楊煥明18日在昆明表示,入侵生物的耐毒性與遺傳機制、確定入侵中國的樣本類型、遷飛路線、基因防禦技術、雜食性遺傳機制等研究與應用,都離不開高質量參考基因組。
  • 華大智造推出「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對標國家級別測序項目
    2020年10月26日,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武漢拉開帷幕。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在學術報告中分享了「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該方案集樣本前處理、文庫製備、高通量測序、基因數據管理等模塊為一體,華大智造高級副總裁倪鳴表示:「可以看到,近年來大人群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漸成趨勢,國家級別的基因組測序項目不斷湧現。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發中心宣布,由該聯合團隊發起的菊花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突破複雜基因組測序,該團隊在世界首次完成了菊屬植物菊花的全基因組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