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宙晶卵》看王晉康創作風格的演變

2020-11-24 騰訊網

科幻文學的「向內轉」與「跨界描寫」

文 |徐彥利

《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宇宙晶卵》(「活著」三部曲)三部厚重的長篇共同構築起王晉康浩渺的宇宙世界,它們幾乎囊括了人類可能擁有的任何空間生活:地球生活、異星生活、漂泊太空的生活、身處宇宙中心及新宇宙的生活。三部重量級長篇小說前後相繼,首尾纏繞,彼此說明、驗證,互相補足或部分重合,展現了作者縱橫捭闔、書寫宇宙大歷史的勃勃雄心,這樣龐大的架構與體量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尚不多見。

《宇宙晶卵》首發於《人民文學》2019年第7期

小說承繼並更為深遠地延續了前兩部的線索,一步步走向情節的巔峰。為躲避即將到來的宇宙暴脹對人類智力的摧毀,「天」「地」「人」三支船隊離開地球,奔向宇宙深空,開始了艱難的「智慧保鮮之旅」。旅途中他們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和難以意料的困難,包括船隊失散、雙黑洞引力、空裂、燃料不足、輻射超標、宇宙中心的吸引,以姬星鬥為首的孩子們的造反、元元的背叛、地球被滅絕的仇恨等,最終集結所有人的意見與智慧,主動出擊孵化出更高維度的自己的宇宙。

「活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逃出母宇宙》需要為整個宇宙災變搭出框架,做好大幅的前提鋪墊,因此情節略顯瑣碎,人物常淹沒在敘述之中。《天父地母》更多關注人類面臨宇宙災變時的慌亂、恐懼及各種應激反應,以及宗教誕生過程中與科學互相纏繞的關係。與前兩部相比《宇宙晶卵》則走得更遠,探索得更深,在人物塑造、節奏把握、矛盾設置等方面更為成功。它由關注宇宙外部事件轉向對人物、人性、情感等人類內部的審視,顯示出「向內轉」的敘事特徵,並進一步嘗試將科幻文學與其他類型文學進行有效嵌套、融合和互相補足,擺脫科幻的單一色彩,使其呈現出更為多元混搭的風格,這些嘗試在當代科幻創作中較具超前性。

一般而言,純文學更關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科幻文學則更關注人與科技、與外星他者、與宇宙等的矛盾。然而《宇宙晶卵》中,作者卻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純文學關注的領域,描寫極端狀態下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科幻賦予的種種特殊情境下顯得更為複雜、微妙、瞬息萬變。

康平與平桑吉兒兩個本不相干的陌生人,因為族群的戰爭有了血海深仇,從咬牙切齒的報復計劃到逐漸走出仇恨,互相理解、尊重,再到彼此合作、支持,一直到產生愛意,可以為對方赴死,最終又理智分手,整個過程寫得細膩、真實、入木三分,嵌在科幻的硬殼下竟毫無違和之感。它打破了科幻小說不擅寫人、不擅寫情的魔咒。具有獨立意識的電腦元元與船上人之間時而和諧,時而緊張,時而水乳交融,時而又彼此防範的關係,忠誠與背叛、懲罰與諒解,同樣一波三折又合情合理。

這種精細的筆觸體現了一個事實:一向以硬度著稱的王晉康在《宇宙晶卵》中開始注重對人性、人類情感、人物內心的仔細描摹。小說幾乎窮盡了人類可能擁有的所有情感:親情、愛情、友情,忠誠與背叛、誤解與融洽、防範與協作、猜疑與信任、嫉妒與寬容、固執與圓通、自私與奉獻。人物從朋友到敵人、從敵人到情人、從情人到朋友,所有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無不在此上演,封閉的飛船成為微縮的社會剪影,它標誌著中國當代硬科幻從科技前沿等外部描寫轉為對人物內心的開掘,向純文學做了一次全力靠近。結果表明,科幻文學的敘事能力與閱讀效果並不亞於純文學,科幻之「硬」毫不妨礙它展示人性、人生的廣度與深度。

小說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極端狀態下人類情感的變化,對人物蛛網般密布且隨時顫動的微妙心理進行了洞燭幽微的探索,而不再僅僅著墨於宇宙災變這一宏大科幻創意。乘坐飛船逃離的人們經過了掙扎、背水一戰、絕處逢生、重新起航、主動挑戰等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歷煉,變成極富個性色彩的真實人物。「外星公主」平桑吉兒與有著「直覺智慧」但略顯粗糙的康平,具有了自主意識的電腦元元和在逆境中成長的豆豆等,人物厚重、豐滿,按照自身的行為邏輯不斷前行。這種可感知的、稜角分明的人物往往是科幻文學所欠缺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雖在情節上引人入勝,但在人物塑造上卻常常鎩羽而歸。如凡爾納的《神秘島》,無論我們如何手不釋卷,通常也記不住那位高超的工程師的名字,他成為智慧的化身,卻徹底失去了自身的個性。因此,科幻文學常被人詬病之處便在於,它總是能留給讀者超然創新的科幻情境而缺乏細緻感人的藝術形象。

小說將人性的諸多層次予以解剖式呈現。神性的禇文姬有著聖母般的胸懷,將血債血償轉化為教化式復仇,為仇人撫育後代;狼性、獸性兼具的G星移民,殘忍地將整個地球全部滅絕,並未因地球人是先祖耶耶的親人而心軟,但也從未放棄對耶耶的頂禮膜拜;血性漢子小羅格不願活在仇人軀體之中,最終用強大的意志力切斷了大腦同身體的聯繫而自殺;野性的、不服管束的複製人格魯,只對公主一人竭盡忠心、至死不渝;人性的豁達與堅強結合在一起的姬星鬥,在困難面前不得不淬硬心腸,忘掉親人。這些彼此矛盾的性格是複雜人性的多個側面,它們共同構成混沌多元的人性,無法以單純的善惡是非而論。

有了《逃出母宇宙》和《天父地母》的堅實基礎,《宇宙晶卵》的敘事與思索顯得更加遊刃有餘,達到了自由與深邃的境界。它不僅遠遠拋棄了90年代以前科幻正襟危坐的嚴謹教化姿態,拋棄了僵化的「科普式」科學觀,且極大地雜糅了其他類型文學的敘述模式與語言方式,將神話、歷史、神秘主義、宗教、哲學、傳統文化、奇幻、玄妙、悖論等合乎邏輯地融入科幻之中,消弭了科幻與其他門類的界限,達到了跨學科、跨類型、跨領域的複合式書寫。有些概念可以用多種學科來解釋,如那令人嚮往、誘人深入的「至尊、極空、萬流歸宗之地」,「大道為空」的至簡哲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悟極之語。小說情節描述中也充滿多重跨界意味,建立「神級文明」,「漫信息像從冥冥中傳來神諭」,「每一個進入宇宙晶卵的人都能體驗到最強烈、最神秘的快感」,幾位先知天使、耶耶、嬤嬤被宇宙晶卵所吸引,魂歸此處,將靈智融化於紫光之中,肉體的死亡意味著精神上的永生,族群面臨覆亡時神秘的「生育衝動」等等,它們既是科學層面的,也是哲學和宗教意義上的。

作者旨在說明,世界存在各種維度的認知,無論科學、玄學或個人直覺等都是維度不同的認知視角,科學只是其中的角度之一而非全部。宗教、哲學、詩學等始終與科學平行,它們是人類有史以來各種思想精華的凝結,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打量、觀察著已知或未知的世界,雖各有行走的路徑但有時卻殊途同歸,能夠得出高度一致的結論。小說滲透了作者在眾多層面的哲思與體悟,種種富於哲理意味的探討,更多的不是為了向讀者展示或講述,而是帶有強烈的自問性質,體現著作為人類一員捫心自問、欲知本味的痛苦反思,以及跳出宇宙參透鴻蒙的超然渴望。生命的進化、意識的產生、宇宙的形成,生與死、精神與肉體、現實與虛空,從本質而言都是什麼呢?這種深度的追問常使讀者走出淺層的情節走向哲學的深處。

小說在營造各種誘人情節的同時未曾忘卻對精神向度的堅守,體現了某種「科幻的本質」,它倡揚了冒險與探索的勇氣,那種「走起來再找路」的自信與強韌,「對權威的反叛是科學的精髓」等,這些成為支撐整部小說的有力骨骼。

王晉康的作品情節矛盾衝突常充滿戲劇性,體現出某種超前的觀念和價值觀。《與吾同在》中的宇宙資源爭奪大戰,《蟻生》的「反烏託邦」主題,《十字》的「反人類中心主義」,而在《宇宙晶卵》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晉康小說風格的顯著變化,它毫不猶豫地走向人物內心深處與哲思深處,這種變化與其說是有益的嘗試,毋寧說是一種歷經歲月後的已臻大成。

當然,《宇宙晶卵》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欲使讀者達到清晰無蔽的閱讀效果,外部刻畫較多,尤其是謎團釋疑和心理分析,均由全知視角一覽無餘地和盤託出,毫不留白,甚至有些地方還會有括號加以詳細注釋,頗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傾向。這種無處不在的解釋、說明使行文稍嫌枯燥,人物自身通過言行進行個性展示及心理表達的餘地則相對較少。但《宇宙晶卵》作為王晉康後期力作,已完全杜絕了《水星播種》《豹人》《上帝之手》《替天行道》等小說中存在的人物失真問題,完成了宏大科幻創意與純文學寫作手法的完美結合。

科幻為文學提供了無限的敘述可能,它的題材限定應是一種自由而非桎梏。時空穿梭暢然無礙,可大幅度前進或後退,億萬年彈指一揮,一些違反日常邏輯的極端情況和由此產生的特殊心理都是純文學不可企及的。四維視覺、蟲洞、黑洞、濺落、超維天眼、六維時空泡,這些詞彙為科幻小說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造力。只要描述得當,只要人物成功走進讀者心裡,科幻文學的表現力絕不輸於任何一種類型文學,科幻作家的思索也絕不限於地球的樊籬而能走向更遠的星際,《宇宙晶卵》便成功地體現了這一點。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9年9月2日6版

本期編輯 | 叢子鈺

相關焦點

  • 王晉康發布科幻封筆作《宇宙晶卵》,獲銀河獎終身成就獎
    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成為繼鄭文光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家。也是二十年來,唯一獲得此榮譽的作家。提到老一輩科幻人,王晉康的名字是繞不過的,他被譽為「科幻的大地」,劉慈欣評價王晉康是「中國科幻的開拓者」。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1993年,王晉康以作品《亞當回歸》出道,並憑此作拿到自己的第一座銀河獎,開啟了自己的科幻時代。
  • 王晉康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終身成就獎,封筆作《宇宙晶卵》發表
    今年恰逢《科幻世界》雜誌創刊40年,所以特別設立了最高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72歲的「科幻大王」王晉康與《科幻世界》老社長楊瀟榮獲該獎項。王晉康王晉康生於1948年,1993年進入科幻文壇,處女作《亞當回歸》即獲1993年全國科幻徵文的首獎。
  • 來看科幻大咖們深層解讀:王晉康的封筆之作《宇宙晶卵》
    今天,在《宇宙晶卵》中的人類未來分論壇中,作家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科幻世界雜誌前社長、資深出版人姚海軍等向我們分享了《宇宙晶卵》作品中深層的含義。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 (圖據IC PHOTO)《宇宙晶卵》是作家王晉康的封筆之作,王晉康是中國科幻老當益壯的常青樹,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銀河獎得主。中國作協及中國科普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副理事長。
  • 中國科幻「雙雄」之一王晉康新書《宇宙晶卵》首發:我得過最高的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12月1日,中國科幻「雙雄」之一王晉康新書《宇宙晶卵》在天府書展上首發。這是王晉康「活著」3部曲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27年前,王晉康在成都本土著名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亞當回歸》,一舉成名。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而四個人中兩人都是河南人:劉慈欣祖籍信陽羅山縣、王晉康是南陽人。今天參加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的韓松也多次來過河南,9月26日上午,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韓松表示,河南的悠久歷史和中原文化能激發創作靈感,河南有很多科幻作品的素材。河南是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人物故事、民間故事如璀璨星河,同時也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是否能用科幻的方式展現呢?
  •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永井一正海報風格演變
    永井一正是日本平面設計師大師,針對其海報設計作品展開圖像研究,發現其海報設計風格幾經演變,且演變過程是緊跟時代發展的,從60、70年代的抽象幾何風格開始,逐步演變到80、90年代的意象手繪風格,最終形成90年代末的禪意空寂風格;這種風格的演變,說明永井一正是一位對設計本質不斷進行深入探索的思辨者,也是一位能將日本傳統與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入在海報作品中的集大成者。
  • 天府書展|四川出版精彩活動搶先看①你亮科幻「雙雄」 我找劉心武...
    11月30日,和劉慈欣被並稱為中國科幻雙雄,被劉慈欣稱為 「中國科幻的開拓者」的王晉康將現身天府書展現場,舉行《宇宙晶卵》的新書分享會。《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科幻作家何夕都將出席活動。《宇宙晶卵》講述了離開地球尋找宇宙中心的航隊,在超光速的旅行中遇到的人性困局以及科技困局。今年5月份,《宇宙晶卵》已經率先刊登於《人民文學》,是《人民文學》創刊70年來刊登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隨著「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提出,科幻小說迎來了又一次創作熱潮。及至改革開放後,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引領下,科幻文學再次受到關注。「每一次中國科幻文學取得大發展的時候,都是國家和社會處於重要轉型期的時候,今天也一樣。」科幻文學與歷史的這種特殊互動關係在吳巖眼中,緣於其與科技的緊密聯繫。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海明威創作風格的分析冰山風格的定義冰山風格在文學創造中被指為簡約含蓄,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即用最少的語言,表達無窮盡的思想,冰山風格之所以能在文學作品中受到歡迎,主要是源於文學語言描述時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意境和含義,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
  • 每個科幻迷都可以參與的創作嘉年華!科幻世界聯合騰訊看點視頻發起...
    騰訊信息流平臺產品部總經理楊達志和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經理黃河代表雙方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拉茲和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何夕等共同出席了啟動儀式。此次科幻創作大賽分為科幻微小說和科幻微電影兩部分,其中科幻微小說控制在1000字以內,科幻微電影在10分鐘以內即可,科幻愛好者可以以較低門檻廣泛參與,真正讓科幻「大眾」起來。
  • 吳潮龍:開闢獨特的紫砂壺創作風格
    步入社會就特別痴迷紫砂陶藝,並一如既往地追求和不斷感悟紫砂陶藝的真諦,年輕時代受到伯父吳雲根相傳,經常和蔣蓉、何道洪等陶藝大師一起交流創作感受。其作品集各派之精華,融藝術個性於一體,具有超人想像和突破,講究紫砂器的形、神氣、態,講究理趣得當,做到「好看」、「耐看」、「有意味」。即讓人一見傾心,百看不厭,妙不可言,其多件紫砂作品被中國博物館收藏。
  • 論"50後"作家長篇小說創作風格:嚴肅成熟
    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品種多元、新人輩出。儘管「青春寫作」和「類型寫作」佔據了長篇小說市場的不少份額,但以傳統創作為主調的「50後」作家依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賈平凹、張煒、韓少功、史鐵生、莫言、閻連科、李銳、劉震雲、阿來、劉醒龍、鐵凝、王安憶、方方、孫惠芬等佳作迭出,他們以嚴肅成熟的寫作風範,執著探索的精神姿態,厚重圓融的文學品格,譜寫了傳統長篇小說藝術「常」與「變」的交響。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南陽文學創作,在這個不尋常的年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南陽答卷上留下了一抹亮眼的色彩。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南陽作家爭先恐後,將使命與責任述於文字,以飽滿的創作熱情鍛造出了阻擊疫情的文藝利器。市文聯二級調研員孫曉磊說,無論是聚焦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重大主題的現實題材作品還是歷史題材等創作,南陽作家在去年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作家群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呈現出隊伍壯大、創作繁榮的良好局面。這是南陽作家收穫滿滿的一年。
  • 貴胄翩翩佳公子——洛可可時期的男士服裝風格演變(上)
    如果說17世紀的巴洛克風服裝風格是以男性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宮廷為舞臺展開的奇特裝束,那麼18世紀(1715~1789)的洛可可風服裝則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為舞臺展開的優雅樣式。從後背看似乎是女士的大裙擺。衣長在膝蓋左右,後中縫和兩側縫在下擺都有開縫,前門襟仍有一排扣子,其材料、大小、造型以及圖案多種多樣,扣子甚至採用貴重的寶石,扣子純粹是一種裝飾,人們一般敞著不扣或者僅扣3~4粒,至於扣哪幾粒,每年的流行都不一樣。口袋的位置也經常變動,時而升高靠近腰圍線,時而又降低移向下擺。
  •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等34位藝術家一反以往為人熟知的標籤,展出其標誌性符號之外的創作。該展策展人吳鴻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均可以稱是「大藝術家的小作品,小作品中反映出大主題」,它們更接近藝術創作的原點。該展將展至10月13日。
  •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時空戀旅人》的魅力
    有的觀眾認為劇情太雞湯,打的溫情牌太過頭了,內容有些流水帳,這是因為大家只從簡單的劇情去看這部電影。如果只從劇情去欣賞影片,那應該會錯過一些精彩之處。比如,電影所展現的主題思想往往體現著編劇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體會的暗示。電影的故事主線很簡單,講述了提姆在21歲生日那天得知自己家族的男人擁有時空旅行的神奇能力,可以回到過去。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當問及《三體》電影目前的籌備進展情況,他說,自己是《三體》創作團隊一員,不好透露,但是一直在努力運作中,就像電影《基地》這樣的大片運作都是好幾年,現在還沒出來,一部科幻電影從準備到拍攝,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流浪地球》是短篇小說,只有兩萬字,《三體》是長篇小說,90萬字,《流浪地球》是很早的作品,但是最初的電影策劃可能會比《三體》的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