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一個很奇怪的王朝,其中比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經常遷都。
在商朝還沒建立的時候,商部落就經常搬家,從毫遷到藩,遷到砥石,遷到商,遷到商丘,遷到泰山,又遷回商丘,遷到殷,再次遷回商丘,又遷回最開始的,一共搬了九次,像玩飛行棋似的兜了一圈。
在商朝建立之後,史料記載的遷都有六次,從毫遷到囂,遷到相,遷到邢,遷到庇,遷到庵,最後盤庚定都殷,也就是現在殷墟的發現地河南安陽,這才消停了下來,穩定了兩百多年,一直到商朝滅亡。
對於商朝為什麼頻繁遷都,史學界眾說紛紜,一般有以下幾個說法:
1,躲避水災說:但是商人遷來遷去,一直在黃河邊上,並沒有躲開水,這個說法不成立。
2,重建和諧社會說:在一個地方呆得久了,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不利於和諧社會,所以搬一下,富人被迫丟下好多家產,窮人也有了創業機會。但是古往今來,窮人翻身似乎只有揭竿起義這一條路,沒見過富人主動搬家的,所以這個說法不符合一般社會發展規律。
3,憶苦思甜說:搬到新的艱苦的地方鍛鍊,去掉奢侈之風,改造人的靈魂。但是古今中外的政府無不是往富饒繁華的地方扎堆,像商人這樣專門找罪受的搬家習慣異常罕見。而且隔幾十年就搬一次,財富都沒來得及積累呢。
4,耕地輪休說:這種說法認為當時的農業屬於粗放經營,一個地方的土地耕種久了,慢慢失去肥力,需要不斷變換耕作地點,以便滋養土地。但是如果僅僅為了更換耕地,往附近搬個幾十裡就好了,沒必要長途跋涉的遷徙。而且盤庚遷殷之後,商人再也不遷都了,難道農業技術突然大躍進了?
這個問題我比較傾向另外一種說法:輪流執政說。
這種說法認為,商人是由十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這十個部落分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作為自己部落的象徵(詳情請看我之前的一篇關於「丙」字解讀的微頭條)。所以商王的諡號是由他的名字加上部落稱號組成,如商湯的諡號是天乙,「天」是對湯的敬稱,天子的意思,而「乙」是他的部落稱號。還有就是太甲、盤庚、武丁、帝乙、帝辛(紂王)等等,一樣的道理。
這十個部落是輪流執政的,由某一階段實力較強的某個部落來當聯盟首長。當輪到這一部落當首長時,部落聯盟的執政中心就轉到這個部落的地盤去,所以就給後人造成了遷都的錯覺。所謂遷都了十五次,其實是部落聯盟首長這個位置輪換了十五次。
而史書記載商朝制定的繼位制度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傳子」兩種制度並行,估計是後人的誤讀,尚沒有證據證明這些商王之間的嫡系血緣關係。
而到了武丁繼位後,中國全面步入了青銅時代,武丁東戰西攻,南徵北伐,商朝的國力也達到了最強盛。武丁從而也名正言順地確立了「父死子繼」的部落聯盟首長繼承制度,所以聯盟執政中心不再換來換去了,一直留在了殷這個地方,一直到商紂王時期商朝滅亡。
我是@大灣區老程 為你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和好玩的國學文化,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