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公布更多行星,突顯太陽系古怪異常

2020-12-08 果殼網

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還有數千顆有待進一步證實。這幅藝術想像圖就描繪了克卜勒-42,一個由3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構成的行星系統。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艾麥樂/編譯)這條消息很酷,真的:天文學家公布了一份太陽系外行星的新目錄,收錄了由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繞著其他恆星旋轉的行星,總共包括2335顆已被證實的行星,還有1700多顆有待證實。這其中有30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已被證實,在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公轉,另外還有20多顆這樣的行星等待證實!

這份新的名錄增加了219顆新的行星備選者,其中有10顆大小與地球類似。

不過,科學上更有趣的消息是:天文學家發現,直徑介於地球的1.5倍到2.5倍之間的行星,數量明顯偏少。恆星似乎喜歡製造不到1.5倍地球直徑的行星,然後就一下子跳到了2.5倍地球大小。這是為什麼?又為什麼在我們的太陽系裡找不到這樣的行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些背景知識,這樣你才能明白科學家在說些什麼。

克卜勒望遠鏡

克卜勒望遠鏡是一座空間天文臺,被設計用來緊盯著天空中的一塊天區不放,持續監測其中大約150 000顆恆星的亮度。科學家的想法是:如果一顆恆星擁有行星,而且從地球上看過去行星的公轉軌道側對著我們的視線,那麼只要這顆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遮擋住一部分星光,我們就將看見恆星亮度出現短時變暗的現象。這就好像一場微型日食,被稱為凌星。

克卜勒望遠鏡通過持續不斷地監測150 000顆恆星的亮度,來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所產生的凌星現象。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真正找到行星,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行,因為你不只要等行星發生凌星現象,還要等凌星現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恆星亮度的單次短時變暗,可能源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比如恆星黑子(類似於太陽黑子,只不過出現在其他恆星上),或者視場中的其他恆星影響了亮度測量結果。第二次出現短時變暗,才有可能真是系外行星,而且或許透露了這顆行星上「一年」的時長(一次凌星後,行星繞著恆星轉一整圈,再次發生凌星)。然而,只有等到第3次出現短時變暗,而且在時間間隔上跟前一次對應得上(換句話說,這顆系外行星又繞了恆星一圈),科學家才會有足夠的信心。至此,你才能確信找到了一顆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於克卜勒觀測數據的系外行星目錄也不斷得到增補,這次發布的已經是第8版目錄了。新的目錄涵蓋了克卜勒任務頭4年的數據,天文學家完成了對所有數據的重新處理,包括使用了第一版目錄發布後才開發出來的新技術來重新梳理觀測數據。

克卜勒的數據中包含兩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短時變暗現象出現的周期,它能夠告訴你這顆行星上「一年」有多長,由此可以得知它到恆星的距離。(克卜勒望遠鏡得名於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是他指出了太陽系行星的公轉周期與它們到太陽距離之間的數學關聯,這一關聯也能夠推廣應用到繞任何一顆恆星公轉的行星上。)它還能告訴你這顆行星大概有多熱!當然,你必須得知道距離,還要知道恆星的溫度和大小。對於紅矮星之類溫度較低的恆星來說,就算一顆行星在比水星到太陽距離更近的軌道上繞它旋轉,行星的表面溫度仍有可能比地球更加涼爽。

另一方面的重要信息就是,星光被遮擋的比例。它能告訴你這顆行星有多大,假設你已經知道恆星大小的話,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從其他計算中求出來。

幾十億顆地球!

天文學家梳理了全部數據,新發現了219顆可能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在被證實之前,它們被列為行星備選者)。這其中,又有10顆行星備選者,不只大小跟地球大致相當,環繞主星公轉的距離也剛好讓它們有可能溫度適宜,天文學家把這樣的地帶稱為宜居帶。所謂溫度適宜,大概相當於讓液態水能夠存在於行星表面所必須要達到的溫度範圍。這不是生命誕生的唯一要求,但起碼是個不錯的起點。

新的目錄把宜居帶內地球大小已知行星的總數提高到了30顆。

只有公轉軌道平面側對著我們視線方向的行星,才會發生凌星現象。從統計上看,不發生凌星現象的行星,至少佔到99%!圖片來源:Greg Loughlin

這已經不少了。我知道,跟克卜勒監測的150 000顆恆星比起來,30顆看起來並不多,但你還得考慮到——並非所有行星繞著恆星公轉的軌道都剛好側對著地球。大多數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跟我們的視線方向都有一個夾角,所以那些行星並不會遮擋恆星,我們也就監測不到凌星現象。從統計上說,這樣的行星至少佔到99%!因此,在克卜勒盯住不放的這一小塊天區當中,宜居帶中地球大小的行星大概就有3000顆。

然而,這還不止。銀河系裡的恆星總數超過千億顆。簡單外推一下,這意味著銀河系裡類似的行星就有幾十億顆。

幾十億顆呀!

哇!

克卜勒-452b,一顆繞著其他恆星公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根據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銀河系裡這樣的行星有幾十億顆之多。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T. Pyle

超級地球與迷你海王星

某樣東西,在你只找到一個的時候,很難知道它應該歸入哪一類。畢竟,你只有一個樣本!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叢林裡發現了一隻古怪的蜥蜴,這很有趣,但也只能向你證明這樣的蜥蜴是存在的。會有更大的嗎?更小的呢?這樣的蜥蜴有多少?它們吃什麼,住在哪裡,跟其他蜥蜴又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你很難回答。

行星也是一樣。找到一顆行星,很贊。太陽系外有行星存在!這可是一條大新聞。

然而,只有當我們找到更多、非常多、成千上萬顆之多的行星時,科學研究才算得上是真正開始。確切來說,這正是太陽系外行星分類學的開啟之時。

有了克卜勒目錄裡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一些趨勢開始顯現。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有不少,有些甚至比木星還要重得多。地球大小的行星顯然也被發現了不少,還有許多行星比海王星小了那麼一點點。

然而,新的目錄顯現出了一件非常古怪的事情。天文學家發現了許多大小跟地球差不多的行星,最大的能到地球直徑的1.5倍。但是,如果個頭再大一點,行星的數目便出現了突然下跌。然而,直徑一旦超過地球的2倍再大一點,行星的數量又會重新回升。這個趨勢在之前的數據中就有體現,現在隨著新數據的加入,更大的行星樣本已經足以證明,這不是一個假象。在統計上,這個空缺很顯著,是真實的。

太陽系外行星數量按大小分布的直方圖:縱軸為每100顆恆星平均擁有的行星數,橫軸則是行星相對於地球的大小。在1倍到兩倍地球半徑之間,行星的數目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空缺。圖中畫出的兩顆太陽系外行星,是空缺兩端行星的典型代表。圖片來源:NASA/Ames/Caltech/University of Hawaii (B. J. Fulton)

個頭較小的這一邊,我們稱那些行星為超級地球,而在個頭較大的那一邊,我們稱它為迷你海王星(海王星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4倍)。在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之間,出現了一條明顯的鴻溝。這條鴻溝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具體是什麼還不清楚。不過,我們可以猜測。

行星形成於盤旋在新生恆星周圍的物質圓盤,稱為原行星盤。細節很複雜,但大體上就是小顆粒先形成,然後通過碰撞粘連在一起而越長越大。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這些傢伙成長到寬約1千米左右(我們稱它們為星子),然後星子碰撞形成更大的原行星,寬約1000千米左右。

這些原形星成為了真正的類地行星的核心。如果原行星在長到地球大小時物質便耗盡了,它就會停止成長。但如果仍有物質供給,它就能長到更大。一旦成長到地球直徑的大約1.5倍(這意味著它的質量將超過地球質量的3倍),它的引力就會變得足夠強大,開始有能力吸附氫、氦之類更輕的氣體。對於這顆年輕行星來說,這一刻堪稱分水嶺,因為它周圍有大量這樣的氣體。它能夠長到更大,「跳過那條鴻溝」,成長為一顆迷你海王星(至少會長到這麼大;它還可能成長為一顆真正的氣態巨行星,就像土星或者木星那樣,但這類行星遠不如迷你海王星那麼普遍)。

至少,這是天文學家目前的觀點。

這幅手繪圖描繪了行星之間的關係。所有行星都形成於原行星盤:有些長得足夠大,成為了氣態巨行星,其他一些則沒能長大,比如我們的地球。然而,還有一些個頭不大的行星長成了迷你海王星。這3類行星可以說涇渭分明。圖片來源:NASA/Kepler/Caltech (T. Pyle)

太陽系大有古怪

事實上,從數量來看,迷你海王星是克卜勒樣本中最常見的一類行星,其次便是超級地球。然而,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既沒有超級地球,也沒有迷你海王星。不知道什麼原因,銀河系裡最常見的兩類行星,太陽周圍一顆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如此古怪?答案還不清楚。倒是有一些假說嘗試回答,其中之一與木星有關。

在木星成長的過程中,它會與原行星盤相互作用,從盤中汲取物質的同時朝靠近太陽的方向遷移。在遷移的途中,它會攪亂所經之外原行星盤中的物質,任何正在那裡形成的原行星都會在木星引力作用下相互碰撞到碎屑橫飛。許多碎屑被甩出了內太陽系,殘留下的那些後來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類地行星。由於殘留下來的物質較少,內太陽系中形成的第二代行星也就相對較小。再後來,與土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又把木星拉了回去,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

這個假說未必正確,天文學家仍在著手釐清其中的細節!只是盯著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很難知道它原本應該是什麼樣子。與其他行星系統進行比較和對照,是釐清我們太陽系神秘起源和成長陣痛的極佳方式。好消息是,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大量其他的行星系統,可以拿來跟我們的太陽系作對比。

天文學最美妙的一個方面就在於:當我們遙望宇宙,注視和研究離我們數萬億個萬億千米以外的天體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家園有了更好的了解。

如果只用唯一的一條理由來支持科學研究,那麼僅此一點就已經足夠了。(編輯:Steed)

相關焦點

  • 第二個「太陽系」:克卜勒-90星系
    所謂的」第二個太陽系」指的就是克卜勒-90星系(Kepler-90 Planetary system),它距離我們地球約2545光年,位于天龍座,目前已發現其有八顆行星,與太陽系大行星數目相同,是目前為止除太陽系外,已發現擁有大行星數量最多的行星系。
  • 克卜勒比以往發現了更多的行星
    克卜勒任務已經核實了1,284個新行星,迄今為止最大的行星發現近550個可能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行星。華盛頓美國宇航局總部首席科學家埃倫·斯託凡說:「這一宣布使克卜勒確認的行星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通過捕捉行星在其恆星前方或過境時發生的亮度降低信號來識別行星狀態的候選者。研究人員分析了結果,以驗證可疑的行星。克卜勒2015年7月的行星候選目錄確定了4,302個潛能值,經過分析,留下1,284個候選人,其行星概率大於99%獲得分類所需的最低值。
  • 太陽系真存在第九大行星?確認還需更多證據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  與公眾的興奮不同,大多數天文學家對這一發現都表現得比較謹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就提醒:且慢下結論!  確認還需更多證據  鄭永春介紹,這只是一個計算模型得出的結論,這顆行星是否存在還要看觀測證據。
  • 「第二太陽系」克卜勒1625被發現,其上或存在宜居行星
    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另一個「太陽系」——克卜勒-1625。它位於天鵝座之中,是一顆恆星,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的距離。最早發現它的,是知名天文學家伽利略。作為一顆視星等級為14的恆星,克卜勒-1625和太陽非常類似。
  • NASA克卜勒任務與谷歌人工智慧發現新太陽系?
    然而第八顆行星只在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上發現了軌道,所以不知道更遠的地方,包括如果還有更小的世界有待發現。行星被證明是正確的相對大小,但不是正確的軌道尺度。圖片版權:NASA/Ames Research Center/Wendy Stenzel上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重磅消息:克卜勒任務——歷史上最偉大的行星探測任務與谷歌的人工智慧合作有了一個開創性的新發現。
  • 太陽系2.0?!NASA宣布找到克卜勒90星系的第八顆行星
    發現又一個「太陽系」?昨天(14日)下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了媒體電話會議宣布最新發現: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克卜勒90星系的第八顆行星「克卜勒-90i」。這意味著,克卜勒90是首個擁有和太陽系一樣多行星數量的星系。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
    這是美國航天局12月5日公布的代號為「克卜勒-22b」的行星的假想圖。新華社發地球以外,何處宜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
  • NASA克卜勒計劃在太陽系外發現「超級地球」
    中國網6月5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6月3日報導,被稱之為「哥斯拉星球」的是一顆在太陽系外發現的體積17倍於地球的巖石行星。這顆「超級地球」的發現震驚了哈佛-史密森學會的天文學家,因為它違反了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截止到目前人們認為:一顆體積如此龐大的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只能靠捕獲相當數量的氫氣才能形成像木星一樣的氣體球。
  •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最近,就在10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正式退役。歷經9年的探索工作,克卜勒望遠鏡因燃料耗盡而無法繼續開展作業,它會在當前所在軌道停止工作。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全文)
    「克卜勒-22b」的行星的假想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
  • 太陽系外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
    美國航天局12月20日公布的名為「克卜勒-20e」(左一)和「克卜勒-20f」(右一)的兩顆行星與地球(右二)和金星比較的假想圖。新華社發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2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
  • 「克卜勒」望遠鏡光榮退役,行星捕手旅程繼續
    2018年7月起,工作人員預測「克卜勒」的燃料將在幾個月內耗盡,一直對它的狀態進行著觀測。  「克卜勒」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NASA第一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探測器,主要任務就是尋找太空中的「新地球」——太陽系外宜居的類地行星。它的視野固定,對準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15萬多顆恆星。
  • 誰才是「行星之王」?克卜勒-88d,在它面前各行星都是渣渣
    說起太陽系,相信誰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本身就居住在這個美麗的恆星系之中。經過一百多年的探索,我們與太空的距離越來越近,也因此了解到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的一些情況。在太陽系的中心,存在一個大質量恆星天體,我們稱呼它為太陽,而在太陽的周邊圍繞著八顆行星,地球就在第三順位上。
  • NASA:發現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克卜勒452b
    在2014年和2015年1月,NASA也曾公布過類似「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消息,但那些系外行星圍繞運行的恆星都是質量很小,溫度也比較低的紅矮星,而這次的Kepler 452b圍繞運行的則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這也使得Kepler 452b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換句話說,NASA本次的發現的行星像地球一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
  • 高中物理: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
    克卜勒第三定律克卜勒第三定律即為周期定律,其內容為:行星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與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即注意①比例係數k是一個與行星無關的常量,但不是恆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值不相同。②在太陽系中,不同行星的半長軸都不相同,故其公轉周期也不相等。③衛星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遵循相同的運動規律。
  • 行星「大爆炸」:克卜勒宣布發現715顆新行星!
    天文學家從克卜勒望遠鏡留下的數據中,一次性確認發現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圖片來源:NASA(文/Phil Plait)在2月2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參與克卜勒項目的天文學家宣布了一系列堪稱重大的新發現: 他們在300顆恆星周圍,確認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 這些行星中有95%個頭比海王星小。 大約100顆新行星,大小與地球相當! 有4顆新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
  • 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
    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 原標題:   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裡最有生機的一顆行星。然而,直到現在,關於太陽系裡究竟有多少大行星,仍然是天文學家們探索研究的課題之一。
  • 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
    依據該學說,行星繞著圓形的軌道運行。哥白尼認為軌道應是「沒有缺憾的」,而圓形是最完美的形狀,所以他認為行星繞著太陽運行的軌道也是圓形的。這是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主觀臆斷。過了66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經過研究,發現了哥白尼學說中的錯誤。1571年,克卜勒在威爾鎮出生,後來,他成功進入了斯柯達學院。
  • 克卜勒望遠鏡發現新行星系統
    新華網華盛頓2月20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航天局20日宣布,天文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新行星系統,其中一顆行星是迄今發現的圍繞與太陽類似恆星運行的最小行星。
  • 克卜勒望遠鏡又一發現!環雙星系統「塔圖因」發現第三顆行星...
    奧羅斯說:「我們知道了初始軌道之後查看了現有的克卜勒數據,發現了非常微弱的凌日事件,單憑這些微弱的凌日事件,你不會認為它們有多重要,但考慮到它們符合這種初步軌道模式,很明顯它們可能來自同一顆行星。」這顆行星就是最新公布的克卜勒-47d,它大約是地球的7倍大。這比克卜勒-47b和c要大得多,它們分別是地球的3.1倍和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