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吳公然 長沙報導
湖南省城長沙,境內水系發達,流域面積1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335條。多年平均降雨1500毫米,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1509立方米,具有過境水量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量少等特點。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產之要,是生態之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水資源供給,將會給未來發展留下隱患。長沙正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打造「山水洲城」不能被水資源緊張「卡脖子」,把自然雨水蓄起來、把清潔水源引過來、把過境河水留下來,是長沙近年來擺脫水資源難題的途徑。
把自然雨水蓄起來:3000畝梅溪湖造就一個「梅溪城」
9月25日,在長沙召開的2017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上,來自香港、澳門、廣東、福建等地的行政首長及貴賓無不驚嘆於梅溪湖國際新城的魅力。其中最耀眼的當屬擁有3000畝湖面的梅溪湖。
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湖水蕩漾著清波,空氣瀰漫著清爽,這幾乎是所有人初見梅溪湖的印象。梅溪湖國際新城以湖而名,依湖發展,經濟活躍,一座顏值爆表的現代化、國際化、宜居宜業新城已然誕生。一個湖幾乎成就了一座城。當人們盡享梅溪湖的美時,卻很少人知道這個湖怎樣運轉著一片天地,讓這裡萬眾矚目,名傳千裡。
城中湖,湖對城的意義不僅僅是人類天生喜歡水,更有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為我所用。梅溪湖如今庫容700萬立方米,匯水面積12.3平方公裡。而梅溪湖剛建時,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灘涂地,水從哪兒來?
梅溪湖投資(長沙)有限公司總工室副主任、水務辦公室主任湛忠介紹,梅溪湖的水主要靠收集雨水而來。雖然長沙雨量比較充沛,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降雨基本集中在5—7月,佔全年降雨量的2/3,到秋季、冬季便處於缺水季節,加上沒有有效的留水措施,導致季節性缺水嚴重。
建湖就是為了留住自然雨水。它能為城市減輕防汛壓力,調節地區微氣候,增加對城市水資源的供應。然而,梅溪湖向天要水,水不會主動流來,需要人工設施導引雨水;同時也不是有水就收,雨水必須經過淨化才能流入湖中。梅溪湖因為被賦予了建設者的智慧,讓這一汪碧波彰顯靈魂。雨下到地上後,混雜了地上的各種塵土、垃圾等物質,這樣的水很髒,是不能直排入湖的。在雨水和湖之間必須有一個緩衝空間,這個空間能起到削減水量、淨化水體的管水作用。梅溪湖的建設者們採取源頭控制、中途收集、末端淨化三位一體方式進行雨水管理。
梅溪湖附近有一座叫桃花嶺的山,山上的水流到山下就是梅溪湖。如果對山水不加以控制,暴雨時形成的洪水將直衝入湖,這對圍湖而建的梅溪湖新城將形成威脅。建設者們的對策是通過桃花嶺高排系統從源頭控制雨水,以桃花嶺北向截洪道為載體,將桃花嶺山體優質山水進行截流並利用生態調蓄塘對雨水進行源頭削減。
那麼,那些直接下在城區的雨水如何收集呢?《梅溪湖新城水資源管理辦法》要求,地上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房地產建設項目;地上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築;總用地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新、改、擴建廣場項目,停車場,以及所有公園、綠地;新建城市主、次幹道(含兩側人行道)等都必須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最後在末端環湖設置雨水淨化區,採用自然生態溼地的處理模式,經過格柵、沉砂池、生態植物塘對初期雨水進行三級處理,保證入湖水體質量。同時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遵循海綿城市的原則,道路、廣場採用透水鋪裝,中央分隔帶及公共綠地採用下凹式綠地等,最大限度地將雨水收集、處理,直接入湖調蓄;最大限度地將雨水截流下滲,年下滲總量達80 萬立方米左右,形成地下徑流,為梅溪湖在地下補水。環湖敷設的湖水利用管網,利用梅溪湖湖水作為周邊區域道路澆灑、綠化噴灌、公廁衝洗用水,節約了水資源和城市運營成本。
在自然界,水越好的地方,生物繁衍就越繁茂。人類社會也一樣,梅溪湖的好山好水,吸引很多人來此安家立業。剛剛一家搬進梅溪湖新城的張先生說,梅溪湖就像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感覺呼吸的空氣都是甜的。湘江新區管委會住建環保局環資處丁立軍解釋,這源於梅溪湖對地區微氣候的調節,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相對城市鋼筋水泥森林,湖水的比熱容大,吸熱或散熱能力強,湖水能在夏天大量吸收熱量,有效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而在冬天,向空氣散發的熱量,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保溫。
要管好一個湖,眼裡不能只有湖,還要有湖所依存的流域。梅溪湖隸屬於龍王港流域,流域面積173平方公裡,所轄範圍水系眾多,包括三湖三河七水庫,幹流龍王港河全長28.9千米,流入湘江。建設者們以龍王港流域為單元,推動實施水環境治理的截汙納管、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海綿城市建設、江河湖庫連通、水生態修復及水土保持等「五大系統工程」,最終解決片區三湖三河七水庫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
把清潔水源引過來:一河「清泉」向西流
從長沙市往東走80公裡,有一個除湘江外的長沙第二水源地——瀏陽株樹橋水庫。從2010年8月開始,每天近50萬噸Ⅱ類以上優質原水源源不斷地輸往湖南最為繁華的城市,幾百萬長沙市民因此受益。
從此,深山中的株樹橋水庫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那裡的水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汙染的威脅?……現在,株樹橋水庫不僅僅是作為地區的防洪抗旱發電設施,更承擔了幾百萬長沙市民對優質水資源的殷切期盼。
株樹橋水庫是國家大(Ⅱ)型水庫,也是長沙最大的水庫。水庫位於瀏陽市東部,截瀏陽河主要支流小溪河(發源於大圍山)蓄水而成,總庫容2.78億立方米,水庫面積16050畝。2011年,被列為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源保護區域涉及小河、張坊、中和、永和、高坪5個鄉鎮,22個行政村,58000多居民。一萬六千多畝碧波如鏡,既蜿蜒曲折,又浩淼深沉。環保專家評估,庫區內沒有礦山,沒有放射性源,土壤背景好。庫區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7%,存活量大,水系發達,工業汙染源、生活汙染、農藥、化肥汙染極少,水體像清泉一樣清澈透明,是理想的天然潔淨飲用水源。
如何保護株樹橋水庫這一優質水源寶庫,讓一河清水向西流,是幾百萬長沙人心之所系。2006年5月1日,《長沙市株樹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對水庫引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和核心保護區提出11條保護措施,實行嚴格的水生態保護。按《條例》要求,株樹橋對核心保護區實行封山育林,水庫不能養魚、捕魚,旁邊的樹木不能砍伐,那周圍百姓的生產生活怎麼辦?
株樹橋水庫管理局水資源科科長熊奇峰介紹,向長沙供水後,株樹橋水庫爭取到從每噸原水費中提取0.045元作為保護經費,長沙市財政解決部分經費,每年籌措資金1000多萬元,按照上級批覆的封山育林、農田生產、居民生活、村級經濟、環境整治、生態農業等項目,投放到保護區水源地進行生態補償。補償補助經費惠及保護區1.4萬多戶農戶。在株樹橋水庫保護區內有林、田、地的農戶,每年都有相應的補償和補貼。雖然發到每個農戶手裡的數額不大,但對凝聚保護區居民保護水資源的共識,促進水源地生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槓桿推動作用。
瀏陽市高坪鎮志民村,與株樹橋水庫核心保護區相隔僅一座山,山上樹木茂密,近年來,村民沒上山砍伐過一棵樹。該村村幹部李華榮介紹,受益於株樹橋水庫對村級經濟的幫助,村裡建橋修路,完善基礎設施,發展小辣椒種植等農業產業,村民有了固定收入,就沒有上山砍樹的必要了。
在村民的生活方面,整個高坪鎮都在株樹橋集水區域的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向水體內傾倒垃圾,在16個村和1個社區分派了垃圾桶,派專人收垃圾,促進保護區內鄉鎮實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在核心保護區的永和鎮和小河鄉,村民建一個三格化糞池能獲得1600元的補助,有效減少了生活汙染直排對水庫的影響。截至目前,保護區5個鄉鎮近三年改廁3000多戶。調動部門通力協作,保護區無磷洗衣粉銷售率達100%,有效杜絕了水體的富營養化。
保護株樹橋水庫,既要有「胡蘿蔔」也要有「大棒」。依據《條例》,在保護區27個村設立33人的護水員隊伍,建立了市、鄉(鎮)、村三級保護網絡。水庫管理局成立3個水源保護專業機構,配備近70人專職從事水源保護工作。在日常巡查監管方面,株樹橋水庫在取水口、進壩公路、核心保護區等重要區域設置了幾十個智能監控點,安裝視頻監控裝置,實現重點區域24小時不間斷監控。60多人現場監管隊伍,每天多批次巡查核心區,嚴厲打擊涉水、涉漁等違規行為。
在維護水質水體安全方面,庫區設立的水質自動監測站,24小時進行水質自動監測,及時掌握水庫水質情況,並定期抽取的水樣送往省水環境監測中心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水質有變將及時採取措施,保證水質的穩定。
株樹橋水庫雖然不再有水產養殖,但依然定期投放魚苗。為了維護水體水質,近5年來,共投放濾食性魚苗200多萬尾,以消除浮遊生物對水體水質的威脅。並嚴厲打擊炸魚、毒魚、非法捕魚等現象,恢復水體生物鏈,促進水體生態平衡。在工業和農業汙染控制方面,關閉了水源地境內20多家造紙廠等排汙企業。對畜禽養殖汙染開展「治、拆、轉」行動,治理養殖戶200多戶,一級保護區全部取締退出養殖。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生物殺蟲技術等措施,農業面源汙染得到控制。
水庫的核心保護區和一級保護區設立了193塊界碑,在重要路段、保護區邊界設立了200多塊界標和安全警示標識,在壩區取水口周圍安裝了600米隔離防護欄,在水庫上遊安裝圍欄防止漂浮物入庫。儘管如此,仍有20多人的垃圾打撈隊伍,每天進行打撈。
現在的株樹橋水庫,水面光潔如鏡、碧波蕩漾,兩岸是鬱郁青山,保護入微的水生態呈現一片絕美的水景觀。
把過境河水留下來:生態蓄水樞紐不再讓長沙「喊渴」
2017年,長沙遭遇歷史罕見汛期,湘江長沙站水位漲至歷史新高39.51米。時間回到2012年1月,湘江長沙段達歷史最枯水位22.6米。最枯水位和最高水位昭示著,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湘江季節性缺水嚴重。
從氣候條件看,湖南秋冬季節少雨,湘江河段常年出現枯水季節。枯水期平均時間5個月,特長年份長達7個月,甚至出現湘江斷流,嚴重影響長株潭三市的生活和工業用水。
在2012年1月的枯水期,水位過低,自來水廠都無法取水,長沙城區幾座水廠供水告急,不得不採用上遊水庫調水、延伸取水口和限航等應急措施來保證長沙城市的取水安全。
位居江南多雨之地,河流卻頻遭斷流之痛,讓長沙不得不下大力氣蓄水。長沙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持續加大水庫除險加固、山塘溝渠清淤擴容、大型河壩水閘和城區溼地湖泊建設等增蓄工程的推進力度,將天上的雨水、江河的過境水「留下來」。其中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及庫區水利項目建設是把湘江水留下來的關鍵。該項目位於長沙市望城區蔡家洲,2009年開工建設,共投資90億元,庫容6.75億立方米,庫區面積80平方公裡,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
樞紐工程蓄水之後,庫區水位可常年保持在26米以上,枯水期上遊引江水入湖,豐水期下遊放水入河,湘江斷流終於不再重現。工程有效地解決湘江長沙段枯水季節水位持續走低、給沿岸造成取用水困難、城市供水等問題。
2014年9月,湘江已經進入枯水期,然而湘江長沙段一直維持在26米以上的保障水位。枯水期江水不枯,這得益於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從2014年11月開始,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全面蓄水,意味著長株潭三市供水將徹底告別枯水期。全面蓄水後,長沙樞紐庫區水位(長、株、潭)可以保持在29.7米,比城市供水警戒水位高出大概7米,湘江水位將整體提高3.5米。不但是長沙,株洲和湘潭也成為了庫區城市,2000噸級的輪船可以通江達海,暢通無阻。
湘江樞紐工程建設讓湘江長沙段經歷了一場關乎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整容」手術。把湘江水留下來將長沙「山水洲城」的美麗獨特地貌「補齊全了」,進一步凸顯長沙「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親水宜居城市環境,也擺脫了枯水期用水困難、供水緊張的煩惱。
長沙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水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託,而有水才能談及水生態治理和文明建設。利用多樣蘊涵智慧的工程蓄水、引水、保水,「把水留下來」讓長沙市水生態文明建設邁好了紮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