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東北部的白水縣地處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白水蘋果享譽世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有機蘋果生產基地。
白水縣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印臺區和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白水,因為倉頡、杜康和雷公的故鄉,而家喻戶曉。
白水縣大雷公村人雷祥在黃帝時任處方,能醫善陶,既是中國醫藥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陶瓷業的先祖,各地窯神廟均供奉之,尊稱亞父雷公。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杜康,字仲寧,周代人,生於陝西白水縣康家衛。據清乾隆年間《白水縣誌》記載:「杜康,字仲寧,為縣之康家衛人,善造酒」。
「造字聖人」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中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白水史官鎮是國內僅存的為紀念文字發明者——倉頡而建造的廟宇,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東漢延熹年間,白水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釐米。倉頡廟佔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倉頡廟的三門,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簷屏通風採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廟院內古樹參天,有48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倉頡廟已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白水城鄉逢年關有敲老鼓之習俗,邊敲邊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扇子鼓、對子鼓、小花鼓、十面鑼鼓等,均附於社火、秧歌,不單獨表演。流行於洛河以北的老秧歌,有一種叫山秧歌,兩者大同小異,均邊扭邊唱,伴有獅子、漂船、跑馬等,前者乃當地久有,形式別具一格,東豐樂村盛行。內容增添耍獅子等形式,唱詞也多系新編。曲牌有《織手巾》、《戲鞦韆》、《繡荷包》、《十對花》等。林皋湖交通便利,現冇:景區有水上快艇、水上飛機、遊船、湖畔燒烤及「農家樂」等旅遊項目。
經濟狀況。遠古先民在白水這塊土地上從事著農業生產。新石器時代生產用的石犁和漢代的鐵鏵在此發現。1958年和1980年兩次文物普查中,亦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罐中存有穀物的殘跡。到了西漢時期,又易縣名「粟邑」,更說明農業生產已有相當的發展。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知縣劉夢陽撰《白水縣誌》(簡稱《劉志》)記載:「彭壤宜種五穀,稻、黍、稷、粟、蕎、大麥、小麥、黑豆、小白豆、錄豆、豌豆、江豆、黃豆。」白水,這個陝西小縣正在按照小鎮模式有計劃地誰進旅遊大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