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起源與演化

2021-01-19 原理

○ 情人節快樂。| 圖片來源:新原理研究所


我們為什麼會?往好了說,愛是一種庇佑;往壞了說,愛是一種詛咒。愛能讓原本聰明的人變成傻瓜,帶來心痛和悲傷。愛人可以讓我們心碎,家人偶爾讓我們抓狂,朋友能夠讓我們失落。


我們生來就具有這種與他人的聯繫。這表明進化給了我們愛的能力,自然選擇傾向於讓我們關心與照顧他人。我們從化石證據中能夠了解到,早在數億年前,愛就已經進化,在愛的幫助下,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在恐龍時代生存了下來。


人類的情感生活尤為複雜。在哺乳動物中,愛情並不是一種常見情感。我們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建立的長期關係(即友情,也非一種常見情感。而人類和所有其他哺乳動物都共有的一種愛,是存在於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子聯繫。這種情感依賴的普遍存在性表明,它是最初的、最古老的情感聯繫——它是第一種愛,有了它,才有了其他形式的愛的演化。


有證據表明,親子關係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在三疊紀的最末期和侏羅紀的最早期。卡巖塔獸屬(Kayentatherium)是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化石標本,它們是侏羅紀時期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中保存的是一個為了保護它的38個幼崽而死去的母親的殘骸。這些化石記錄表明,這種保護行為存在的前提,是母親與子代之間的本能已經得到了進化。


一些原始動物的父母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父母,比如蜥蜴就是這樣。科莫多巨蜥母親就會拋棄它們的卵,讓剛剛孵化的幼崽自生自滅。如果有朝一日它遇到了自己的孩子,還很可能會試圖吃掉它們。科莫多巨蜥就是這樣一種會吃自己的同類的動物。當年幼的科莫多巨蜥遇到自己母親時,便會在本能的驅使下逃命,它們也的確應該這樣做。


懂得守護剛孵化的幼崽,需要母親已經進化出一種將弱小無助的後代視為需要被保護的對象,而非唾手可得的獵物的本能。與此同時,後代也將母親視為安全與溫暖的源泉,而不是感到恐懼。


而卡巖塔獸屬化石表明,母子關係這種本能已經得到了進化。但卡巖塔獸屬可能不會是一個能給予孩子很多愛的母親,畢竟它有38個孩子,很可能無法養活它們,或在它們身上花太多時間。

○ 卡巖塔獸屬和幼崽。|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Texas


在三疊紀晚期的威爾斯巖石中,科學家發現了更高等的親代撫育證據,這些證據顯示出原始哺乳動物摩爾根獸具有哺乳動物式的牙齒更換過程。與蜥蜴和鯊魚從生到死都在不停更換牙齒不同,摩爾根獸在嬰兒時期是沒有牙齒的,它們慢慢長出乳牙,然後又換成成年獸的牙齒。


這種更換模式與哺乳有關,以奶為食的幼崽是不需要牙齒的。這說明摩爾根獸母親是會產奶的,為了照顧幼崽,它們可能會像現代哺乳動物那樣,在為數不多的後代身上投入大量精力,並相應地進化出與後代更為緊密的聯繫。完全依賴母親提供食物的幼崽也會對母親產生更強烈的情感依戀。


正是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已經懂得彼此關心和照顧,這有別於只能在彼此身上看到危險、食物和性,只能感受到原始的恐懼、飢餓和欲望的蜥蜴。在過去的數百萬年裡,哺乳動物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們互相保護,也互相尋求保護,它們交換身體的溫度,互相打扮、玩耍、教導、學習。


哺乳動物進化出了建立關係的能力。一旦它們擁有了這種能力,這種適應性也可以用於其他情況。哺乳動物可以在複雜的社會群體中形成家庭關係和朋友關係:象群、猴群、虎鯨群、狗群、人類部落,都是如此。一些物種中的雄性和雌性會結成配偶。


○ 圖片來源:luxstorm / pixabay


雄性和雌性之間的愛情是後期才出現的進化,它與雄性幫助雌性照顧幼崽有關。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雄性往往是缺席的父親,只向後代貢獻基因。比如我們的近親黑猩猩的父本行為就非常少。


對於海狸、狼、一些蝙蝠、一些田鼠,以及智人等少數物種來說,雌雄配對結合行為可以形成撫育後代的長期合作關係。雌雄配對的進化時間點出現在我們從黑猩猩中分離出來之後,但很可能出現在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的分化之前。


有研究發現,在現代人的體內,有尼安德特人的DNA。因此科學家推測,在尼安德特人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形成長期人際關係的能力。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與智人雜交並非簡單的交配。他們的結合不僅僅是為了存活下去,還為了茁壯成長並融入部落。這些雜交的孩子很可能擁有會關心和照顧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彼此之間也可以相互關心。


並不是所有人類之間的接觸都是和平或美好的,但也不是都是暴力的。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確有不同之處,但這二者足夠相似到可以相愛,即便他們來自不同的部落。這樣一個簡·奧斯汀式的愛情故事,其實早已被寫進了人類的DNA裡。


○ 許多物種都進化出了親本撫育以及長期情感依賴。| 圖片來源:edmondlafoto / pixabay


愛具有適應性優勢。比如,現在的生態系統就是由能進行親代撫育的動物主宰。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包括螞蟻、黃蜂、蜜蜂和白蟻等群居昆蟲在內的動物,都會撫育它們的後代,它們共同主宰著陸地生態系統。而人類是其中佔統治地位的陸生動物。


親代撫育本身是具有適應性的,但通過教授動物建立情感聯繫,它為更大規模的社會性和合作性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進化可以是激烈的競爭,但撫育和建立關係的能力能導致合作,變成能與其他對手競爭的群體和物種。


撫育有助於我們合作,合作有助於我們競爭。人類可以是自私並具有破壞性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霸主,是因為我們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相互關愛的能力——這是對伴侶、孩子、家人、朋友和人類同胞的關愛,這種能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出現在了生命史上。


擴展閱讀:

《當我們談論愛時,我們談些什麼》

《愛是人類演化遺留的本能,還是後天成長的一場修煉?》


撰文:Nick Longrich(巴斯大學進化生物學與古生物學高級講師)


原文標題為「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ove」,於2020年2月13日首發於The Conversation,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origin-and-evolution-of-love-131109,中文內容略有編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準。

相關焦點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 魚類起源與演化
    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脊椎動物動物起源 生物學家們利用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來推測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脊椎動物起源的假說。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擬似魚類的脊椎動物 現在的古生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海口魚。
  • 聆聽科學——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您暢聊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敬請期待!!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 《自然 Nature 》雜誌旗下子刊《生態與進化 Ecology & Evolution》最近發表了一篇由來自耶魯、伯克利等多校多位研究學者合著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文章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希臘自然哲學 宇宙演化的思想
    希臘哲學開始時的自然哲學,除了探討萬物的本源外,主要討論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而在神話中卻早已在討論這些問題了。不過在神話中,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如日、月、江、海、雷、電等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這部長詩主要分三個部分:(一)宇宙譜,敘述宇宙的演化過程;(二)神譜,敘述以宙斯和克羅諾斯為代表的神的譜系;(三)英雄譜,敘述半神半人的英雄的譜系。在宇宙演化方面,它將世界的起源和諸神的降生結合在一起闡述,實際上已經以幻想的神話形式,對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作了素樸的猜測,甚至有了對自然現象總體作某些理性解釋的萌芽。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
    「神創論」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東西方都有這樣的神話故事傳播,請寫出幾個:                                                               2、指出「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並發表名著的是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1929年,他發表的《           》把人的面形一直追溯到魚類。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人類重新認識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也重新認識了文明的意義。本書以平實易懂的語言、舉重若輕的風格,向普通讀者介紹宇宙學知識,以及人類觀察星辰、探索宇宙的故事。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 《大熊貓的起源》: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歷史
    ,精彩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的歷史。 「大多數人對現生大熊貓獨特的外形以及生態、習性等都非常熟悉,但對作為重要物種之一的大熊貓的起源與演化歷史卻知之甚少,或者說只知其『今世』,不知其『前生』。迄今為止,已出版的與大熊貓有關的圖書超過了1000種,但沒有一種是以化石大熊貓作為研究和科普重點的。《大熊貓的起源》一書,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這樣評價。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最重要的25個問題中,多個關乎生命演化。「可唯獨缺了『從魚到人』這條演化主線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敏說。「人之由來」是永恆的天問。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實際上優勝劣汰並不能夠概括生物演變的全部,在生物與自然的博弈之間,身體構造和生存方式會有著多種複雜的變化,所以說我們會用「演化」這個詞,而不是「進化」。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達爾文列舉了極大量的證據,來闡述它的演化理論,並且對演化理論當中一切可能的疑點,都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從此,演化理論不再是某些博物學家用來解釋某些現象的零敲碎打,而是成為了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的普遍規律。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撰文/吳新智  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人們認為最早的人類是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的年代是根據伴隨他的動物化石來定的,這些化石當時被推斷為距今50萬年,所以北京猿人的年代就被定為50萬年以前。在此以前,最早的人類化石有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還有亞洲的爪哇猿人。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真正的根和葉子是隨後才在地球上演化出來的。事實果真如此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郝守剛教授領導的古植物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支持下,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研究,提出了與這些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觀點。 最近,該研究組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根。這是一種發現於雲南4.1億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層中裸蕨植物工蕨類的簇生根。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生命物質的產生、原始大氣的形成、化學演變、菌類和原核細胞出現、真核細胞出現、魚類出現、中生代恐龍統治地球、人類起源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早期大氣層有碳、氫和氧幾種元素,生命元素具備了。
  • 生命起源說:生命是由有機分子開始演化出來的
    這種說法被稱為生命起源現代說。起自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從20世紀開始,通過前蘇聯的生化學家奧巴林、美國的化學家福科斯、英國的生物學家霍爾丹、以及化學家尤裡和他的研究生米勒等人的研究,使人們對生命的起源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