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途而廢"用英語怎麼說?
成語「半途而廢」出自《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半途而廢」指的就是做事中途放棄,不能堅持到底。在英語中,我們常用fall by the wayside或者give up halfway來形容一個人半途而廢,沒能完成某件事。例句:初學者們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於是,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為腦損傷的小鼠注射一種有益的蛋白質,結果使小鼠的受損腦細胞恢復程度顯著提高。 據日本媒體2月21日報導,名古屋市立大學的澤本和延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上述研究,其成功再生的是一種神經膠質細胞。這種細胞的功能是保護腦神經細胞並為它們提供營養。
-
全球變暖:太陽能地球工程可能存在風險,減排仍是最佳選擇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太陽能地球工程技術是將更多的太陽輻射反射到宇宙中,以降低地球溫度,緩解氣候變化。向平流層注入光反射粒子以將陽光反射回太空從而「冷卻」地球的想法尚存在爭議,未被證明是現實可行的。
-
科學:新研究表明,彗星有助於地球的大氣層
【科學:新研究表明,彗星有助於地球的大氣層】根據一項新研究,地球的一些大氣層是數十億年前由彗星帶入地球的。關於地球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謎團長期困擾著科學家們。一些人認為彗星最初可能會將一些水,有機和大氣分子帶到地球上,這些分子現在構成了它的生命。現在,由加州理工學院的Guillaume Avice博士,CRPG-CNRS和洛林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支持該理論的證據。Avice博士和合著者一直在分析在礦物石英中發現的水氣泡中的微小古代空氣樣本,這些氣泡可追溯到30多億年前。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加拿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來自地下深處的鑽石揭示了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碳如何在地球內部和表面之間循環的秘密碳循環碳循環中最廣為人知的部分發生在地球表面或附近,但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整個循環可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深入地球內部
-
隕石研究表明地球自形成以來可能已被弄溼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球的水可能來自行星形成時內部太陽系中存在的物質,而不是影響深遠的彗星或小行星提供這種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可能一直很潮溼。來自法國南錫的Recherches Petrographiques et Geochimiques中心(CRPG,CNRS /洛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包括現在擔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的一名研究人員確定,一種名為頑輝長晶隕石的隕石中含有足夠的氫提供至少三倍於地球海洋中所含水的量,甚至更多。頑輝隕石全部由內部太陽系的物質組成本質上與最初構成地球的物質相同。
-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的南北兩極25萬年改變一次
最新研究表明
-
「地球工程」遮陽恐致農作物減產
作為一項所謂「地球工程」,在大氣層中釋放人造遮陽物質,如二氧化硫,依照設計可望幫助降低氣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喬納森·普羅克託說:「如果我們把『地球工程』視為一場實驗性手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的副作用與原發病一樣不健康。」
-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的形成時間大約在500萬年內!
一個地球的形成又需要多久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終於有了眉目!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墜落在地球上的隕石塵埃的歷史揭示了地球的前身——原地球的形成速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 對這種隕石塵埃的分析表明,原地球在大約500萬年內形成,這在天文學上是非常快的。
-
為何有人做事易半途而廢?科學家發現,與大腦這兩種神經遞質有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做一件事情,有人能持之以恆,有人卻容易半途而廢,這是性格還是生理使然?如今也有了科學解釋。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一項「預測人類努力的動機表現」實驗中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人類「耐力值」大小的關鍵。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Neuropsychopharmacol》上。
-
為何有人做事易半途而廢?科學家發現,與大腦這兩種神經遞質有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做一件事情,有人能持之以恆,有人卻容易半途而廢,這是性格還是生理使然?如今也有了科學解釋。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Neuropsychopharmacol》上。據論文介紹,伏隔核也被稱為依伏神經核,在靠近大腦底部的位置,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元,在大腦的獎賞、快樂、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人腦迴路中調節動機的關鍵部位。此前研究已有大量證據表明伏隔核與動機表現有關。
-
新研究表明:地球自轉可能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
研究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的科學家稱,地球自轉可能引發火山爆發和地震,一項新的研究檢驗了地球自轉和埃特納火山周圍活動的聯繫,表明地震活動與地球的旋轉軸有關,而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南北兩極並不完全一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相反,從太空看,地球的地理極點會像陀螺一樣繞著地球的旋轉軸旋轉。只有每6.4年,軸線才會完美地排列起來,直到地理極點遠離自轉軸,螺旋才重新開始。
-
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 如今恐龍可能會統治地球
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 如今恐龍可能會統治地球(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網易科技《知否》(辰辰):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如今恐龍可能會統治地球然而,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使恐龍走向了滅絕。一些科學家認為,當小行星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時,恐龍已瀕臨滅絕。但來自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科學方法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收集了各種最新數據,並使用統計分析來評估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是否仍能夠繼續繁衍生息。
-
中國撥款1448萬設地球工程國家研究項目,旨在為地球降溫
中國也於兩年前低調地啟動了地球工程研究項目。地球工程(geotechnology)也叫氣候工程,這一概念由英國皇家學會2009年首先提出。它是指人類對地球氣候系統進行大規模人為幹涉,以應對全球變暖或部分抵消全球變暖的影響。地球工程主要採用的技術有兩種:一種是碳移除,指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另外一種是太陽輻射管理,即通過降低地球對太陽能量的吸收來抵消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從2020-2070年間每年在赤道上空噴灑500萬噸二氧化硫,南北半球會均勻地蒙上一層硫酸雲,使地球氣溫下降約1℃。如果這項工程實施後驟然停止,氣溫會以實施之前10倍的速度回升,帶來的環境變化將使很多生物難以適應。在溫帶草原和森林地帶,氣溫與降雨量分布的嚴重不協調會使生物無所適從。
-
一項新研究表明星雲中有機物可能是地球水的源頭
地球是一個著名的多水星球,但它究竟從何而來是一個謎。現在,日本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起源故事,他們表明水和石油可以在高溫高壓的有機物雲層中形成。之前,地球水起源主要假說是,水是在很久以前由小行星和彗星的轟擊所帶來的。這些冰冷的物體從太陽系寒冷的邊緣進入,越過了所謂的 "雪線",那裡的寒冷足以讓冰凝結。
-
章魚不是地球「本地魚」?多個研究表明,它們可能來自外星
然而,當興奮感漸漸褪去,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擺在了人類面前:宇宙中並不像預想中那麼熱鬧,孤獨和死寂反而是主旋律。此時宇宙仿佛是一片望不到邊的大海,地球是海中唯一的孤島,而人類則是孤島上焦急尋找著同伴的孩子。
-
研究表明:30億年前的地球到處是水 根本沒有大陸
研究表明:30億年前的地球到處是水 根本沒有大陸 2020-03-04 09:27:36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冷卻下來;最終,經過長時間,冷卻的巖漿形成了地殼中的第一種礦物晶體。當地球是一個熾熱的巖漿海洋時,水汽和氣體進入大氣中。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艾奧瓦州立大學地質和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班傑明·詹森說:「隨著天氣狀況足夠冷,就形成了降雨。」
-
研究表明鳥類是霸王龍的近親
愛丁堡大學最新公布的一份恐龍譜系圖表明,雙腿站立的食肉恐龍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逐漸擁有了鳥類的特徵。一旦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徵出現,比如說翅膀、羽毛和叉骨等,那麼鳥類的進化就開始了。但是在古老的恐龍和現代鳥類之間沒有跡象表明存在「缺失的環節」。技術現在存活的鳥類也是恐龍霸主——霸王龍的遠親。
-
地球工程對全球陸地氣候格局影響及其差異特徵
結果表明:(1)在氣候格局上,兩種情景下的全球陸地年均氣溫和降雨量在三個研究時段的空間高低分異格局基本一致,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地球工程並未顛覆原有的氣候分布特徵。據此可知,兩種情景下的全球陸地年均降雨量在整個研究時段、地球工程實施期間和地球工程實施結束後的空間高低分異格局基本一致,表明地球工程的實施在不同研究時段並未徹底顛覆全球陸地降雨量氣候分布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