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撥款1448萬設地球工程國家研究項目,旨在為地球降溫

2021-01-16 澎湃新聞
中國撥款1448萬設地球工程國家研究項目,旨在為地球降溫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實習生 張靜

2017-08-06 12:31 來源:澎湃新聞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除主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外,對地球系統進行大規模人為幹涉的地球工程也提上了日程。中國也於兩年前低調地啟動了地球工程研究項目。

地球工程(geotechnology)也叫氣候工程,這一概念由英國皇家學會2009年首先提出。它是指人類對地球氣候系統進行大規模人為幹涉,以應對全球變暖或部分抵消全球變暖的影響。地球工程主要採用的技術有兩種:一種是碳移除,指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另外一種是太陽輻射管理,即通過降低地球對太陽能量的吸收來抵消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

2015年,中國正式啟動了第一個針對地球工程設立的國家級研究項目。該項目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地球工程基礎理論和影響評估研究」(項目編號2015CB953600),由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聯合國家氣候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項目負責人為北京師範大學外籍專家約翰·摩爾(John Moore)。該項目為期5年,前兩年和後三年的項目預算分別為664萬元和784萬元,共計1448萬元。

該項目研究內容包括三方面:地球工程作用機理研究及方案設計;地球工程影響氣候系統及減緩氣候變化的模擬分析研究;地球工程的綜合影響評估和國際治理架構。摩爾日前接受《MIT科技評論》採訪時稱,目前該項目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分析地球工程對極地冰蓋、海平面、農業和人類健康存在的潛在影響。

事實上,為了應對全球變暖,各國科學家都在對地球工程進行相關研究。最近,有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提出了緩解溫室效應的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在稍低於捲雲自然形成的上層大氣中加入微小的沙塵顆粒,以減少捲雲的形成。捲雲不同於會反射陽光的白雲,而更像覆蓋在地球上的毯子,困住從地球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地球也就越來越熱。

另一種方法被稱為平流層氣溶膠改性法(SAM),即把含硫氣溶膠注入平流層中,以增加地球大氣的反射率。計算機模型顯示,SAM可以減少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數量。這種方法類似於火山向大氣中噴入灰雲,地球的過往歷史可以證明它能降低全球氣溫。SAM可使全球氣溫下降1攝氏度,不過,如果這一方法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降水減少,從而減緩水文循環,加劇地球乾旱區域的情況。

形形色色的地球工程還有不少,甚至可以說是天馬行空。例如在沙漠上覆蓋反射膜,在海面上用白色塑料「冒充」島嶼,這些都是為了將更多的陽光反射回太空。

不過,這些地球工程雖然可以抵抗氣溫升高,但也存在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很多科學家認為,這種大規模人為操縱有可能適得其反,如幹擾降水模式,致使乾旱席捲全球或者破壞臭氧層使之無法修復,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地球工程對環境存在的潛在副作用,可能引起棘手的政治挑戰,以及在全球範圍內部署這些改變氣候的技術所引起的倫理問題,都值得重視。

鑑於上述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應該對地球工程進行更多的實驗和辯論。參與指導中國地球工程項目的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高級研究員道格拉斯·麥克馬丁(Douglas MacMartin)表示,由於地球工程通常會影響所有國家,無論哪一個國家部署這一項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其中,效果越好。

目前歐洲也有多個政府扶持的地球工程研究項目,包括德國研究基金會優先計劃(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Priority Programme)、歐盟支持的太陽輻射限制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工程(Implications and Risks of Engineering Solar Radiation to Limit Climate Change project)。美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研究是哈佛大學全新的多學科太陽能地球工程研究項目(Solar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am),該項目已經籌集到約750萬美元研究經費。不過,這筆經費主要由私人提供,包括微軟共同創始人比爾·蓋茨和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

卡內基氣候地球工程治理倡議(Carnegie Climate Geoengineering Governance Initiative)項目的執行董事扎諾斯·帕茲託(Janos Pasztor)認為,由於中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地球工程項目更廣泛的意義也許是中國能建立起國際示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09)

相關焦點

  • 美國政府同意為地球工程學研究提供資金
    據外媒報導,美國政府首次授權為頗具爭議的地球工程研究提供資金,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通過將熱量反射到地球以外來的地方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在美國國會於本周通過的1.4萬億美元支出法案中有一項則是至少為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留出400萬美元用於平流層監測和研究工作。
  • 科學家為地球降溫大膽設想:在平流層抹「防曬霜」
    英國科學家日前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他們認為可通過向平流層噴灑足夠的二氧化鈦來反射太陽光,從而達到為地球降溫的目的,這麼做能夠有效抵消因全球變暖而導致的各種不利氣候因素。圖為電子顯微鏡下的二氧化鈦。為此,英國科學家日前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他們認為可通過向平流層噴灑足夠的二氧化鈦來反射太陽光,從而達到為地球降溫的目的,這麼做能夠有效抵消因全球變暖而導致的各種不利氣候因素。據悉,二氧化鈦目前廣泛用於生產防曬霜,無毒性,對人體無害,能夠有效反射太陽光的直射,並且其性質穩定,具有良好的遮蓋能力,如若噴灑在平流層能夠長期發揮作用。
  • 地球工程對全球陸地氣候格局影響及其差異特徵
    (2019YFC1510202,2018YFC1509003,2015CB953603);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9T120114; 2019M65075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01064,41701103); 中亞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至少進行了13次大規模的海洋施肥實驗,涉及海域超過1400平方公裡,參與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巴西、墨西哥、日本、菲律賓、荷蘭、中國等。  第二種類型是太陽輻射管理地球工程,是通過影響進入到大氣層的太陽輻射,為地球「直接降溫」。其主要原理和路徑是通過增加反照率,把一些太陽光散射回太空,從而減少地球吸收的短波輻射,降低地球變暖的速率。
  • 海洋施肥計劃擱置引思考:瘋狂為地球降溫科學嗎?
    海洋施肥計劃擱置引思考:瘋狂為地球降溫科學嗎? 2008年02月21日 09:18 來源:科技日報 再如,俄羅斯科學家曾建議向大氣中噴放大量硫磺來為地球降溫,因為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大爆發時,將1000萬噸能阻擋陽光的硫磺噴射到了大氣中,因而使地球溫度暫時降低了1華氏度。此外,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天文學和光學專家羅傑·安格爾提出設想,將1152平方公裡的遮陽鏡發射到預定軌道,通過反射陽光來讓地球變冷。
  • 中國為擇校降溫,美國為擇校立法?
    中國為擇校降溫,美國為擇校立法?發布時間: 2019-02-11 10:58 中國為擇校降溫
  • 為地球定製一把大傘如何?防全球變暖,人類絞盡腦汁「西瓜視頻」
    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自然研究》的《科學數據》中的一項重大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50年中,全球變暖已經超過了過去六千年中發生的全球變暖的程度。全球變暖是一個爭論不下的話題,而且也得到了人類的關注,甚至還有科學家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不少國家會被海水淹沒。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召開2017-2019年度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召開2017-2019年度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驗收總結會 2020-06-18 0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榮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物理工程獎金獎
    山東省地礦局物化探院申報的「淺海區海底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及萊州灣海域應用」榮獲2020年度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物理工程獎金獎。會上,中國科學院滕吉文院士宣讀地球物理工程獎金獎獲獎項目名單,並為獲獎單位頒獎。
  • 這些異想天開的地球工程是在胡說八道嗎?
    宇宙太陽傘計劃有美國科學家提出「地球太陽傘」計劃,此計劃是利用巨型電磁炮將16個特製的垃圾桶蓋發射到太空中,形成一個覆蓋約60萬平方公裡的「遮陽傘」,反射約1%的太陽光線,為地球降溫。這個概念簡單、直接、有效,不需要改變人類現有的習慣。唯一的問題是,這需要讓世界破產幾百年才能實施。
  • 測量與地球物理所:大地測量 服務國家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7年,由已故著名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院士和老一輩科學家共同創建,其前身是設在南京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1958年初遷至武漢。該室經擴建後於1961年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簡稱測地所),從此成為中國科學院惟一從事大地測量研究的研究機構。1970年,測地所併入國家地震局。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圖片來源:REUTERS@CARLOS GUTIERREZ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中國和美國計劃聯手推出一項大膽的方案:通過向平流層注入硫酸鹽氣溶膠(sulfate aerosols),從而降低太陽對地球的日照影響。這個方案就好比火山爆發時產生的火山灰雲團,削弱了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
  • 研究表明地球工程不可半途而廢
    對於已經開始實施但又突然終止的地球工程,會給全球生物多樣性帶來什麼影響?對此,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團隊展開了調查。他們對比了兩種氣候情景下氣溫和降水的變化:一種情景是從2020年到2070年開展地球工程,另一種是不開展地球工程且將排放量維持在中等水平。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以地球科學為特色 基地班、菁英班面向全國招生
    以地球科學為特色  基地班、菁英班面向全國招生 ——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招生辦主任周延菲 摘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國家「211工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資助的全國重點大學。
  • 中國空間站即將正式部署,NASA局長急了,要求更多撥款維持優勢
    對此,吉姆·布裡登斯汀提出一個建議,要求獲得更多的撥款,維持美國在低地球軌道的載人航天領域的優勢,阻止中國獲得戰略優勢。,無一例外,都在表明一點,即美國在航天領域的衰落,唯一值得稱道的航天項目,就是美國的火星探測項目,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者。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國家公布22項「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2019年度撥款近3.7億
    2019年10月13日,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2019年度擬立項項目公示清單》,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等文件要求,對「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擬立項項目信息進行公示。
  • 對抗地球變暖:太陽上掛「遮陽傘」?-太陽,地球,高溫, ——快科技...
    他們總結稱,溫度下降所帶來的任何改善都會被陽光減少所引起的產量下降所否定,從而使這一過程在阻止地球變暖過程中變得一無是處。在地球歷史上,一些全球性的降溫事件是由大規模火山噴發所釋放的氣體和塵埃造成的。一些專家認為,人類可以以類似的方式,向高層大氣噴灑硫酸鹽氣溶膠,從而使地球降溫,緩解由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導致的溫室效應。
  • 科學家決定「封印」熱度來源,為地球降溫
    隨著氣溫越來越熱,全球變暖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二氧化碳就是罪魁禍首,科研人員正在積極尋求處理過量二氧化碳的方法,試圖給地球降溫。全球變暖問題在近年來愈發嚴重。隨著現代工業發展的加快,人們大量開採礦業,燃燒物和汽車尾氣的排放量迅速增加,造成空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暴漲,大氣層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