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有人做事易半途而廢?科學家發現,與大腦這兩種神經遞質有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做一件事情,有人能持之以恆,有人卻容易半途而廢,這是性格還是生理使然?如今也有了科學解釋。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一項「預測人類努力的動機表現」實驗中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人類「耐力值」大小的關鍵。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Neuropsychopharmacol》上。
-
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我們「耐力」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常常半途而廢的你,到底缺了啥?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我們「耐力」的關鍵。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選取了43名試驗者參與「基於工作量的金錢激勵任務」,要求每個參與者將測力計擠壓到給定收縮水平,以賺取0.2、0.5或1瑞士法郎,對此過程重複120次,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質子磁共振波譜」或1H-MRS腦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測量,研究伏隔核中有關物質的變化情況。
-
做事沒「耐力」不是你的錯
深圳商報做一件事情,有人能持之以恆,有人卻容易半途而廢,這是性格還是生理使然?如今也有了科學解釋。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一項「預測人類努力的動機表現」實驗中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人類「耐力值」大小的關鍵。該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Neuropsychopharmacol》上。
-
一種新神經遞質可降低神經元活動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為何標準的帕金森氏病治療常常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的原因。
-
神經遞質漫談(上)
突觸: 神經遞質功能的結構基礎 20世紀初, 科學家就發現在神經細胞內傳遞的信號是電信號. 因此, 我們也很自然的猜測神經細胞間傳遞 的信號也是電信號. 直到我們發現相鄰神經細胞不是接觸式的緊密相連, 兩者間是有間隙的, 稱之為突觸 (synapse, 也稱為突觸裂, 突觸間隙), 就像電線被切斷成兩截.
-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
來自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微針,其中的微通道可用於從大腦局部區域提取少量液體樣本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答此類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得了偏頭痛而另一個卻沒有?」來自BIOS晶片實驗室小組的Mathieu Odijk博士解答道,「要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詳細研究大腦的運作方式非常重要。大腦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攜帶信息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
-
做事沒耐力?研究發現:可能怪你腦子裡的這些東西
你有沒有想過,常常半途而廢的你,到底缺了啥?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我們「耐力」的關鍵。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選取了43名試驗者參與「基於工作量的金錢激勵任務」,要求每個參與者將測力計擠壓到給定收縮水平,以賺取0.2、0.5或1瑞士法郎,對此過程重複120次,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質子磁共振波譜」或1H-MRS腦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測量,研究伏隔核中有關物質的變化情況。
-
醫學揭秘:影響人類失眠的神經遞質
據研究,人的大腦中有一百多種腦神經質,但是真正與失眠有直接關係的還屬5-羥色胺(5-HT)、乙醯膽鹼(Ach)、去甲腎上腺素(NE)這三種。圖:影響人類睡眠的三大腦神經遞質<焦點關注> 專家闡述失眠與神經遞質間的關係2010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神經生理學教授迪爾尼(Deney)研究發現
-
神經遞質掌控睡眠? 安定兒治療儀"撥亂反正"找回睡眠
而大量研究和學說表明,失眠和神經遞質存在密切聯繫。20世紀初,著名"美國醫學會醫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埃裡克·布雷弗曼博士在《大腦邊緣風暴》一書指出,失眠存在與腦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有關。2010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神經生理學教授迪爾尼研究發現:失眠的"病根子"在於大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等失去平衡所致。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運動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遞質,多運動益處多
李和斯皮策發現,通過比較運動和不運動的老鼠大腦,特定的神經元會在運動後改變它們的化學信號,即神經遞質,從而提高學習運動技能的能力。神經生物學生物科學部阿特金森家族主席、卡夫利腦與心智研究所所長斯皮策表示,「這項研究為我們擅長需要運動技能的事情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提供了關於這些技能實際上是如何習得的信息。」
-
神經遞質漫談 (上)
也就是說神經遞質有一種基線活動狀態, 使得 神經元之間能夠存在低頻率的其強度的動作電位的傳播, 仿佛前一個人一直每隔兩秒鐘對後一個人 說"哈嘍", 沒有什麼實際消息, 而在有必要傳遞重要消息的時候, 通過加強神經遞質的釋放, 對下一 個人每秒三十次喊"狼來了". 這就是神經細胞的兩種工作頻率(firing rate, 激活率).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在神經系統內存在許多化學物質,但不一定都是神經遞質,只有符合或基本上符合以上條件的化學物質才能認為它是神經遞質。關於神經遞質,首先是在外周迷走神經對心臟抑制作用的環節上發現的。有人在實驗中觀察到,刺激這類神經時實驗標本灌流液中可以找到三磷酸腺苷及其分解產物;而三磷酸腺苷對有腸肌的作用與這類神經的作用極相似,兩者均可引致腸肌的舒張和腸肌細胞電位的超極化。因此認為這類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是三磷酸腺苷,是一種腺嘌呤化合物。
-
神經遞質漫談 (中)
高於預測的獎勵, 對應較多的多巴胺釋放, 也就是較強的多巴胺通路激活, 這對應著側腹背蓋區 (VTA)某些神經元釋放多巴胺. 低於預測的獎勵, 多巴胺通路被抑制, 實際上是側腹背蓋區(VTA)釋放伽馬 氨基丁酸(GABA, 一種抑制性的神經遞質). 所謂獎勵的習慣化, 就是預測與現實越來越接近, GABA這種 抑制性的神經遞質去抑制多巴胺通路激活的過程. P.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日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組聯合多個研究組開發的兩種新型神經遞質探針,可以精確地實時檢測多種生物的特定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或多巴胺的「一舉一動」。相關論文分別於7月9日、7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和《細胞》在線發表後,在國內外同行中引發關注。兩種探針有何「過人之處」?它們如何準確追蹤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
-
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額頂皮層的連接存在異常狀態,而更活躍的額-杏仁核連接存在於BD患者中,最後在這兩種精神疾病患者的腦網絡中,同時存在減少的額-枕連接。神經遞質系統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存在異常的靜息態網絡,他們的神經遞質系統也存在異常狀態。例如,精神錯亂和躁狂症狀被認為和異常的多巴胺(dopamine,DA)活動有關,而血清素的異常也被發現和情感障礙有關係。
-
Sci Adv: 利用神經遞質向大腦運送藥物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塔夫茨大學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師最近開發出微小的基於脂質的納米顆粒,該納米顆粒結合了神經遞質,可幫助將藥物,大分子甚至基因編輯蛋白通過血腦屏障傳遞到小鼠的大腦中。
-
神經遞質的種類並非先天決定的
與主流觀點相反,生物學家發現神經遞質(神經細胞之間進行交流的化學語言)和受體(接受並與神經遞質發生反應的蛋白)並不特定於嚴格的遺傳命運。發育過程中神經活動的改變,決定了神經細胞用於交流的「母語」。
-
周專研究組揭示同一囊泡中兩種神經遞質的不同分泌模式及調控機制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專實驗室,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Neuron雜誌上發表論文「Differential co-release of two neurotransmitters from a vesicle fusion pore in mammalian adrenal chromaffin cells1」,首次發現同一分泌囊泡中兩種不同的神經遞質
-
影響抑鬱症的3大腦神經遞質總結
其實隨著腦科學的逐步發展,我們發現人的情緒也和大腦中的某些物質有關。 今天老K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關於影響我們情緒的這些大腦物質。 腦科學發現大腦傳遞信號是需要通過神經元來完成,但大腦神經元並不是一個系統的網絡,而是獨立的組織,在神經元末端,有一種名叫「突觸」的組織,它就像神經元的手,可神經元之間的溝通並不需要握手表達,而是在突觸分泌一些化學物質,這就是今天我要說的「腦神經遞質」,是這些物質決定我們情緒的愉快或者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