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解剖】前扣帶回的劃分

2021-02-12 腦功能成像

扣帶回(cingulate cortex)位於大腦半球內側面,包繞胼胝體的皮層,其前部起自額葉下面的嗅三角和胼胝體咀下方的旁嗅區,後部與海馬連接,是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扣帶回局部解剖和纖維連接複雜,隨著無創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我們對於扣帶回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r cortex,ACC)位於扣帶回前部,是功能和結構腦影像文章中經常被提到的區域,但是很多時候定位模糊,且存在命名不一致的情況。本文主要介紹其中兩種最常見的劃分方法。

Vogt在2005年的文獻中對前扣帶回的定位進行了描述(Vogt, 2005, Nature Review)。他將ACC分為膝前部pACC(pregerual ACC)和膝下部sACC(subgerual ACC)。

另一種更為常見的定義的方法將下圖中的aMCC(anterior mid-cingulate cortex)也歸為ACC。在文獻中,我們經常看到dACC和rACC這樣的命名。將部分pACC和aMCC定義為背側ACC(dorsal ACC,dACC);將sACC和部分pACC定義為rACC(rostral ACC)。

個人認為Vogt對於前扣帶回的劃分更接近真實的功能劃分,在應用中價值更大。

相關焦點

  • 前扣帶回:決策者之決策腦區|Science述評
    在本期《科學》雜誌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學院的Mehrdad Jazayeri教授發表題為Hierarchical reasoning by neural circuits in the frontal cortex的論文,重點闡明前扣帶回
  •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56:03 美國史丹福大學Robert C.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沿著扣帶回下部的下面先後走行,並繞過大腦半球內下緣先後走行。距狀溝前、後部之間為舌回,距狀溝前部與枕鉗之間為扣帶回峽。距狀溝後部後方為楔葉。它由3到6層組成,存在於扣帶回和腦島。又可分為眶額皮質、扣帶回和海馬旁回三個亞區。邊緣聯合區接受其他廣大感覺皮質區的投射,並轉而投射到其他皮質區。眶額皮質(額葉眶部)和扣帶回前部與情感行為有關。顳葉前部,特別是海馬和海馬旁回與記憶有關。左側偏向於詞語記憶,如事物的名稱;右側偏向於非詞語性記憶,如不規則的線條圖形,特別是人的面部辨認和記憶。海馬與記憶相關是十分肯定的,尤其是近期記憶。
  • 臨床筆記 | 神經解剖圖譜(斷層影像+切片)
    亨廷頓病(一種遺傳性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尾狀核頭部可完全消失,側腦室前角在此水平顯著擴大。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圖2 通過前連合即內囊膝部與穹窿柱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與圖1相比,尾狀核顯示較小,蒼白球比較明顯,內側鄰近殼核。
  • 科學家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徵團隊完成,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建立了標準化模型(normative model),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該大樣本標準化模型可用於獼猴疾病模型的參考對照,推動個體化定量統計分析實現。
  • 顱腦CT解剖,有備註的影像解剖圖譜,值得收藏
    不管對菜鳥還是資深專家,有備註的影像解剖圖譜總是非常受歡迎的,今天,先來看看顱腦的CT解剖唄……
  • 科學家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徵團隊完成,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建立了標準化模型(normative model),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
  • Nature Neuroscience | 第四軍醫大武勝昔/王文挺團隊揭示扣帶回前皮層在小鼠社會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扣帶回前皮層(ACC)因其在基本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而被重新定位,包括成本效益計算、動機和決策。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進行的許多研究表明,ACC在解剖學和功能上與從事社會信息處理的廣泛區域相連,因此很可能成為社會網絡的信息中心。社會缺陷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者的核心症狀之一。然而,這些行為障礙背後的神經問題仍未被很好地理解,這主要是由於其固有的複雜性。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邊緣葉:是指大腦半球內側面,與腦幹連接部和胼胝體旁的環周結構;它由隔區(胼胝體下區和終板旁回)、扣帶回由於邊緣葉在結構和功能上和大腦皮層的島葉、顳極、眶回等,以及皮層下的杏仁核、隔區、下丘腦、丘腦前核等,是密切相關的,於是有人把邊緣葉連同這些結構統稱為邊緣系統。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的功能比較複雜,它與內臟活動、情緒反應、記憶活動等有關。
  • 昆明動物所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徵團隊完成,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建立了標準化模型(normative model),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
  • Science:鑑定出在移情期間小鼠前扣帶回皮層中激活的神經迴路
    在這篇論文中,這三名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在移情(empathy,也譯為同理心或同感)過程中激活小鼠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神經迴路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些神經迴路的了解。
  • 「湖南省解剖科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暨斷層影像解剖學第三屆論壇...
    中國高校之窗12月26日至27日,「湖南省解剖科學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暨斷層影像解剖學第三屆論壇」在湖南醫藥學院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香港大學蘇國輝教授,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山東大學劉樹偉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南方醫科大學數字醫學中心主任方馳華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主任王維主任醫師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教授和湖南醫藥學院領導馬曉健、張在其出席本次活動。開幕式由基礎醫學院院長饒利兵主持。
  • 距腓前韌帶的解剖與MRI
    一般距腓前韌帶出現在距骨頸層面,相較於距腓後韌帶的寬大扇形(在水平面的MRI影像中表現),距腓前韌帶比較細長。在斷層的MRI中,水平面,沿外踝尖向近端數3~4個層面,即可找到距腓前韌帶。(按層厚3mm計)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解剖&影像——顱腦CT解剖口訣及彩色解剖圖
    側腦室體部層面(+50mm) 7.側腦室頂部層面(+60mm) 8.半卵圓中心層面(+70mm) 9.灰質層面(+80mm) 三室:三、四、側腦室 四竇:額、篩、蝶竇乳突、上頜竇 分層軸位解剖
  • 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
  • 解剖丨腦葉分布(MRI圖像彩色標註)
    - annotated MRIFrontal 額葉Parietal 頂葉Temporal 顳葉Occipital 枕葉Insular 島葉Cingulate gyrus 扣帶回nucleus 豆狀核Hippocampus 海馬Midbrain 中腦Pons 橋腦Medulla oblongata 延髓Cerebellum Anterior lobe 小腦前葉
  • 大腦MRI軸向切片彩色解剖圖
    解剖結構- Gyrus precentralis· 中央前溝 - Sulcus precentralis· 中央後回 - Gyrus postcentralis· 中央後溝 - Sulcus postcentralis· 中央溝 - Sulcus centr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