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鑑定出在移情期間小鼠前扣帶回皮層中激活的神經迴路

2021-01-15 生物谷

2021年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Monique Smith、Naoyuki Asada和Robert Malenka發現,當看到其他小鼠的疼痛、恐懼和疼痛緩解時,小鼠大腦內變得活躍的某些部位中的神經迴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1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erior cingulate inputs to nucleus accumbens control the social transfer of pain and analgesia」。在這篇論文中,這三名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在移情(empathy,也譯為同理心或同感)過程中激活小鼠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神經迴路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些神經迴路的了解。針對這項研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Alexandra Klein和Nadine Gogolla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標題為「How mice feel each other's pain or fear」的觀點類型文章。


圖片來自Science, 2021, doi:10.1126/science.abe3040。

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許多動物都會對同伴產生某種形式的移情。舉個例子,如果一隻狗看到另一隻狗在痛苦中,它有時會表現得好像自己也在痛苦中。同樣,如果一隻小鼠表現出恐懼的跡象,附近的其他小鼠幾乎都會開始表現出類似的行為。當然,人類也會體驗到同理心。然而,負責移情的大腦機制一直是神秘的。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試圖了解更多關於移情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的一般運作方式。為此,他們讓受試小鼠經歷疼痛、恐懼誘導活動和疼痛緩解,同時監測觀察小鼠(observer mice)的大腦。

此前的研究已表明,ACC是動物在經歷移情時被激活最多的大腦區域,但是相關的神經迴路直到如今才被研究。為了讓大腦處理信息,然後對其做出反應,大腦的部分區域在信息處理發生時被激活。這種激活之後,通常會有電信號沿著神經迴路傳到參與反應的大腦其他部位。

為了研究小鼠大腦中的移情心反應動態變化,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將觀察小鼠連接起來,觀察它們大腦的動作。然後,觀察小鼠看著另一隻小鼠受到驚嚇,誘發疼痛反應--它們也看著其他小鼠受到驚嚇,以及它們經歷疼痛的減少(雖然使用了嗎啡)。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當觀察小鼠在觀察同伴經歷疼痛時,ACC會將信號傳遞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當觀察同伴經歷恐懼時,會向杏仁基底外側核(basolateral amygdala)發出信號。有趣的是,他們發現,當觀察小鼠觀察到同伴痛苦緩解時,該信號也被送到了伏隔核。(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Monique L. Smith et al. Anterior cingulate inputs to nucleus accumbens control the social transfer of pain and analgesia. Science, 2021, doi:10.1126/science.abe3040.

2.Alexandra S. Klein et al. How mice feel each other's pain or fear. Science, 2021, doi:10.1126/science.abf5940.

3.Researchers identify mouse brain pathways active during feelings of empathy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1-mouse-brain-pathways-empathy.html

相關焦點

  • 2021年1月Science期刊精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Monique Smith、Naoyuki Asada和Robert Malenka發現,當看到其他小鼠的疼痛、恐懼和疼痛緩解時,小鼠大腦內變得活躍的某些部位中的神經回 路。
  •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前扣帶回皮層到隔核的投射調控疼痛和鎮痛的社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56:03 美國史丹福大學Robert C.
  • Nature Neuroscience | 第四軍醫大武勝昔/王文挺團隊揭示扣帶回前皮層在小鼠社會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扣帶回前皮層(ACC)因其在基本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而被重新定位,包括成本效益計算、動機和決策。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進行的許多研究表明,ACC在解剖學和功能上與從事社會信息處理的廣泛區域相連,因此很可能成為社會網絡的信息中心。社會缺陷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者的核心症狀之一。然而,這些行為障礙背後的神經問題仍未被很好地理解,這主要是由於其固有的複雜性。
  • 【Science】MIT研究長期記憶神經迴路,海馬體和新皮層記憶同時產生
    一項最新的針對基於這一過程的神經迴路的MIT 研究首次揭示出,記憶是在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中的長期儲存區同時形成的。然而,在到達成熟狀態之前,這一長期記憶會保持長達兩周的「沉默」。「論文中的這一成果及其他研究結果為記憶的鞏固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神經迴路機制。」本研究的高級作者 Susumu Tonegawa 表示。
  • 前扣帶回:決策者之決策腦區|Science述評
    神經科學認為不同的腦區在抉擇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對價值的表徵,比較,選擇和反饋的監管等,不同腦區是分層,分布式運行的(1)。解析不同腦區精細的功能及其神經環路,是理解抉擇這一高級腦功能的重要內容。
  • Science:首次發現一種皮質-腦幹迴路控制和預測強迫性飲酒行為的產生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控制小鼠飲酒行為的皮質-腦幹迴路(cortical-brainstem circuit),並且它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誌物用於預測小鼠日後產生的強迫性飲酒行為。在未來,這些發現可能會對理解人類的酗酒和酒精成癮產生潛在影響。
  • SN2019:在活小鼠中首次鑑定出壽命高達90天的神經幹細胞
    在一項未正式公開的研究中,瑞士蘇黎世大學神經科學家Gregor Pilz觀察到神經幹細胞在年輕的活體小鼠的大腦中變成了神經元,這一壯舉在不久前還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他的最新實驗表明小鼠的大腦中還有另一群自我更新的神經幹細胞,其中的一些神經幹細胞的壽命比他之前記錄的首批神經幹細胞的壽命要長。
  • 靈魂出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這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在學術上被成為分離麻醉,常被描述為感覺脫離現實或有一種「脫離身體」的體驗。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服用氯胺酮,也見於毀滅性創傷或虐待產生精神障礙者,或者癲癇發作時發生。這種靈魂出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並不清楚,在《自然》雜誌上Vesuna等描述了這種狀態的基礎,認為是一種特定大腦皮層產生的大腦節律。我們姑且將這個節律稱為靈魂節律。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者表示,事實上,這些神經元會促進類似獎勵的行為,極低的飲酒量會激活這些細胞,而這些神經元的活化會導致動物在沒有廣泛飲酒經驗的情況下飲酒;研究者希望通過了解該神經迴路的功能,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從輕度飲酒過渡到酗酒以及酗酒障礙的人們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研究團隊認為,將他們的方法應用到不同大腦區域、皮質層、發育時間點和物種的皮層組織,可以揭示自然進化是如何設計了生物的神經網絡,以及神經網絡的細粒度結構是如何成形的。「此外,連接組篩查可以揭示神經病和相關腦部疾病的迴路表型,告訴我們某些重要的腦部疾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連接組和神經迴路的影響。」
  • 幼年時期遭遇的社會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
    即使現代化的數字平臺讓溝通變得越來越緊密,但是社會中的年輕人依然會感到孤獨。COVID-19的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實行了隔離政策,這引起了人們對社會孤立和孤獨心理造成的嚴重後果的廣泛關注。哺乳動物幼年時期的社會孤立,對其成年後的大腦功能和行為有很大危害,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是一個謎。
  • 【影像解剖】前扣帶回的劃分
    扣帶回(cingulate cortex)位於大腦半球內側面,包繞胼胝體的皮層,其前部起自額葉下面的嗅三角和胼胝體咀下方的旁嗅區,後部與海馬連接
  • Science:神經迴路有問題,合成蛋白來修復
    人腦在龐大的神經元網絡中包含數萬億個突觸。突觸重塑對於確保有效接收和整合外部刺激以及存儲和檢索信息至關重要。突觸的構建和重塑受突觸組織蛋白的調控,該過程異常可擾亂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平衡,導致精神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比如自閉症譜系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因此,研究如何調控神經元修復神經元迴路至關重要。
  • 童年時期的社交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研究速遞」
    儘管我們的世界通過數字平臺變得越來越緊密,但社會中的年輕人卻越來越感到孤立。COVID-19大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實行社會隔離和學校停課,這加大了理解社會孤立和孤獨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必要性。 雖然研究已經表明,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社會隔離,對成年後的大腦功能和行為有害,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知之甚少。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該研究發現雄性小鼠酗酒會誘導小膠質細胞選擇性清除前額葉皮層神經元之間的興奮性突觸,從而抑制神經傳導,增加焦慮行為。中樞神經系統組織受損或感染後,小膠質細胞被激活,從而改變形態、吞噬能力和轉錄特徵等,以恢復組織穩態。然而在許多精神疾病中,小膠質細胞的免疫功能受損,通常導致炎性介質的過度產生和吞噬活動增加,這可能會對突觸產生不利影響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原創 劉婷婷 山中麻署前言人類背側前額葉皮層(dlPFC)在疼痛的認知和情感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刺激該區域有助於急性疼痛的調節和慢性疼痛的治療。嚙齒類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是靈長類dlPFC的同源體。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這是因為,抑制性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僅佔全部皮層神經元的10-20%,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抑制性神經元種類繁多。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手段,在體準確地鑑定特定類型的抑制性神經元並記錄它們的活動,也很難對這些神經元的活動進行特異性的操縱。
  • 2019年6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根據6月7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基於對小鼠神經嵴組織的研究,作者表明細胞在「成年之旅」中面臨著多種競爭選擇,並在達到最終目的地之前執行一系列「二元決策」。「一個祖細胞可以成為任意類型的細胞,但這種選擇是如何實現的?」哈佛醫學院Blavatnik研究所生物醫學信息學副教授,高級研究員Peter Kharchenko說。 「我們的研究反映了細胞選擇背後的分子邏輯。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在這項研究中,論文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主任Moritz Helmstaedter及其研究團隊分析了13個來自小鼠皮層的三維數據集,這些小鼠分別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在出生後,與人類嬰兒、兒童、青少年和青年時期相對應的時間點。他們使用稱為「連接組學(connectomics)」的方法,繪製出在大腦皮層灰質中發現的神經元迴路,其中大多數大腦突觸都存在於大腦皮層灰質中。
  • 《科學》復明之路: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光感受器,重激活視覺迴路
    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在這項新研究中,瑞士巴塞爾分子和臨床眼科研究所(IOB)與德國萊布尼茲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DPZ)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全新療法,他們使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的光感受器,重新激活了視覺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