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研究人員開發出全球最小電晶體摩爾定律仍將長期生效

2020-12-05 TechWeb

北京時間10月7日晚間消息,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伯克力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Ali Javey)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利用碳納米管和一種稱為二硫化鉬的化合物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

電晶體由三個終端組成:源極(Source)、漏極(Drain)和柵極(Gate)。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由柵極來控制,後者會根據所施加的電壓打開和關閉。

伯克力實驗室研究人員蘇傑伊-德賽(Sujay Desai)稱:「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一直認為,任何小於5納米的柵極都不可能正常工作。因此,人們之前從未考慮過小於5納米的柵極。」但伯克力實驗室此次開發出的電晶體的柵極只有1納米。加維說:「我們開發出了到目前為止已知的最小的電晶體。柵極長度被用于衡量電晶體的規格,我們成功研製出1納米柵極電晶體,這意味著只要所選擇的材料適當,當前的電子零部件的提及還有較大縮減空間。 」而德賽稱:「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低於5納米的柵極不是不可能的。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基於矽材料來縮小電子零部件的體積。而我們放棄了矽材料,選了二硫化鉬,結果開發出了只有1納米的柵極。」矽和二硫化鉬都有一個晶格結構,但與二硫化鉬相比,通過矽流動的電子更輕,遇到電阻更小。當柵極為5納米或更長時,這是矽材料的一個優勢。但柵極長度低於5納米時,就會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隧道效應」的量子力學現象,從而阻止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德賽解釋說:「這意味著我們無法關閉電晶體,電子完全失控了。」而通過二硫化鉬流動的電子更重,因此可以通過更短的柵極來控制。選定二硫化鉬作為半導體材料後,接下來就需要來建造柵極。但製造1納米的結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傳統的光刻技術並不適用於這樣小的規模。最終,研究人員轉向了碳納米管,直徑僅為1納米的空心圓柱管。經研究人員測試顯示,採用碳納米管柵極的二硫化鉬電晶體能夠有效控制電子流動。加維說:「這項研究表明,我們的電晶體將不再局限於5納米柵極。通過使用適當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架構,摩爾定律還會繼續長期生效。」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很難想像 1 nm到底有多小?以人類的髮絲作對比,後者寬度僅為約 5 萬納米。)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金屬空氣電晶體,摩爾定律續命20年
    人們普遍認為,隨著物理極限的逼近,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矽電晶體的數目每兩年便會增加一倍,將在 2025 年左右失效。但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開發的金屬基場發射空氣通道電晶體(ACT)可以在二十年內保持摩爾定律。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拯救摩爾定律?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
  • 三維電晶體陣列有望打破摩爾定律
    科技日報華盛頓11月19日電 (記者劉海英)目前,用於計算機處理器的矽集成電路正接近單個晶片上電晶體的最大可行密度,至少在二維陣列中是這樣。摩爾定律看似已難以維持。美國密西根大學一研究團隊卻另闢蹊徑,將電晶體陣列帶入三維空間,在最先進的矽晶片上直接堆疊第二層電晶體。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英國研究人員研製世界上最小的電子電晶體,其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10個原子。 這項最新研製的新型電子電晶體比之前32納米矽材料電子電晶體小3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科斯特亞·諾沃舍羅夫說,「這種電子電晶體可用於任何半導體製造。」他和另一位合著作者將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電子電晶體形式的邏輯門可加強計算處理能力。根據摩爾定律,每隔24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的數量將翻番,從而不斷提升計算機性能。
  •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日期: 2020-10-13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是一項經驗建議,它表明,集成電路(IC)中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但是,由於電晶體越來越小,以至於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無法提供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機會,因此摩爾定律已開始失效。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求助於二維半導體。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尺寸或已達摩爾定律極限
    按照摩爾定律的硬限制,這很可能是一個電晶體所能達到的最小尺寸。  新型電晶體是由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的。這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的最新成果朝著量子計算邁出一大步。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加速器,有助於提升運算速度與效率
    導讀據美國物理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日本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稱為「PAXEL」的新型處理器。該器件有望繞過摩爾定律,提升運算速度與效率。PAXEL 代表光子加速器,安放在數字計算機前端,優化執行特定的功能,但功耗卻比完全電子化的器件更低。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摩爾定律的意思就是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接近絕對極限,我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小的晶片實現越來越多的功能。 處理器速度變得越來越快,我們可以在單片IC上放入更多特性和更多存儲器。到了1974年,IBM工程師羅伯特·登納德對摩爾定律進行了補充:縮小晶片元件的尺寸能夠使晶片的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價格更便宜。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兩種方式 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然而,隨著晶片製程越來越接近工藝極限和物理極限,摩爾定律能否持續生效也開始受到質疑。 為了不讓摩爾定律「失效」,業界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延續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摩爾定律是指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從最不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指使用一美元可購買的通用計算能力。同樣,當變化率無法達到每18/24個月加倍時,摩爾定律將&34;,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進展將完全停止,它只會以比這更慢的速度前進。
  • 摩爾定律一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1個原子厚10個原子寬
    這項最新研製的新型電子電晶體比之前32納米矽材料電子電晶體小3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科斯特亞·諾沃舍羅夫說,「這種電子電晶體可用於任何半導體製造。」他和另一位合著作者將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電子電晶體形式的邏輯門可加強計算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