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勵生
鯨,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巨型生物,在鯨的種類中,有一種名為藍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體長最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一隻成年的藍鯨體重,相當於25隻非洲大象,如此龐大的生物在海洋中遊起來,可謂是十分壯觀。
藍鯨以磷蝦等浮遊生物為食,根據研究人員估算,藍鯨每天至少消耗2-5噸食物,按照這個數據,相當於藍鯨每長一次口,平均就會吞掉200萬隻磷蝦,真是超級大胃王。不過,雖然藍鯨吃的東西多,但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報海洋,例如,「鯨落」。
「鯨落」到底是什麼?
4月2日,中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2020年首次科考航次,而在這個航次中,最有意義的發現,就是「鯨落」。而正因為這一次發現,才讓「鯨落」在這短短的幾天裡迅速火了起來,不少人都疑惑,「鯨落」到底是什麼?但其實,「鯨落」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鯨魚死亡後沉入海底的意思,不過,如果深入研究的話,你會發現,「鯨落」其實背後大有意義。
關於鯨落的首次發現,是在1987年,來自夏威夷大學的海洋學家克雷格·史密斯和其團隊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自然「鯨落」,自此,人類才開始了解「鯨落」。但幾十年過去了,人類發現的自然「鯨落」也不過50個,而我國此次在南海發現的「鯨落」則為我國首次!背後意義非凡。
「鯨落」在海洋中的意義
鯨落在海洋中的意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一鯨落,萬物生」。對於海洋生物來說,鯨落就是一場豪華盛宴,可以滋養周邊的海洋生物數十年,乃至上百年。
鯨落,其實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鯨魚剛剛死去的時候,生物學家將這個階段名為「移動清道夫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有很多中大型生物會來飽餐一頓,其中有鯊魚、等足類生物、龍蝦和盲鰻等等,它們以極快的速度吞噬鯨魚的軟組織,但因為鯨魚的體型真的很大,所以,這些生物要吃完所有的軟組織至少需要數月,有的甚至要一年半。
而第二個階段名為「機會主義者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到鯨魚身上覓食的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等無脊椎動物,它們會將鯨魚身上剩餘的碎肉吃掉。
第三個階段名為「化能自養階段」,隨著鯨魚身上的肉都被吃光,此時的鯨落剩下的只有骨頭,但仍吸引了不少生物,例如,以嗜硫菌為代表的厭氧菌生物正打算居住於此,只要分解了鯨魚骨頭中的脂質,嗜硫菌等厭氧菌生物就能獲得豐富能量,同時,還能分解出硫化氫(這種物質是蛤類、貝類等生物喜歡的食物)。在這個階段,嗜硫菌等厭氧菌生物會在鯨落中生活數十年,乃至一百年的時間,這一階段,將養活不計其數的海洋生物。
最後一個階段名為「礁巖階段」,在這個階段,鯨落已經被完全掏空了,但是卻還能給生物提供保護作用,像一些小型魚類就喜歡呆在鯨骨中,這樣可以躲避天敵的捕食。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已經明白,「鯨落」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鯨魚死亡沉落到海底,還象徵著它對海洋的貢獻,因此,哪怕說「鯨落」是浪漫的,是溫柔的,都十分恰當。
同樣是大型海洋動物,為什麼「鯊掉」卻無人關注?
不過,也有人表示疑惑,為什麼同為海洋中的大型生物,鯊魚和鯨魚的待遇很不一樣?明明鯊魚在死亡之後,也會滋養一方生物,即使沒有「鯨落」的規模那麼大,但好歹也是為海洋做出貢獻,可是卻沒有得到人類關注,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鯊掉」和「鯨落」還是有區別的,「鯨落」一般都是自然死亡的鯨魚形成的,而「鯊掉」卻不盡然,它們不僅很多都是非正常死亡,而且,背後還有人為痕跡。
眾所周知,鯊魚翅是風靡亞洲的名貴食品之一,可稱為山珍海味,因為其中原因,鯊魚被大肆捕殺,但大部分的鯊魚被捕捉之後,僅僅是割去魚鰭而已,然後就又將鯊魚放回大海,但殊不知,這樣的鯊魚早已失去了遊泳能力,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而在這個過程中,鯊魚只能在不甘心的情況下發生「鯊掉」現象。
雖然,像這樣人為形成的「鯊掉」現象也能給海洋生物提供養料和營養,但人類卻很少去關注「鯊掉」,其中原因或許是心懷愧疚。不過,自2004年以來,不少國家都開始禁止捕殺鯊魚,現在,人為造成的「鯊掉」已經越來越少,但也希望,未來也不再發生。無論是「鯨落」、還是「鯊掉」都是給海洋做貢獻,都值得我們去感謝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