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貓亂 插圖_李哲
自1958年開始,全世界大約有三萬人因為治療生長緩慢而被注射了生長激素,其中大多數是兒童,所用的生長激素是從死亡者的腦垂體中提取的,而不是如今的合成激素。在那個年代的醫生看來,這種做法沒什麼問題:以當時的認知,傳染病的病原體都是微生物,比如細菌、病毒、真菌等等,只要滅菌手段得當就能保證安全。
直到1980年代初,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布魯西納(Stanley B. Prusiner)找到一些感染了海綿狀腦病的羊腦樣品,把其中的細菌、病毒和細胞組分都去掉之後,發現剩下的蛋白質仍然具有感染性。他認為這種蛋白就是該病的病原,並且將其命名為普裡朊蛋白,或者說朊病毒。
朊病毒究竟厲害在何處呢?原來它跟神經細胞細胞膜上的某種蛋白具有完全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但二者的肽鏈摺疊方式,或者說空間結構不太一樣。由於蛋白質與酶的結合必須依賴特定的空間構型,朊病毒就沒法被酶分解;另一方面它又跟人體內蛋白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所以不會被免疫系統清除。
這樣一來,當朊病毒與體內正常蛋白接觸的時候,就會誘導其轉化為無法消除的「壞蛋白」,逐漸在腦部堆積為斑塊,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細胞死亡,腦組織被破壞。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狂牛症、庫魯病和克雅二氏症等等。
在生長激素療法施行了二十多年後,人們才發現用於提取激素的死者腦垂體有少數被朊病毒汙染了。雖然該療法在1985年被叫停,但仍然有數百人因此患上了克雅二氏症並在接受治療的幾十年後發病死亡。
最近,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解剖了八具這樣的屍體,意外發現其中七名死者的腦部出現了β澱粉樣蛋白的堆積,而這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特徵。阿茲海默症就是人們熟知的老年痴呆,也可以叫做腦退化症,病因至今不明。
這些死者年齡在36-51歲之間,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很可能在尚未表現出痴呆症狀的時候就去世了。由於阿茲海默症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中並不多見,這些人也沒有家族病史,因此有人懷疑其中的原因是,死者生前注射的生長激素被β澱粉樣蛋白汙染了。
如果這一猜測成真,那就意味著阿茲海默症可能是一種潛伏時間很長的傳染病,而引起該病的「種子蛋白」和朊病毒一樣,可以通過輸血或外科手術之類的途徑傳播。在其他一些例子中,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食人族因為吃死人大腦而感染庫魯病。
此前也有研究表明,β澱粉樣蛋白被注射到小鼠大腦時出現了擴散跡象,這無疑加深了人們對這一猜想的憂慮。但論文作者科林奇教授(John Collinge)認為,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說明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傳染病。「最起碼,接觸或者照顧病人是不可能讓人患上阿茲海默症的。」
至於在醫療過程中感染的可能性,科林奇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他認為並沒有必要因此對手術和輸血產生恐慌情緒。英國首席醫療官Dame Sally Davies讓大家不要擔心,「目前國民健保署對清潔手術器械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通過手術感染朊病毒類疾病的概率幾乎為零。」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卡倫教授(Eric Karran)也表示,阿茲海默症的主要風險還是來自年齡、遺傳和生活方式。「即使未來的研究確認了阿茲海默的傳染性,也只有很少的人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