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痴呆症,是全球影響最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目前全球有超過4000萬患者,到2050年,全世界受影響的人數將可能增加到驚人的1億。
在中國,阿茲海默症患者就診率不到27%。公眾對該病的不了解,使許多患者喪失了早期發現、幹預的時機,當病情達到中重度時,終生無法治癒。
伴隨社會老齡化加深,阿茲海默症會越來越常見。因為如果能活到80歲以上,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概率要接近50%。無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自己,這都將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過去幾十年,在阿茲海默症面前,人類顯得一籌莫展。我們依舊沒有開發出一款有效預防或治療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但是隨著近幾年生物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關於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也有了更新的認識,也許能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
牙周炎細菌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導致牙周炎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其所分泌的毒素。
相應的,被這種細菌感染的小鼠,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有所增多,大腦的病變也更為頻繁。
研究一經發表,立刻在社交媒體上產生了「刷屏」的效應。嚴謹一些的報導稱這種細菌「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有關,或是「可能」促進阿茲海默症的發病。而另一些吸引人的報導則稱前者「導致」後者的關係已經。
阿茲海默症的真實病因目前還沒有定論。先前,β澱粉樣蛋白假說是科學界裡的主流觀點,但最近一系列臨床試驗的失敗,則給這一假說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隨後,病毒感染假說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2018年,臺灣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皰疹病毒的人群,患上失智症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2.5倍。而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則能將風險減少92%。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2018年,《Neur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存在皰疹病毒。而其中兩類皰疹病毒的感染水平,與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呈正相關的關係。進一步發現表明,這些病毒在腦細胞裡,能影響BACE1、PSEN1、APBB2 等經典 「阿茲海默病基因」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