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逐年高發,這4個新發現你應該知道

2021-02-13 全球風口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痴呆症,是全球影響最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目前全球有超過4000萬患者,到2050年,全世界受影響的人數將可能增加到驚人的1億。

在中國,阿茲海默症患者就診率不到27%。公眾對該病的不了解,使許多患者喪失了早期發現、幹預的時機,當病情達到中重度時,終生無法治癒。

伴隨社會老齡化加深,阿茲海默症會越來越常見。因為如果能活到80歲以上,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概率要接近50%。無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自己,這都將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過去幾十年,在阿茲海默症面前,人類顯得一籌莫展。我們依舊沒有開發出一款有效預防或治療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但是隨著近幾年生物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關於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也有了更新的認識,也許能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

牙周炎細菌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導致牙周炎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其所分泌的毒素。

相應的,被這種細菌感染的小鼠,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有所增多,大腦的病變也更為頻繁。

研究一經發表,立刻在社交媒體上產生了「刷屏」的效應。嚴謹一些的報導稱這種細菌「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有關,或是「可能」促進阿茲海默症的發病。而另一些吸引人的報導則稱前者「導致」後者的關係已經。

阿茲海默症的真實病因目前還沒有定論。先前,β澱粉樣蛋白假說是科學界裡的主流觀點,但最近一系列臨床試驗的失敗,則給這一假說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隨後,病毒感染假說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2018年,臺灣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皰疹病毒的人群,患上失智症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2.5倍。而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則能將風險減少92%。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2018年,《Neur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存在皰疹病毒。而其中兩類皰疹病毒的感染水平,與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呈正相關的關係。進一步發現表明,這些病毒在腦細胞裡,能影響BACE1、PSEN1、APBB2 等經典 「阿茲海默病基因」的表達。

相關焦點

  •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希望?
    近年來,圍繞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和治療,學術界一直存在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即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究竟是阿茲海默症的誘因還是結果。儘管存在這樣的爭論,許多研究人員仍然在嘗試開發能夠阻止或者消除β澱粉樣蛋白異常堆積的藥物,試圖緩解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對一種名為4-(2-羥基乙基)-1-哌嗪丙磺酸(EPPS)的小分子化合物進行了研究。
  • 阿茲海默症會傳染嗎?
    在生長激素療法施行了二十多年後,人們才發現用於提取激素的死者腦垂體有少數被朊病毒汙染了。雖然該療法在1985年被叫停,但仍然有數百人因此患上了克雅二氏症並在接受治療的幾十年後發病死亡。最近,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解剖了八具這樣的屍體,意外發現其中七名死者的腦部出現了β澱粉樣蛋白的堆積,而這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特徵。
  • Neurology: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影響兒童大腦的早期發育
    導語:最新研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相關的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攜帶該突變基因的患者在三歲左右就會表現出大腦發育障礙以及認知能力受損的症狀
  • 一個簡單的視力測試就能預測阿茲海默症?
    如果在人體試驗成功,那麼意味著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神經損傷發生之前就能接受治療。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和一家位於阿拉巴馬州的影像技術公司CytoViva聯合製作了一臺無創診斷設備,試圖用於檢測在任何物理症狀出現以前的早期阿茲海默症。
  • Nat Commun:科學家們找到阿茲海默症的最早期大腦症狀
    最近,來自Lund大學的研究者們首次發現了大腦最早的阿茲海默症症狀。這一發現對於未來的阿茲海默症研究以及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在阿茲海默症發病過程中,大腦的變化主要是beta-澱粉樣蛋白質的囤積,這一現象往往在病徵出現前20年就開始發生。
  • Sci Adv:科學家們找到阿茲海默症的新型診斷標誌物
    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它也阻礙了個體化醫療與治療的發展。根據最近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們似乎找到了能夠準確預測患者患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方法。根據該文章的作者,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Mingjun Zhang的說法,他們首先發現了能夠精確診斷的生物標誌物:即在患者的脊髓液與血液中發生改變的蛋白質。
  • 阿茲海默症藥物要來了?
    本周五FDA將就阿茲海默藥物aducanumab的上市審評召開會議。昨日,FDA在其官網上發布了此次會議材料。材料中,FDA對aducanumab展現出了積極態度,或許意味著該藥物最終將獲得FDA批准。
  • 焦慮:阿茲海默症的先兆?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圖解。圖像來源:Wikipedia/public domain.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會導致認知功能的衰退,使人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過去的研究表明,抑鬱和其他精神病學症狀也許是阿爾茲海默症在臨床前期的徵兆。在此期間,纖維狀澱粉樣蛋白和病理性tau的腦沉積物累積在患者的大腦中。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患者出現輕微的認知衰退十年之前。
  • 四環醫藥(00460):阿茲海默藥祛不了輔藥「一刀切」的疤
    智通財經網 又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獲批?據智通財經APP觀察,2月18日,四環醫藥發布公告稱,其按新4類申報的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膠囊已獲國家藥監局的藥品生產批件,而四環醫藥也成為該品種在國內首家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廠家。治療阿茲海默症(A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因此當有與該病相關藥物獲批時自然會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受此消息影響,2月19日開盤,四環醫藥早盤盤中漲幅最高達7%,成交額達3663.3萬港元。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其實,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為何會發作,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比較冷門的理論:這種神秘的疾病是由潛在的病毒引起的。就在 6 月 21 日,發表在神經領域權威期刊《Neuron》的一篇文章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支持,並有望成為已經頗為吃力的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研發新突破口。
  • 認定微生物為阿茲海默氏症的主要原因
    Landmark editorial identifies microbes as major causeof Alzheimer’s Disease  認定微生物為阿茲海默氏症的主要原因他們的論文已經被發表在德高望重的同行評審期刊——《阿茲海默症》期刊上,文章強調了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及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研究能夠治療阿茲海默症這一疾病的臨床試驗抗菌和相關的藥劑。這些對於行動的熱烈呼籲是由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實質性證據的發表。團隊裡程碑式的社論概括了豐富的證據暗示這些微生物,但是直到現在這一工作很大程度上因為有爭議而被忽視或放棄,儘管對於爭議的證據是缺失的。
  • 微生物為阿茲海默氏症的主要原因
    他們的論文已經被發表在德高望重的同行評審期刊——《阿茲海默症》期刊上,文章強調了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及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研究能夠治療阿茲海默症這一疾病的臨床試驗抗菌和相關的藥劑。這些對於行動的熱烈呼籲是由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實質性證據的發表。
  • 引力波探測、基因編輯、用閃光燈解決阿茲海默症,揭秘MIT理學院的X...
    分享談及引力波探測、CRISPR(基因編輯技術)、RSA 加密和阿茲海默症等 MIT 非常重視的項目。極客公園整理插圖,有刪減。謝謝大家,很榮幸來到今日頭條這家正在發展壯大的科技公司。2015 年,對於科學界、對於 MIT,都是非常棒的一年。科學界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它們。100 多年以前,引力波由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當中首先預測。
  • 阿茲海默病的真正元兇竟然是它?
    但本項研究,以及另一篇即將在下個月出爐的論文,清楚地表明了病毒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這些病毒可能是驅動阿茲海默病患者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 Dudley教授補充道。如果這一機理最終得到證實,那對於阿茲海默病研究領域而言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發現。我們將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阿茲海默病的發病,並尋找大腦中潛在的病毒、細菌、以及寄生蟲等感染。
  • 安立璽榮獲得比爾·蓋茨及阿茲海默症協會資助,助推創新免疫治療新藥開發
    該項計劃是全球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最大的非營利性研究計劃,專為加速推進創新型藥物開發而設立,往年獲獎者多為歐美頂尖研發機構,今年安立璽榮成為首位來自亞洲的獲獎者。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科學官Maria C. Carrillo博士說:「隨著失智症席捲全球,最重要的是我們迫切需要能夠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各類型失智症的療法。阿茲海默症協會很高興能協助安立璽榮將這樣有希望的新療法推進至臨床試驗」。
  • 084期抑研報|海馬區神經炎症影響阿茲海默症模型的抑鬱樣行為
    本研究針對單核轉錄組,探查了患有MDD(n = 17)的男性個體和健康對照組(n = 17)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約80,000個細胞核。研究鑑定出了26個細胞簇,其中有超過60%的簇之間存在基因表達的差異。
  • 新發現|邊緣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LATE)
    age-related TDP-43 encephalopathy ,LATE),這種新型失智症雖和阿茲海默症的症狀類似,其實是不一樣的疾病。失智症有很多類型,據信阿茲海默症是其中最普遍,也是相關研究最多的。LATE似乎和大腦海中的TDP-43蛋白堆積有關,阿茲海默症則是和其他兩種大腦蛋白有關:類澱粉和濤蛋白(tau)。
  • 又有研究表明40赫茲閃爍光有助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據報導,照明研究中心(LRC)開展了一項新研究表明40赫茲紅光或有助於改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這一項新研究表明,向健康年輕人睜開的眼睛照射40赫茲的紅光刺激可增強大腦伽馬振蕩(一種腦波,Gamma oscillations)。
  • 這才是「基因修改」的正確姿勢:人類腦細胞自己修改DNA!
    迄今為止,被發現能修改自身DNA的只有特定的某些免疫細胞,為了更好的應對外界侵害,它們會修改自己的DNA。對於腦細胞,過去神經科學界有部分推測認為,它是可以修改自身DNA的,但這一推測,直到現在才被發現和證實。這一發現是通過對比6名健康老年人和7名患有非獲得性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的大腦細胞得出的。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當神經元產生APP基因的RNA拷貝時,就可能出現一種新的DNA變異。這一步驟是細胞產生蛋白質的正常程序。然而,逆轉錄酶可以重新複製RNA分子以製備APP基因的DNA複製物,然後再嵌回到原來基因組的序列中去。Chun教授說,由於逆轉錄酶是一臺粗糙的「複印機」,新生成的DNA序列可能與原基因不匹配。因此,可能編碼出不同APP蛋白突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