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事實核查新聞的實踐邏輯與爭議
事實核查新聞在美國發展較快,但不普及,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流程和新聞倫理。儘管如此,事實核查新聞面臨公信力和社會效果的爭議。事實核查新聞在美國的實踐表明,在新聞業不被信任、政治極化、缺少共識的社會環境中,事實核查新聞的實踐邏輯遭遇挑戰、合法性受到質疑、社會效果較為有限。
-
留學生許可馨涉疫不當言論,是錯誤的家庭教育導致的觀念扭曲
針對該留學生囂張的辱國言論,其本科畢業學校中國藥科大學深夜及時回應,表明立場。網友也紛紛表示應該嚴查許可馨的父母。同為多年在外的留學生,筆者看到這樣的言論無比痛心和憤怒。其實據筆者的親身經歷和個人觀察,遙遙相望祖國的留學生們往往有一個更加赤忱的、愛國的赤子之心。
-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公元159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論斷,將這個持續了1900年的錯誤糾正過來。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而在更廣泛意義上,網上常見的「地圖炮」——最新版本圍繞成都與重慶之間展開;還有所謂的「鄙視鏈」,這些都展現了偏見和歧視是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對人的心靈以及外在行為構成毒化。偏見,歧視,曾經在長達半個多世紀內,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都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歧視觀念卻悄然反彈。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
-
中國駐雪梨總領館發言人十問《每日電訊報》,批駁其無知、偏見和...
4月1日,中國駐雪梨總領館發言人致信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批駁該報近期刊發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涉華報導。全文如下:近期,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就新冠肺炎疫情刊登多篇涉及中國的報導和評論,字裡行間充斥著無知、偏見和傲慢。
-
科學家的偏見會較少嗎?
但是因為有科學家身份的加持,這些偏見在傳播中會被另眼相待,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科學家的觀點一定有證據和邏輯支持,所以其危害性比普通人的偏見要大得多。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校長丹尼斯·丹頓說:「哈佛校長公開做出這樣的言論,令人震驚。」此事後不久,勞倫斯·薩默斯辭去哈佛校長一職。公開的性別偏見言論只是他辭職的一個原因,但是,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無獨有偶,著名的DNA發現者詹姆斯·沃森,也曾發表言論說深色皮膚的人性慾更強,可能是因為黑色素的合成與性衝動有關。
-
強姦案件女方陳述常見的100個邏輯錯誤和矛盾
強姦案件女方陳述常見的100個邏輯錯誤和矛盾丁風 、黃豔(靖霖廣州律師事務所)強姦案件,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同時又是最複雜的一類案件。說它簡單,因為你略懂風月;說它複雜,因為你不懂別人的風月。一些案件中,女方對細節的陳述存在明顯邏輯錯誤,如何去審查,還原事實真相?強姦案和邏輯有什麼關係?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正是基於類似的反思,人們發現,由於人能獲取的信息有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具有局限性,無論一個觀點被接受的程度有多高,或多或少都帶有偏見的色彩。 也因此,人們會因為觀點中偏見的成分而遭到他人道德的批判,被認為觀點不全然客觀,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道歉,甚至人格會遭受攻擊。
-
馬曉光籲臺當局勿泛政治化解讀大陸「26條措施」
如果說欺騙,他們對「26條措施」從各種角度混淆、誣衊、抹黑才是在欺騙臺灣民眾;既然「26條措施」是虛的,不可怕,那為什麼要制定那麼多所謂反制措施呢?這種邏輯顯然是自相矛盾的。民進黨當局用一些所謂的「因應之道」對臺胞採取限制措施,這就是在損害臺灣民眾的利益,就是在壞臺胞的好事。他們的這種做法,與臺胞的根本利益是相違背的,不會得到臺胞的認同。
-
從「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到「用事實解釋事實」的錯誤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之前發布了《三條最基本的簡單邏輯》(http://tieba.baidu.com/p/5335472137),最後舉的第三條基本的簡單邏輯是「不得因果跳躍」,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邏輯。
-
掩蓋真相誤導公眾絕不會改變孟晚舟事件政治性質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在20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加總理涉孟晚舟事件言論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據報導,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日前在被問及是否對加拿大邊境機構逮捕孟晚舟一事感到後悔時稱:「加拿大遵守了與我們最親密盟友的長期引渡條約,我該對此感到後悔嗎?絕不。」
-
代表中國向世界道歉?BBC記者發表無腦言論,陰謀曝光惹眾怒
然而,經過科學的研究及分析後,有很多國家的科學家曾相繼表示,中國僅是最先發現新冠病毒的國家而已,其並不是新冠病毒的源頭。不過,儘管如此,一些有著不可告人的企圖的人,依舊想要藉此機會污衊和抹黑中國。BBC記者發表無腦言論根據民日報消息,義大利《共和國報》日前發表消息稱,義大利的一位科學家近期有一個重大發現,即其在對一位2019年11
-
外交部回應美政客涉華言論:無視基本事實的惡意攻擊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8月28日參加美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訪談,在中國政治制度、涉臺、涉港、南海等問題上指責中國,並鼓吹利用美同盟體系應對來自中、俄的「挑戰」。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言論引發國際關注,國臺辦「強勢」回應!
蔡英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臺灣所堅持的政策是」不挑釁不屈服」政策。筆者認為,蔡英文所謂的」不挑釁不屈服」政策其實就是」臺獨」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蔡英文本人則是徹頭徹尾的」臺獨」分子,蔡英文雖然沒有公開宣布」臺獨」,但是蔡英文的所作所為仍然是」臺獨」分子的所作所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根深蒂固的偏見
為什麼人會那麼固執己見,甚至不惜刻意無視反面證據,而是極盡所能地去收集所有可用的證據,去證實自己的偏見,其執著常常超乎想像。近兩年那些被打敗的傳武大師們,為自己找理由時真是發揮了驚人的想像力。去年的雷雷大師被打得鼻青臉腫是怕內力傷了對手,所以沒敢發功。今年的馬大師說自己已經把拳頭「放」到對方臉上了,按規矩對手已經輸了,因為對方不懂規矩,才導致自己30秒內三次被擊倒。
-
蔡英文:尊重「九二會談」這個事實 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在100分鐘的訪問中,蔡英文就兩岸關係發表了和以往略為不同的見解。她表示,在1992年,兩岸兩會(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和尊重這個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