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衛星」技術將改變世界:氣象、運輸、通信、農業……

2021-01-20 36kr

編者按:納米衛星,一種可以握在手中的微型衛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太空發射。隨著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將納米衛星送入軌道的成本越來越低,這些衛星可以提供超越太空探索之外的社會價值。未來,納米衛星將改變空間信息相關的各種行業,從更精確的天氣和氣候預測到更好地監測(和安全)空中和海上交通,更智能地預測作物產量和商品。每年都有數百顆微型、低成本的衛星進入太空軌道。本文將介紹微型衛星將如何改變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什麼是納米衛星

國際空間站目前是地球軌道上最大的衛星,尺寸約為 356 英尺× 240 英尺。

納米衛星是質量在 1 公斤到 10 公斤之間的小型衛星。 一些納米衛星只有十立方釐米。 而納米衛星和許多和大型衛星一樣,有天線,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對太空探索和監測非常有用。

採用 10×10×10 單位立方結構的納米衛星被稱為立方體衛星(CubeSats)。 單體(1U)立方體衛星質量不超過 1.33  公斤,但可以與其他立方體衛星堆疊成 2U,3U 或 6U 的長方形型號。

僅僅在幾年前,無論大小,建造可用衛星的成本至少需要 200 萬美元。現在,學生和科學家們可以使用 DIY 套件和現成組件來製作納米衛星,從而使製造成本下降到數萬美元。

發射納米衛星也比普通衛星發射便宜得多,普通衛星發射可能花費數百萬美元。而這些小小的「衛星」可以通過在火箭上進行「搭車」來共同發射,成本因衛星質量,太空距離以及太空任務的或「有效載荷」而不同。

例如,創業公司 Open Cosmos 提供一系列的納米衛星服務,提供從衛星設計、發射、任務模擬,測試和保險等的一站式服務,價格 630000 美元起,整個過程時間不超過 10 個月。

另一家公司 Spaceflight 提供搭乘火箭的商業定價,可以在數周內預定火箭發射,將 3U 立方體衛星發送到近地軌道(LEO),最低價格 295000 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納米衛星被大學、科技公司、政府機構和私人發送到太空,他們將以極低的成本提供全面的地球「覆蓋」 ,從而導致許多領域的遊戲規則被改變。

教育,科研

正如計算機成本的下降已經迅速改變了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環繞地球的小型衛星數量的增長(並將數據發回地球)將改變我們了解宇宙的方式。

配有相機的納米衛星已經發送了前所未見的圖像:例如,俄羅斯太空人最近向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宇宙中的全景 360 度視頻。

但納米衛星對教育的價值遠遠不只是用太空直播替代教科書(或紀錄片)。 研究人員也將受益於將實驗室項目送入軌道。

開展空間研究對於許多科學目標來說是重要的,這也是國際空間站多年來一直擔任低重力研究實驗室的部分原因。

生物學家已經在使用納米衛星來了解重力如何影響生物過程:例如,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立方體衛星發射計劃(CSLI)發送到太空的 SporeSat 項目研究了重力對蕨類繁殖孢子的影響。

天氣預報

空間天氣,與太陽或宇宙輻射以及大氣中的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用傳統的衛星進行測量是繁重和昂貴的。

2016 年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大會報告稱納米衛星是「空間天氣研究的一個範例改變」。

目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等機構的空間天氣信息還不夠完善,這限制了他們預測地球上天氣的能力。

然而,通過數千個裝有傳感器的納米衛星在軌運行,詳細的空間天氣數據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熱帶或非熱帶風暴中的颶風,洪水和強降水。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預測天氣,美國海洋和大氣局與創業公司 Spire 在 2016 籤訂了一份合同。Spire 運行著十多個「多傳感器納米衛星」收集全球 GPS-RO 天氣數據,測量某些大氣特性,這些特性對了解暴風雨天氣模式至關重要。

空氣、海洋監測

NOAA 將 GPS-RO 合同給了 Spire,作為該機構在 10 年內實現「平均航跡和強度誤差」降低 50% 的目標的一部分。 預測風暴的軌跡和強度對減輕未來自然災害的影響至關重要。

天氣預報對海洋和航空安全具有特別重大的影響。隨著納米衛星的提供更好的信息,航空和海洋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和保險公司將能夠圍繞颶風和風暴進行更好的風險分析,最終減少負債(和保險費)。

通過減少與天氣造成的損失,安全性的提高也將降低運輸成本。 納米衛星還可以幫助減少空中和海上的碰撞事故,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從大氣提供空氣或海洋交通的意見。

尤其是海運業,通過自動化,納米技術將能夠監測地球的海洋,以減少海盜風險。

目前,Spire 和其他創業公司正在利用衛星向海事利益相關方提供監測數據。

農業和商品貿易

納米衛星也將在陸地的商業活動中提供價值。憑藉更好的天氣和氣候情報,環境條件將變得更加可衡量,可預測和數據驅動。

農業將是第一個轉型的領域之一。

納米衛星數據將帶來重大升級:關於天氣模式和自然災害的更好的預測數據,將轉化為對作物的更準確的預測,最終決定種什麼,在什麼地方種,如何種,以及什麼時候種。

Satellogic 這類創業公司已經在為農業部門提供基於衛星的見解。 Satellogic 的機器就是所謂的「光譜衛星」,從光中拾取信號,從分子水平上了解環境生物的健康狀況。

隨著對空間天氣及其對農業影響的更好的了解,市場觀察家還將更好地了解作物和其他商品的全球預期產量,可能為貿易商和分析師提供新的見解。

環境監控和保護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警告美國的氣候監測能力,包括衛星以及基於空氣和地基的測量儀器都不足。

在全球衛星溫度記錄中,只有少數衛星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點測量溫度。

在大型衛星中的一些還具有「相當大的軌道漂移」,這限制了它們每天同時飛越地球上同一地點的能力,這是準確估計隨時間變化的溫度的先決條件。

通過數千顆小型衛星追蹤大氣中更小範圍內的變化,科學家們將了解關於氣候波動的新數據。 這些信息對於所有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努力都至關重要,從預測未來的溫度變化到確定高風險的棲息地和生物體。

通信

自第一顆人造衛星 Sputnik 於1957年搭載無線電發射機誕生以來,各種規模的衛星一直在我們的全球通信基礎設施中發揮作用。我們對衛星通信的依賴(又名「衛星通信」)自指數增長至今:到 1990 年,每 3 個洲際電話中就有 2 個由通信衛星傳送。

通信衛星用於中繼和放大傳輸信息的無線電信號。 它們實質上是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源發射機和接收機之間建立通信信道。

即使網際網路在偏遠地區得到改善,衛星仍然是信息共享的關鍵:大多數新聞機構仍然使用衛星向其分支機構分發文本,音頻和視頻。

沒有衛星,很多欠發達國家的公民將無法獲得新聞和其他信息。 即使在今天,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大片地區仍然缺乏電信基礎設施。

技術領域的利益相關者已經在使用納米衛星來填補網際網路覆蓋範圍。 例如,澳大利亞的 Sky and Space 公司(SAS)計劃在 2020 年前為赤道周圍的數百萬居民(從達爾文到香港)提供衛星覆蓋。SAS 的第一步將於 2018 年開始與維珍銀河公司合作,發射多達 200 個納米衛星。

防衛

隨著我們對太空(和空間數據)的獲取持續加速,既會有風險、也會有機遇。

私人公司正在準備將衛星用於防衛。 納米衛星可以用來窺探其他國家的衛星,或者收集有關敵方飛船的情報。

此外,納米衛星將成為黑客或敵對政府的主要目標。 這些攻擊者可能試圖通過納米衛星來禁用電信頻道,或者通過納米衛星破壞其他更大衛星的服務,以及許多其他潛在的惡意應用。

考慮到潛在的威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 2017 年夏天投資了納米衛星創業公司 Terran Orbital; Terran 及其子公司 Tyvak Nano-Satellite Systems 使用衛星安全監控數據進行軍事/國防情報應用。

原文連結: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industries-disrupted-satellites/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同時隨著北鬥與各種新技術融合性發展,伴隨著算力的提升、算法的革新、網絡設施的完善以及應用場景的持續豐富,北鬥應用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將會加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北鬥系統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授時、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盤點世界軍用衛星通信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
    泰國《亞洲軍事評論》雜誌刊登託馬斯•威辛頓的文章,簡要介紹了軍用衛星通信技術、世界主要的製造商提供的產品以及軍用衛星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轉播體育比賽到遠程醫療,衛星通信的應用已經大大縮小了世界各地的距離,並提供了跨越大洲的光速通信。現在,衛星正幫助軍用車輛與遠遠超出地平線的外界保持聯繫。
  •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將帶來什麼改變,為何蔡英文對此忌憚不已?
    作者:八月 隨著最後一顆北鬥組網衛星升空,中國獨立自主建設的全球第四個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完美收官,將為全球帶來精準定位和導航服務,已經足以和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並肩而立,並駕齊驅。
  •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 2020衛星通信行業市場前瞻分析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50年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風雲氣象衛星給了我們俯瞰大地的窗口
  • 北鬥衛星總設計師楊長風衛星導航產值將達4000億元
    26日,2020世界5G大會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出現在現場,立即成為眾人爭相追捧的對象,衛星導航產值將達4000億元。楊長風告訴記者,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工程正在推進立項,依靠北鬥與5G的融合創新,在不遠的未來,能夠通信的地方就能夠導航,能夠導航的地方就能夠通信,中國正在大踏步邁向智能資訊時代。今年7月,北鬥三號衛星正式開通。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的整體實力已有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如約而至。今年,「觀雲識天」這一主題吸引了一眾「氣象粉」參與熱議。坐看雲捲雲舒,除了為生活增添愜意的美感外,還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生產活動息息相關。
  • 北鬥總設計師:北鬥三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將加速與5G深度融合
    「核心技術握在手裡,才能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感受更加深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我國為世界提供通用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楊長風介紹:26年來,北鬥工程追求卓越,敢於超越自我,建設世界一流的導航系統。
  • 航天技術帶來的通信革命: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緣何誕生
    同步衛星是在赤道上空35786公裡跟隨地球旋轉的衛星,由於與地球的自轉同步,也稱之為&34;;也因為它們的軌道性質,它們通常用於通信、氣象與導航。創想成為現實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羅森被調入休斯公司的空間部,成為同步衛星研究組的領頭人,同時兼任休斯航空公司空間工程部的副主任;貝爾實驗室在當時的世界領先的通信雜誌上發表論文《通過衛星進行越洋通信》,作者認為
  • 空間通信技術,各國衛星將使用光技術,進行各星球間的通信傳輸
    隨著通信場景的增多,以及人們對數據傳輸速率、信號覆蓋率和時間延遲等技術參數的差異化需求,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率高、通信容量大、抗電磁幹擾性能強和保密性高等優點,且其通信終端體積小、功耗低、實用性極高,引發各國研究熱潮。
  • 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我國量子科學已經領先世界了,納米科技正處在與國際並跑階段。」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海信對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狀況作出的判斷。日前,在該院舉辦的農科講壇上,崔海信作了以「納米科技與農業的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報告。
  • 海格通信田震華講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展望
    他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經歷了三步,2000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由3顆GEO衛星組成,實現雙星定位,覆蓋中國及周邊海域;2012年建成北鬥二號,由14顆衛星組成,提供高精度無源定位服務和短報文通信服務,覆蓋亞太地區;
  • 納米技術是什麼 納米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介紹【圖文】
    納米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  納米科技中的「納米」為10-9 m,用符號表示為nm,是lmm的100萬分之一。原子的直徑為0.1-0.3nm。研究小於10-l0m以下的原子內部結構屬於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的範疇。
  • 通信衛星天線技術的新發展
    一、無源天線技術多成形波束衛星通信技術對於改進歐洲通信衛星2(EUTELSAT2)通信系統的系統經濟性和傳輸容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確定報價中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該衛星通過 使用大型拋物面雙柵反射器的兩副雙極化天線確保接收與發射。 在東、西兩副天線中,東面一副天線確保接收和發射功能: . 接收通信信道; .
  • 全球首顆6G衛星發射成功,下一代通信技術,中國再次領跑世界
    全球首顆6G驗證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成功,中國通信行業再次完成太赫茲通信領域突破,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 神奇的納米技術與納米武器
    研究納米級物質(包括分子、原子、電子)在100皮米(1皮米=10-12米)~100納米空間內的運動規律、內在運動特點,並利用這些特性製造特定功能產品(包括納米武器在內)的高新尖技術,就是現在在科技界耳熟能詳的納米技術。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早就預言:「未來科學的發展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將於今年5月發射升空。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NOAA氣象衛星大會:風雲際會大舞臺
    例如,美國國家天氣局(NWS)首席業務官員墨菲在開幕式上,做了論述衛星資料對NWS重要性的論述演講,他用1980年至2012年世界上的災害分布數據,說明了全球天氣趨勢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改變,即在地球物理災害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氣象、水文和氣候事件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雖然全球擁有35顆不同的環境探測衛星,但是天基探測和預測的能力在出現弱化。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必須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農業農村主戰場、面向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研究提出我國農業領域顛覆性技術的研究方向,搶佔全球農業科技競爭先機,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就在昨天,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啦!去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其業務運行掛靠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對沒錯就是萌臺的臺裡,高大上有木有?!呱呱叫有木有?!世界氣象中心誒!(挺胸抬頭驕傲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