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學所提出改進的幹涉條紋基波束形成器

2021-01-09 瀟湘晨報

淺海聲場在空間-頻率域存在有規律的幹涉條紋。作為一種有效描述幹涉結構的物理量,波導不變量成為近年來水聲研究的熱點。利用波導不變量和聲源距離的耦合關係,已知二者其一便可估計另一方。幹涉條紋基波束形成器(striation-based beamformer, SBF)理論上可在距離未知情況下估計波導不變量,但其適用的聲源方位範圍有限,且實際應用條件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劉昌鵬與其導師、研究員周士弘等,提出波導不變量維幹涉條紋基波束形成器(waveguide-invariant-dimension striation-based beamformer, WISBF)和目標距離維幹涉條紋基波束形成器(range-dimension striation-based beamformer, RSBF),可分別實現波導不變量和聲源距離的解耦估計,解除了SBF在適用聲源方位上的局限性,並用實驗數據進行驗證。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TCA)上。

研究利用聲壓頻移補償理論推導了淺海水平陣接收聲壓的陣元位置-頻率域相位和幅度關係,結果表明,在頻域波束形成處理中,沿條紋篩選所獲得的聲壓間相位關係中具有波導不變量和聲源距離解耦存在的物理結構。由此,可構建權係數對波導不變量或聲源距離進行匹配搜索,且得到的波束主瓣位置獨立於聲源方位。

依據陣元位置-頻率域聲壓相位關係,研究明確了聲源頻譜緩變和包含完整的聲傳播相位信息的接收信號是SBF在實際中應用的兩個關鍵條件。利用2011年10月海試獲得的爆炸聲源聲傳播數據進行驗證。實驗海區接近等聲速1480m/s,在海底(73±3m)布放了一條孔徑接近250 m的水平陣,所處理的聲源深度約為25m,爆炸位置均為基陣近端射方向。針對SBF難以處理的端射位置聲源,WISBF和RSBF獲得了有效的應用。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1.一個Pekeris波導下的仿真獲得的不同波束形成方法的波束輸出對比,波導水深105m,聲速1500m/s,水平陣深60m,孔徑159m,聲源深度4m,方位65°,不考慮環境噪聲。可以看到WISBF/RSBF可獲得比CBF、SBF更高的處理增益和接近無失真的幹涉條紋結構

圖2.實驗數據中一個距離接收陣12.45km的爆炸聲源信號的處理結果,各子圖依次為CBF、WISBF和RSBF的處理結果,β代表波導不變量

圖3.WISBF獲得的35組爆炸脈衝信號的波導不變量估計結果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最新解釋
    本章節核心觀點:關於光的本質問題,歷史上主要有波動說和微粒說兩種爭論,波動說因為能夠較好地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被人們所接受,而微粒說因為解釋不了光的幹涉衍射現象而退出歷史舞臺,直到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說使光的微粒說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探索
    我們認為雙縫幹涉條紋就是每條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圖案的簡單疊加,實際上我們把兩條單縫形成的亮條紋疊加在一起與雙縫形成的幹涉條紋進行對比,發現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並且這個差別不能認為是誤差造成的,雙縫幹涉條紋的形成和單縫衍射條紋的形成有著不同的規律。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分析
    本章中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初步分析光的雙縫幹涉條紋的形成。從窄縫中射出的光穿過兩條窄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託馬斯·楊稱之為幹涉條紋,認為這是通過兩條窄縫的光子相互幹涉形成的,後來人們把這個實驗叫做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條紋的特點。光的雙縫幹涉條紋是一組平行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直條紋。
  • 揭開幹涉衍射形成明暗相間條紋的根本原因
    答案很明顯,光的幹涉衍射形成的明暗相間的條紋是壓垮微粒說的一座大山,以至於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看到明暗相間的條紋就會把這種現象與波動說緊緊聯繫在一起,從而喪失了一次又一次認識光的本質的機會,實在很可惜。我們用微粒說研究光的幹涉衍射以來,也被眾多那什麼青年噴過很多次,但也有眾多有志之士支持點讚為我們繼續探索增添了動力。堅持光的微粒說首先就要正確解釋光通過單縫或者雙縫後在屏幕上形成的明暗相間的原因。
  • 美國研首個集成單晶片數字毫米波波束形成器 可實現高頻5G通信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電氣與計算機系的工程師們研發了首款全集成式單晶片數字毫米波(MMW)波束成形器,可為高頻5G通信開闢新道路。該技術可用於改進車到車通信、自動駕駛、衛星網際網路和國防等行業。
  • 一種新的變步長波束形成算法
    自適應波束形成算法是智能天線研究的核心,在CDMA系統中,不同用戶有不同的PN碼,是否可以利用不同的PN碼來實現波束賦形算法?文獻在的基礎上提出了DR-LMS算法,本文首先介紹了LS-DRMTCM算法,然後詳細介紹了DR―LMS算法,最後根據文獻中算法改進的思想提出一種新的變步長算法,最後對新算法進行了Matlab仿真。  l 信號模型  一個具有K個用戶的DS-CDMA系統,接收端為具有M個陣元的均勻直線陣。
  • 變化的引力場促使光子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但現在的難點在於電子發射源每次只發射一個電子,屏幕上依然產生了幹涉條紋。事實表明一個電子發生了幹涉(產生了明暗相間的條紋),它能跟誰幹涉呢?它在同一時刻到底通過哪條縫呢?有人提出平行宇宙假說,有人提出哥本哈根詮釋,吵成了一鍋粥,&34;實驗更是深刻揭示了波動理論的嚴重缺陷,充分說明現有的&34;需要進一步升級和完善。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升級提出加強版的&34;繼續打怪,要麼拋棄它,綜合各項成本來看,還是拋棄波動理論重新推動微粒模型才是正道,什麼&34;&34;都是些不入流的邪門歪道為智者所不取。
  • 前視聲納系統成像視覺改進與實現
    最後通過對複雜場景的成像測試驗證了圖像視覺效果改進方法的有效性。引言  成像聲納系統作為水下探測器的主要感官,擔負著發現前方目標,對目標成像、定位、識別和跟蹤的任務,所起的作用相當於人的視覺部分,故也稱其為聲視覺系統[1]。獲得視覺效果良好的水下聲學圖像是聲納系統高效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
  • 詳解麥克風陣列的基本原理、結構組成及聲學效果
    小型麥克風陣列由一組麥克風單元在一個小範圍內按照一定空間分布組合而成,由於它在噪聲環境下具有良好的信號採集性,因此越來越受到聲學應用領域的關注。麥克風陣列是指按一定距離排列放置的一組麥克風,通過聲波抵達陣列中每個麥克風之間的微小時差的相互作用,麥克風陣列可以得到比單個的麥克風更好地指向性。在麥克風陣列的設計中首要的改進是引入了波束成形、陣列指向性與波束寬度的概念。
  • 海底聲學探測添利器
    本報訊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的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據悉,近年來,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李海森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相關研究單位歷經12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麥克風陣列的基本原理、結構組成及聲學效果簡介
    小型麥克風陣列由一組麥克風單元在一個小範圍內按照一定空間分布組合而成,由於它在噪聲環境下具有良好的信號採集性,因此越來越受到聲學應用領域的關注。一、波束的形成麥克風陣列是指按一定距離排列放置的一組麥克風,通過聲波抵達陣列中每個麥克風之間的微小時差的相互作用,麥克風陣列可以得到比單個的麥克風更好地指向性。在麥克風陣列的設計中首要的改進是引入了波束成形、陣列指向性與波束寬度的概念。
  • 5G的關鍵技術波束賦形
    波束賦形(Beamforming)又叫波束成型、空域濾波,是一種陣列定向發送和接收信號的信號處理技術,它既可以用於信號發射端,又可以用於信號接收端。波束賦形技術通過調整相位陣列的基本單元的參數,使得某些角度的信號獲得相長幹涉,而另一些角度的信號獲得相消幹涉,從而產生波束。
  • 聲學所將雙向軟判決反饋均衡器用於OFDM通信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水下航行器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鄢社鋒團隊基於單載波通信中的雙向均衡算法,提出一種適用於OFDM系統的雙向軟判決反饋均衡器(bidirectional soft-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 BiSDFE)。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上。
  • 「中國天眼」與天馬首次成功獲得VLBI幹涉條紋
    (觀察者網訊)據國家天文臺網站1月28日消息,1月24日,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與天馬望遠鏡(Tianma65m)首次成功實現聯合觀測,獲得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幹涉條紋。 國家天文臺FAST團隊與上海天文臺VLBI團隊合作(見圖1),利用FAST與Tianma65m望遠鏡進行了條紋幹涉實驗,對緻密射電源3C454.3進行了聯合觀測,利用上海天文臺處理機對觀測數據進行了條紋搜索,圖2為條紋的搜索結果。FAST隨著調試工作的開展性能日趨完善,首條VLBI幹涉條紋的獲得,標誌著FAST具備了參加VLBI網聯合觀測的能力。
  • ...中國射電觀測有望達到新水平-組團 幹涉條紋 FAST 幹涉實驗...
    原標題:天眼與天馬「組團」成功 中國射電觀測有望達到新水平  據國家天文臺官網消息,1月24日,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與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首次成功實現聯合觀測,獲得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幹涉條紋。
  • 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對量子相干性的直接測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相干性的實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唐建順等人利用幹涉條紋實驗實現了對量子相干性這一最基本量子資源的直接測度
  • FDD-CDMA下行鏈路的波束形成
    本文研究了智能天線在FDD-CDMA中的下行鏈路的應用,利用上行鏈路接收數據,估計了下行鏈路的信道相關矩陣和對其它小區用戶的相對幹擾總量,給出下行鏈路的波束形成方法,即在保證一定的有效發送功率的同時,使得對其他小區的用戶幹擾最小.計算機仿真表明:在多小區蜂窩CDMA環境中,採用上述方法比僅保證用戶方向的最大發送功率,有更小的中斷率.
  • 光的幹涉
    17世紀已經形成了兩個對立的學說,一種是微粒說,以牛頓為代表,認為光是一種微粒,認為光是小球樣的一個個微粒。另外一種以惠更斯為代表,認為光是一種波,稱為波動說。但是無論是微粒說還是波動說,都沒有實驗依據。靠著牛頓的威望,這一段時間微粒說佔上風。直到19世紀通過光的幹涉,光的衍射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性,這樣波動說就又佔到了上風。
  • 通信衛星多波束天線的發展現狀及建議
    2.5 多波束天線的波束形成技術 波束形成技術主要用於賦形波束和多波束天線,在波束形成網絡( BFN) 的基礎上來實現所需要的波束,該技術按照其實現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模擬波束形成和數字波束形成。 模擬波束形成技術是通過功率分配器和移相器分別來調整各個輸出埠的振幅和相位,在單口徑天線中採用模擬波束形成技術可以獲得較好的增益和旁瓣性能。數字波束形成技術主要是完成信號採樣信道化正交化波束形成處理幅相一致性調整和數模轉換等功能 該技術相對於模擬波束形成技術來說,最大的優點在於,其功耗和重量取決於總處理的帶寬和輻射部件的數目,與波束的數目無關。
  • 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原因新解
    本章概要:很多人都知道引力作用能夠使光線偏轉,這說明引力作用有可能是導致衍射現象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們簡單地認為光子在連續變化的引力作用下只能連續偏轉從而形成連續的亮區,看到單縫衍射形成的明暗相間條紋時大部分人都退縮了,沒有去深入思考光子和引力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絕大部分人認為光的粒子模型解釋不了單縫衍射現象而選擇了放棄,甚至愛因斯坦明確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他們也沒有勇氣用光的粒子模型重新審視單縫衍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