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細菌當染劑

2020-09-19 草根生活頻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2013年,一群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研發一種工具,可以測量當地水質汙染的程度。結果他們發現,附近村民仰賴生活的唯一水源,充滿了當地染料工廠排放的有毒物質。

諷刺的是,尼泊爾是世界上水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國內有85%的人民卻喝不到乾淨的飲用水。

這讓科學家Yarkoni很震驚,他決定要解決衣服染料的問題,他想出一個新的、環保的方法當作衣服的染劑。他表示,這種染劑完全對環境無害,並且比傳統染衣服少了使用90%的水,以及少用40%的能源。

染劑從19世紀開始被人類發明,幾世紀來成為人類製造衣服不可或缺的步驟,但也漸漸成為生態浩劫。世界上的衣服大部分是在亞洲許多開發中國家製造,衣服染制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也直接被排放在當地的河流中。因為染衣,每年估計會消耗兩百萬個遊泳池大小的水源,而染衣的過程,也造成世界1/5的水汙染。

所幸,因為科技進步,人類可以利用DNA技術,製造出不影響環境的染劑。像是Yarkoni先生創辦的Colorifix這間公司,他們從生物體中取得它們改變顏色的過程的基因,植入細菌的細胞中,接著讓這些細菌進入複製的過程,製造出更多的細菌顏料。

Colorifix的技術在市場上似乎已有許多需求者,包括H&M都是他們的投資者。因為消費者的壓力,以及政府的施壓,H&M是許多成衣大廠中努力想改變自己形象的品牌,努力讓自己的產業越來越對環境友善。

Colorifix的創辦人Yarkoni先生對自己的公司很有信心,他相信使用這種生物工程的技術,可以讓時尚業朝向[更綠]的方向行走。他說:[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時裝業有大比例,會使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來製作衣服!]

相關焦點

  • 新突破:製成染劑光合太陽能電池
    一個大規模的合作現在正在規劃中,就是要奠定實驗基礎,建立新的理論,闡明染劑分子之(dye molecules)間的能量轉移。新實驗數據的一個結果是,所謂的「分子標尺」( molecular ruler)方法可能需要進行校準。它也是基於福斯特理論的一個假設,認為能量轉移速度取決於發色團之間的距離。這種關係用於表徵生化結合反應。
  • 鍵盤上有多少細菌 這物上的細菌竟比馬桶還多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大部分的細菌都會危害到人體健康,所以很多朋友關心細菌的問題,但手部、足部、居室、客廳等地方的清潔工作做好了,鍵盤的清潔工作您做了嗎?小小的鍵盤有時是致病的元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鍵盤上有多少細菌、鍵盤細菌多的原因,以及怎樣清理鍵盤。
  • 科學家注射350萬年的細菌,結果怎麼樣了?細菌或成「救星」
    在自然條件下,細菌能夠無限制的繁殖。而且生命力極為頑強,科學家曾在永凍土中發現了芽孢桿菌F,芽孢桿菌F是被譽為「生命力最為頑強的細菌之一」,封存於永凍土之下,周圍的環境十分寒冷,不過它的生命力卻十分頑強。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本周六,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德俊博士將帶來「動物源性細菌耐藥現狀和研究」的主題講座,討論威脅人類健康的細菌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發展的。面對這一挑戰,人醫、獸醫、農業、環境、經濟等領域應怎樣合作解決問題。詳情見文末海報。
  • 重大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耐藥細菌「剋星」
    由於不當使用和濫用抗生素,越來越多的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成為耐藥細菌甚至超級細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如果不及時應對細菌耐藥性問題,到2050年,全球每年將會有1000萬人死於耐藥細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眾多耐藥細菌中毒性較強且難以應對的一種耐藥細菌,會引起諸多難以治癒的感染性疾病。
  • 細菌與古細菌的基因組草圖
    細菌與古細菌的最大可能「進化樹」(族譜)示意圖。圖片來源:Christian Rinke et al. 2013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豐富多樣的細胞生物。
  • 病毒網絡有助於加快細菌進化?
    博科園-科學科普:然而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新轉導機制,這種機制發生頻率要比以往高出1000倍,可能會加速細菌進化到類似程度。事實上轉導或許是細菌進化的中心力量。研究結果表明,轉導不僅使基因水平轉移更為普遍,而且這一細菌網絡可能是由細菌和噬菌體病毒共同選擇形成。上圖描繪了噬菌體(紅色)病毒不斷攻擊細菌細胞,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病毒在細菌之間轉移基因的頻率比人們了解的更快,對病毒和細菌進化大有益處。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桶裝水新國標取消細菌總數,究竟要幹啥?
    「8月12日通過的桶裝水新國家標準,居然取消了『細菌總數』的檢測指標。」最近,一則關於「桶裝水不再檢細菌總數」的消息在網上瘋傳,看到這條消息的網友大多很震驚,紛紛留言稱這是拿老百姓的食品飲水安全開玩笑。  細菌是否真是百害無一利?審定通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新國家標準的第一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究竟又何用意?
  • 冰箱異味:食物的味道還是細菌的味道?
    2.細菌生長代謝細菌在生長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發臭的異味兒代謝氣體。比如:甲烷(是沼氣的主要成分)、硫化氫(聞起來像臭雞蛋)、甲硫醇(聞起來像腳臭)、甲基胺(聞起來像鹹魚)。冰箱低溫的環境不僅不能殺菌,反而給細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 神通廣大的細菌
    人類一直很討厭細菌,因為它們會引發各種疾病。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腸胃裡都藏著數萬億個有益細菌,它們能趕走有害細菌,合成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現在,科學家甚至開始研究如何利用細菌幫助人類抵抗疾病、改善地球環境。
  • 細菌發電
    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這意味著可以把細菌直接「束縛」到電極上,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又向成功制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邁進了一大步。
  • 這樣用冰箱就是在「養」細菌
    大家都聽說過在冷藏、冷凍的條件下細菌會被抑制那麼這細菌又是從何而來呢?誠然,冰箱中低溫的環境可以有效地抑制喜高溫的細菌的生長。但是抑制不代表停止,更不是"殺滅",一旦溫度升高細菌仍然會快速繁殖。這些做法會讓冰箱中細菌更多很多人喜歡把熟食、剩菜整盤放入冰箱,長時間不取出。事實上這些放入冰箱超過 3 天后細菌數目會非常驚人,再吃下去食物中毒風險較大。正確的做法是,先用保鮮膜包住或者放入有蓋的保鮮盒中,再放入冰箱內。
  • 古核細胞(古細菌):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養了12年的烏龜下蛋了,剛想伸出手去拿,卻又默默縮了回去
    剛準備把它煮了吃,伸手去拿時,卻覺得不好意思了,默默縮回了手。原來這烏龜用爪子護住了這顆蛋,大概它也知道這蛋來得不容易,怎麼能給主人當下酒菜呢!看著烏龜這樣,男子決定等它睡著了再來拿。哈哈哈哈,看著烏龜這樣,獸醫小明腦海裡倒是閃過這樣一句話:「想吃蛋你不會自己生嗎?」
  • 冰箱保鮮棒,輕鬆殺滅多種細菌,讓食物保存更久
    商城售價¥39元/3支 市場參考價¥69元靠氣體去菌,30天持續作用滅掉大部分冰箱有害菌大家都知道冰箱是能「保鮮」的,但冰箱的並不能真正殺滅細菌。而且有一些「抗凍菌」還會越凍越有活力!▲德國專利證書了解一下因此只要把它放在冰箱的任意一個角落,關上門,等待半小時,氣體就會迅速擴散到冰箱的每個角落,布下天羅地網幹掉細菌。這根保鮮棒的所作用的細菌也很多:1、沒有充分加熱的家禽肉蛋裡存在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2、會導致肉類奶類水果蔬菜腐壞的黴菌。3、連可能會致死的李斯特菌都有效!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 冰箱有沒有細菌,細菌的危害有哪些?
    冰箱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用到的電器,家庭中有冰箱才能很好的儲存食物避免食物變質,也有不少人認為冰箱內是沒有細菌的,那麼冰箱有沒有細菌?冰箱細菌危害有哪些?小編將為大家一一作出解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了感染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發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