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觀測的最新發現與現有物理理論革命性突破的可能?

2020-12-05 自然主義理想人生

物理學研究中一個慣用的方法是,當我們在地面或小範圍空間區域內測得一個物理量的值時,如果它應該作為一個輸入型參數出現在物理方程中,並且表示著自然界在某一方面的性質,那麼通常假定這個參數是個常數,它在宇宙不同區域是相同的,進一步相對性原理還會保證此參數在任意參考系上都具有相同的值。這被看作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及其他任何有意義的物理理論的思想出發點?我們希望得到某種普適性的理論!至少在其適用邊界之內是可以信賴的!牛頓力學中萬有引力常數G被假定為是整個宇宙空間內的一個不變量。廣義相對論則是以光速不變性原理作為基本的邏輯支撐,量子力學描述的微觀世界中,能量的離散程度則以恆定的普朗克常數為標誌。物理定律中的常數,作為物理理論的基本假定,無法證明的但可以被實驗觀測所證偽。我們想要堅持的物理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因為一旦通過觀測,打破了這一假設,我們就必須在現有理論範式之外另謀出路!而不是承認不同的宇宙區域適用不同的物理規律。

5月初,澳大利亞南威爾遜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38億光年外的類星體J1120+0641的紅移光環進行直接觀測,發現該類星體中的精細結構常數α與地球上的數值相比是有明顯差別的,也就是說我們原先假定的精緻結構常數α竟然是一個隨著空間位置而發生變化的量,或者說是一種變化的場量!正是理論決定了我們觀測到什麼?事實遠沒有我們對它的理解重要!由於精細結構常數α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再加上論文顯示該觀測結論的可信度達到了9個西格瑪,物理學界最近一周一直處於該論文所帶來的震撼?天文觀測最新的革命性突破在現有理論框架內意味著什麼?什麼是精細結構常數?精細結構常數α不再是一個變量,會帶來哪些物理學上的革命?在現有物理理論的框架中,我們為了解釋觀測到的物理事實並使之納入我們認知體系的框架,我們已經引入了暗物質暗能量,這一次也許會更多?感覺東拼西湊而缺乏美感的研究越來越捉襟見肘!我們也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出發點,看能不能從根本上突破現有理論的窠穴?還是繼續古時侯地心說那樣輪上加輪?就像穿衣服?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一年!

精細結構常數α是聯繫量子力學和電磁學的基本常數(無量綱數),表達式為α=e^2/2εhc^2,由於精細結構常數α是完全由元電荷、真空介電常數、普朗克常數、光速這4個常數組成的,那麼澳大利亞該團隊的研究工作證實了精細結構常數這種複合常數是一個隨空間而發生變化的量,就意味著元電荷、真空介電常數、普朗克常數、光速這四個常數中至少有一個也是隨空間而發生變化的量?一個處處物理規律不一樣的宇宙將會具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局部差異性,這種物理規律的區域差異性甚至會導致宇宙中高等智慧生物的分布!我們現實的宇宙就是這麼奇妙,總存在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新發現在刺激著我們理性的神經?面對新發現我們如何取捨?是重構我們的宇宙圖景還是放棄一些什麼?我們在前面提出的體系宇宙論研究的意義?我們試圖重建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內核的世界理解體系的努力如何重新定義

我們對物理事實的理解並使科學世界觀與周易背後的世界理解達成默契!

相關焦點

  • 天文觀測最新的革命性突破:物理規律在宇宙各處是不同的!
    物理學研究中一個慣用的方法是,當我們在地面或小範圍空間區域內測得一個物理量的值時,如果它應該作為一個輸入型參數出現在物理方程中,並且表示著自然界在某一方面的性質,那麼通常假定這個參數是個常數,它在宇宙不同區域是相同的,進一步相對性原理還會保證此參數在任意參考系上都具有相同的值。
  • 哈佛天文學院院長:破壞現有物理定律的「裸奇點」,我們可能已經...
    Anderson,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黑洞中心有一個奇點,這裡時空曲率極大,已知的物理定律普遍失效。但如果奇點並未被囚禁在黑洞內部,這些「裸奇點」就可能對外面的世界產生無法預測的影響。
  • 科學家稱發現第五大基本力,可能顛覆現有物理體系
    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目前已知的物質。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的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可以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釋。
  • 宇宙發現「超大」黑洞 專家:現有理論無法解釋
    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環球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2月26日報導,25日,科學家稱在一座發光類星體裡發現了一片質量為太陽120億倍的黑洞,並且該星體早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存在。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該發現對目前的宇宙形成理論帶出了挑戰。
  • 奇異星系內行星形成速度超出理論預期,天體物理學家或需因此改進現有理論
    (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曾於四年前發現該恆星附近明亮的盤狀塵埃區域中存在空隙,當時天文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解釋是該恆星附近存在著一些我們尚未觀測到的行星,塵埃在這些行星的形成過程中被聚到了一起,並在塵埃分布區中留下了空隙。
  • 天文觀測中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
    《科學通報》 「觀點」欄目發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延本課題組撰寫的「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及其應用問題的討論」一文,介紹了天文時緯觀測資料的殘差在地震前出現短期異常的現象,認為其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短期地震前兆; 利用具有測量精度高和易操作的小型天頂望遠鏡DZT組網觀測,將有助於優化得到由此提取短期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
  • 愛因斯坦突破!「革命性」的暗物質發現證明了一個世紀之久的理論
    它的存在在各種各樣的天體物理觀測中都有暗示,包括那些不能被公認的引力理論所解釋的引力效應,除非存在的物質比所能看到的要多。 要理解愛因斯坦的理論,以及宇宙中光線是如何偏離的,你必須把它想像成一種格子桌布,上面有一個巨大而緊湊的球體。在放置球體的每一點,桌布都會變形,這種變形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時空的變形。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 清華「極光計劃」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近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中國科學報】打造南方天文觀測研究集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不僅參與了國家嫦娥探月工程項目,承擔數據接收任務,還與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國立天文臺、哈佛大學、德國馬普學會、日本國立天文臺、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在內的許多國內外著名天文科研機構,在天文學觀測與研究、望遠鏡及其終端設備研製、天文新技術研究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韓佔文說。
  • 盾牌座uy被拉下最大恆星寶座,新發現有顆恆星大到挑戰了現有理論
    最新的天文觀測發現它的直徑相當於太陽直徑的755倍左右,體積是太陽的4.5億倍左右,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位置,那麼它的邊緣將接近木星的軌道。億倍,在當時及之後的一段時間中,天文學家們都沒有發現比盾牌座uy更大的恆星,而因為媒體的大量宣傳,使得盾牌座uy是最大恆星深入人心,以至於到現在說起來,大家都認為盾牌座uy最大。
  • 盾牌座uy被拉下最大恆星寶座,新發現有顆恆星大到挑戰了現有理論
    最新的天文觀測發現它的直徑相當於太陽直徑的755倍左右,體積是太陽的4.5億倍左右,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位置,那麼它的邊緣將接近木星的軌道。54億倍,在當時及之後的一段時間中,天文學家們都沒有發現比盾牌座uy更大的恆星,而因為媒體的大量宣傳,使得盾牌座uy是最大恆星深入人心,以至於到現在說起來,大家都認為盾牌座uy最大。
  • 哈勃望遠鏡最新發現:暗物質遠比我們所想要稠密,揭示著新物理
    據來自哈勃望遠鏡的最新觀測數據若是後者的話,那就會是物理和天文界非常大的改變,甚至預示著新物理理論的出現。,會讓人類對認識暗物質,真正去了解這個未知的浩瀚的宇宙有更多的突破呢?可這次哈勃反饋的最新數據發現,也算是丟給物理和天文學家們,一個重磅炸彈、一個大難題。
  • 十大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
    最近,曾任美國《科學新聞》雜誌主編的湯姆·西格弗裡德試著以「革命性」和「科學理論」作為標尺,挑選出十項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冠之以「十大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簡要概括了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以來的裡程碑及其影響。按照西格弗裡德的解釋,所謂革命性的理論,是指那種能夠解決舊的知識體系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能夠將舊有知識通過徹底的改頭換面,重新納入到新體系之中的科學理論。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突破傳統分類—新聞—科學網
    英國《自然》雜誌今天(6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成果,該所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突破傳統分類的新型費米子
  • 「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19世紀末物理學晴朗天空中的「兩朵烏雲」:麥可遜—莫雷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給物理學界帶來了革命性變革,促使「新理論」——「量子論」和「相對論」的發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吳嶽良認為,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問題同樣需要發展和建立新的理論,一旦取得突破,將帶來一場重大的物理學和天文學革命。
  • 兩院院士何祚庥:物理學理論面臨第五次突破
    四次大突破重構物理學理論   暗物質、暗能量還沒有定論   能否出現物理學理論的第五次突破    宇宙的組成是什麼?  暗物質和暗能量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因為在天文觀測中發現一系列和引力相關的物理效應,只能用引入存在著絕對透明的物質的觀念才能加以解釋。當前要探討或解決的首要問題,「何謂暗能量」?這裡要研究的問題是:i)觀測或實驗上能否進一步確認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還有那些特徵或特點?ii)有什麼樣的理論模型能解釋這一新的物質形態?
  • 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黑洞形成理論
    原標題: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黑洞形成理論   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現有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日電 (記者劉霞 徐玢)在北京大學3日上午舉行的通報會上,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教授吳學兵稱,他所領導的團隊在距離地球128億光年的類星體中,發現了質量為120億個太陽的黑洞,該黑洞在宇宙大爆炸9億年後形成,最新研究向現有的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論提出了挑戰。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26日出版的《自然》上。
  • 科學家稱 我們現有的宇宙並非唯一
    格林尼認為,目前最新的宇宙學理論研究顯示,我們所在的宇宙的確很有可能只是數十億個宇宙中的一個,也就是說現有的宇宙並非唯一。   愛因斯坦的困惑--我們所在宇宙是唯一的嗎?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上帝在創造世界時是否有所選擇。」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這樣提出關於宇宙是否唯一的質疑。
  • 發現脈衝星的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貝爾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舊金山2018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評委會今天宣布了一項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Special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用於表彰發現脈衝星(1968年2月宣布首次發現)並在過去五十年來一直領導科學事業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
  • 科學突破獎公布,三位理論物理學家獲「基礎物理特別獎」
    >· 三位理論物理學家獲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圖片來源:CERN) 8月6日,科學突破獎評選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項的獲獎者。三位理論物理學家——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Sergio Ferrara、麻省理工學院的Daniel Freedman和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Peter van Nieuwenhuizen因提出超引力理論而榮獲這一獎項,並將平分300萬美元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