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香港的「百年樂府」
近年來翻唱港臺經典流行歌的風尚愈發強勁,我們不妨順便梳理一下這半個多世紀的財富,以便懷舊懷得更內行些。
臺灣和香港的流行歌發源於上個世紀的上海藝術與商業歌曲。作曲家姚敏、周藍萍、王福齡、翁清溪、劉家昌、顧嘉輝等人,或本人就是活躍於上海歌壇的作曲家,到達臺灣香港之後,依然從事電影、電視劇等的音樂創作,或者師承上海的音樂教育體系,學習到許多先進的、高超與全面的音樂作曲手法; 他們與李泰祥、楊弦等人一起,率先在香港與臺灣的電影電視劇主題歌、插曲等創作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創作出《綠島小夜曲》(作曲:周蘭萍)、《雲河》(作曲:劉家昌)、《萬水千山總是情》(作曲:顧嘉輝)等大量優秀經典作品。而《春風吻上我的臉》、《站在高崗上》、《情人的眼淚》等至今仍被眾多歌手翻唱的經典之作都出自姚敏之手。臺灣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校園民歌」運動,則直接催生了一批優秀的唱作人:如葉佳修、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梁弘志、李子恆等等,他們在校園民歌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使得歌曲創作走出校園,擁有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聽眾群體;而香港因為城市文化的發達,歌曲更加藉助於電視劇的傳播而走進千家萬戶。
從作曲技法來看,臺灣和香港的流行歌曲創作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基礎上更為豐富。吉他成為創作的主要樂器(相對以鋼琴為主要創作樂器的藝術歌曲而言),在旋律進行、演唱難度(歌曲的演唱音域基本在一個八度內,少數在兩個八度內創作完成)、發聲吐字的口語化特質、注重爵士鼓的編曲方式、主音與節奏吉他的競奏襯託、鍵盤樂器作為主奏樂器的運用,都給流行音樂在臺灣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啟迪。而羅大佑對搖滾音樂中國化的探索與實踐,更是使他的作品成為臺灣香港歌壇一枝獨秀的現象。他的歌曲總是帶有反諷、批判、控訴的意味,這在《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鹿港小鎮》、《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等作品中均有所呈現,拓展了中國歌曲的創作空間,啟發了後來無數年輕人的創作,可謂是具有標誌性的歌曲創作者。
與臺灣略有不同的是:香港流行音樂因為都市化程度更為明顯,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以許冠傑為代表的「草根」口語化歌詞和旋律,深受美國鄉村民謠的影響;而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大量藉助日本流行歌曲的旋律,採取「拿來主義」的填詞創作方式,生產了大量流行歌曲;而藉助電影特別是電視劇的發展,香港八十年代的創作幾乎是電影電視劇主題歌與插曲的天下。進入九十年代,則因為唱片公司的推波助瀾,香港出現了以明星為中心的創作模式: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人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填詞人以及作曲家如黃霑、顧嘉輝、盧國沾、許冠傑、林夕等漸漸被大眾熟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臺灣歌壇,歌手兼創作者的現象依然勃興:王傑、童安格、鄭智化、黃舒駿直到後期的周杰倫,都是歌手兼曲作者的角色,他們的創作,在個性化的旋律、知識人的人文特質、生長經歷的不同表述、音樂手法的時代特徵上面都有鮮明的印記,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黃舒駿《戀愛症候群》、《改變——1995年》等歌曲時而是娓娓道來的民謠風,時而又是寫實性很強的「史詩」,在歌壇可謂獨樹一幟。而臺灣的唱片公司在創作人才的資源上也可謂是百花齊放英雄不問出處:既有畢業於專業音樂院校的李泰祥、梁弘志、陳志遠、塗惠源等人的加盟,也有自學成才的李宗盛、小蟲、袁惟仁等優秀的製作人。九十年代後香港歌壇的大量創作人才,一方面來源於留學回來的音樂人才,另一方面則來源於出身樂隊的成員,基本上是樂隊演奏——幕後製作——歌曲創作這個路徑,當中的梁翹柏等人至今仍活躍於兩岸三地流行樂壇。因創作手法的不同,香港歌壇也培養出大批填詞人才,他們來自廣告、編劇、大學教師等等不同行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歐美流行音樂與臺灣香港的融合更為明顯,R&B在歌壇的大放異彩就是最明顯的果實:臺灣的小蟲、庾澄慶、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嚴爵,香港的杜德偉、方大同都是其中的翹楚,創作出《蘇三說》、《月亮代表誰的心》、《愛在西元前》、《可愛女人》、《公轉自轉》、《花田錯》、《愛就是咖喱》等大量中西合璧的優秀華語節奏布魯斯歌曲。尤其是周杰倫和陶喆的作品,以「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的理念和手法,在歌曲中融入了中國樂器、傳統戲曲、五聲調式、歷史人物、傳統器物、俠骨柔情等大量「中國」元素,開創出「中國風」意境的R&B曲風,成為一代青少年模仿與追捧的對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