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科學——宇宙的心跳,定義了一切!

2020-12-08 騰訊網

光是大自然的奇蹟之一,我們習以為常,因為我們每天都看到它。我們不僅看到了它,而且除了它什麼也沒看到。「看見」的定義是與電磁波相互作用,光子擊中我們的眼睛。光線是分散的,不同的波長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的表達。

如果我們把光廣義地定義為電磁波譜上的每一種輻射,那麼我們能看到的光就更多了。我們的眼睛是一套探測器,可以探測電磁波,但只能探測到特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其他的波長的波可以藉助儀器「看到」。用不同波長的光來觀察宇宙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無法看到的東西。

在不同波長下觀察到的銀河系。從頂部最長的無線電波到底部最短的伽馬射線。

光是一種波,但光也是一種粒子。每個粒子也是一個波,這就波粒二象性。就像電子一樣,當它在空間中傳播時,它表現得像波一樣,但當它被測量時,它可以作為單個粒子被探測到。

這兩種定義實際上只是同一情況的兩個方面,但光子包括電子等其他粒子的內部構造既不是波也不是電子,它們是一些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的東西。

現代物理學中更完整的定義是將物質和能量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定義為量子場,每個粒子都有一種類型的場。因此,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電磁場,一個上夸克場等等。

電磁力思維導圖

讓我們分開來看一看關於光概念的定義,首先從電磁波和電磁波譜開始。

作為電磁波的光

電磁波也是四種基本力之一——電磁力。力是一種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的波。

當波在水中傳播時,我們可以把波的概念聯繫起來。當波穿過水時,水本身並不是沿著波的方向傳播的,當波穿過水時,水分子主要是上下運動。同樣地,電磁波是一個力場,當它穿過空間時,強度會發生振蕩。

與水波的類比有偏差。電磁波不需要物質介質就可以穿過,它可以在真空中的傳播。當光通過不同的介質,如水、空氣或玻璃時,它的速度比通過真空時要慢。儘管如此。

另一個不同是,電磁波由兩個相互垂直運動的波組成,電場和磁場沿同一方向傳播。這兩種波是相互跟隨的,所以當電場最大時,磁場也是最大的。

電磁波及其特性。

因此,電和磁是同一種力的一部分,而這種力與我們所看到的光也是同一種力。這都是相互聯繫的。

我們的視覺和光線探測

當我們用眼睛觀察時,我們能察覺到物體表面反射的光。我們的眼睛可以探測到反射的電磁波,波長在大約400到750納米之間。波長較短的是紫外線、x射線,波長最短的是伽馬射線和宇宙射線,波長較長的是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

與其他的電磁波譜相比,我們所能看到的光的電磁波長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在光學波長中看到的顏色並不是一種普遍的屬性,它只是我們大腦的屬性。

我們的眼睛能適應來自太陽的光。如果我們的太陽是一顆巨大的藍色恆星,我們的視野可能在紫外線輻射範圍內,如果它是一顆紅矮星,我們可能看到的是紅外線。當然,我們的大腦也可以適應在這些波長中看到顏色。

剩下的電磁波譜

光譜中波長最短的是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它們對我們的細胞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它們攜帶了足夠的能量來分解分子和細胞結構。

對於x射線,除非我們是超人,否則我們看不到x光,但是它們可以穿過我們身體的軟組織而不被阻擋,而骨頭會吸收它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用x光看到我們的骨骼。

紫外線的波長剛好低於我們的可見光譜,攜帶的能量比x射線少,但比可見光的能量多。幸運的是,大多數來自太陽的紫外線會被平流層的臭氧層吸收,否則,我們將會受到致命高能輻射。

波長略長於可見光的是紅外光。我們的身體也會以紅外黑體輻射的形式輻射熱量,有紅外視力的人可以在黑暗中看到我們的樣子。有些動物能看到紫外線或紅外線。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些,世界肯定會變得更美好。也許更令人困惑。

將wifi信號描繪成不同的顏色。

光的強度與磁場中任一電場的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強度可以寬泛地定義為在給定時間內通過給定區域的「光子數」。因為光是電磁波,但它也是光子粒子。

光粒子

光子被定義為電磁輻射的最小量子。與我們的宏觀世界不同,一個粒子只能有離散的能級,這就是量子力學。

一個粒子有一個可能被探測到的概率分布。在微觀世界中,粒子存在於所有這些位置的疊加中,直到被測量到一個特定的位置。我們可能只看到了宇宙的一小部分,因為我們看不到所有其他狀態的粒子。我們所觀察到的都只是多種狀態中的一種,而其他狀態在我們觀察時「坍縮」了。

光被定義為粒子

存在兩種基本粒子——玻色子和費米子。玻色子是四種基本力的載體,電磁力便是其中之一(其他三種是強力、弱力和引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粒子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知的固體物質,而且所有物質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都是由基本粒子引起的。我們還沒有探測到引力子。

光子是可以攜帶的最小的能量包,其能量與光子的振動頻率成正比——E = hf。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f為頻率。

當兩個帶電粒子受到電磁力的吸引或排斥時,就可以認為是兩個粒子與一個虛擬光子不斷地交換能量。原子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被電磁力捆綁在一起,因此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虛擬光子在原子的「空空間」中來回交換。

光作為量子場

每種基本粒子都有一個場,最常見的例子是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

當一個電子吸收了一個光子並被激發,我們把它看作是一種能量轉移,因為光子攜帶能量。宇宙是由粒子場組成的,它是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其中磁場失去一個激發量子,而電場得到一個。

粒子,包括基本力,定義為激發粒子場

我們對宇宙的體驗是由光來定義的。電磁力不僅定義了我們的視覺,也定義了我們的其他感官。當我們接觸某物時,電磁力再次起作用。

電磁力是通過吸引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使原子保持在一起的鍵。它也是使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原因,通常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共享電子云。固體中分子之間的電磁鍵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使固體不可穿透。

到達我們耳朵的聲音是骨骼產生的振動,最後,這些振動也只能通過電磁力推動其他粒子產生。嗅覺和味覺是被我們的大腦解釋的化學反應,最終,這些反應也是由電磁力引起的。電磁力是我們通過感官體驗物質宇宙的方式,不僅僅是我們的視覺,而是我們所有的感官。

光不僅對我們來說是基本的,對我們如何看待和定義宇宙來說也是基本的,而且它還具有定義宇宙的屬性。

這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前花很多時間來思考的問題。

光速是恆定的。與其他任何東西的速度不同,光速與觀察者無關!如果你開一輛200000 km / s的汽車並打開遠光燈,遠光燈光速仍將以300000 km / s的速度前進(相對於你)。這時,時空會被扭曲,時間就會減慢,空間會縮短。

光速總是恆定的,與觀察者的速度無關,空間和時間是可塑的。光是宇宙的主宰。

你走得越快,時間就顯得越慢。在光速下,沒有時間概念,時間停止。如果能把宇宙當作一束無質量的光束來體驗,你就能在一瞬間體驗到從大爆炸到宇宙終結的一切。時間只會被我們的質量和引力勢拉長。幸運的是,它至少給了我們一點時間去體驗由光本身所賦予的宇宙之美。

相關焦點

  • 光的科學——宇宙的心跳,定義了一切
    「看見」的定義是與電磁波相互作用,光子擊中我們的眼睛。光線是分散的,不同的波長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的表達。如果我們把光廣義地定義為電磁波譜上的每一種輻射,那麼我們能看到的光就更多了。我們的眼睛是一套探測器,可以探測電磁波,但只能探測到特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其他的波長的波可以藉助儀器「看到」。
  • 世上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只是定義,從無到有,也只是定義
    謙卑的對待自己,自己的軀體,周圍的一切都只是數據,有更高級算法控制著我們所在的世界。自己的意識,思維才是一切,軀體只是保存思維,意識的容器。世上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只是定義,從無到有,也只是定義。世上的一切都被高級算法定義,高級程序所掌控。
  • 科學能否解釋一切?
    而現代多用「科學」來解釋我們的遐想,然而,科學真的能夠解釋一切嗎? 在我看來,科學是無法解釋一切的。 首先,科學定義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
  • 科學家觀測到持續10年的「超級黑洞心跳」
    近日,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所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黑洞研究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們發現了迄今持續最久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心跳研究人員通過在2007年和2018年兩個階段對其進行觀測,發現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X射線準周期振蕩信號,也就是黑洞的「心跳」。相隔10年之久,它的「心跳」依然存在,其信號甚至比10年前更強。這是目前科學家們觀測到的超大質量黑洞心跳信號的最長持續時間。2007年,科學家們發現的這個黑洞位於距地球約6億光年的一個名叫RE J1034+396星系的中心。
  • 天文學家聽到清晰的宇宙心跳,證明外星人真實存在
    在全世界範圍內,外星人的觀測現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項目,很多國家的科學家以及天文學家都在進行深入研究,就連非常厲害的物理學家霍金,目前對於外星人的探尋也只是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所以並沒有特別多的證據證明外星人存在。
  • 來自宇宙的心跳~
    來自宇宙的心跳~ 2020-08-12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讀:愛因斯坦遺言:宇宙中一切物質都不存在,唯有愛永恆!
    愛因斯坦遺言曝光:宇宙中一切物質都不存在,唯有愛永恆!(宇宙中一切物質都不存在,這和金剛經上「一切如夢幻泡影」是一致的,愛因斯坦是有嚴格科學態度的科學家,是不會亂說一氣的,現代科學發現最小的「微中子」也只是一種波動,有受、想、行、識,並無實體)
  • 關於量子的科學定義
    按照存在狀態,宇宙劃分為:物質狀態和能量狀態。物理學中,用「粒子」來描述物質的存在形式,用「場」或「波動函數」描述能量的存在形式。粒子具有基本的屬性,如體積結構、質量大小、電量多少、自旋方向。其次,粒子具有定域性關聯——一切物質之間都是通過「粒子交換」產生力的作用及作用效果。
  • 從宇宙氣雲中檢測到神秘的伽瑪射線「心跳」
    宇宙氣雲具有神秘的伽馬射線「心跳」,似乎與附近的黑洞同步。使用從數據阿雷西博天文臺在波多黎各和NASA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天鷹星座,老鷹宇宙氣體雲中發現的「心跳」。(圖片:©DESY科學傳播實驗室)黑洞是稱為SS 433 的微類星體系統的一部分,該系統包括一顆巨型恆星,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30倍。微類星體只是一個小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由一個大的黑洞組成,當黑洞吞噬恆星附近時,它會發出大量的光。當SS 433中的兩個物體相互繞行時,黑洞從巨星中吸出物質,在黑洞周圍形成吸積盤。
  • 資訊理論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很多人在造永動機,科學說永動機造不出來。造永動機的人不服氣:宇宙就是個永動機,憑什麼造不出來?科學說:就是造不出來,不信做實驗。唯物這老頭做實驗了,結論是:「科學說的對,永動機就是造不出來,熱力學定律就是真理。」真理個啥?
  • 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然而如果我們用第一定義,我們就是說我們和這個星系的距離小於100億光年,即在光射出的時刻距離小於100億光年);如果我們用第二定義,我們就是說我們和這個星系的距離大於100億光年,即光被我們收到的時刻,星系與我們的距離大於100億光年)。發現了嗎,說一個星系「離你100億光年遠」是一種模稜兩可的表述!
  • 走進大國重器FAST,聆聽來自宇宙的「心跳」
    伴隨著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 活動的開幕,「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將帶領青少年們走進中國科學院五大科學重器,揭開大國重器的神秘面紗。>2020年8月17日14點,「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的首期探秘「觀天巨眼」FAST直播活動,在「雲上科學營
  • 從無到有,一切開始的地方——宇宙大爆炸理論
    一切的起源是宇宙大爆炸的觀點認為宇宙是突然間出現的,而且不是無盡的。直到20世紀中葉,大多數科學家仍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永恆的。直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讓我們更了解引力,還有埃德溫·哈勃發現星系彼此遠離這一同先前預測相符的運動規律。
  • 宇宙大爆炸的瞬間產生了宇宙中的一切?科學家給出不同答案
    在古代人類對世界的了解不夠充分,沒有相關的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周圍發生的一切,為了解釋未知,古人只能虛構出「神明」「神仙」等等來解釋一些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宇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後,卻發現自己仍然難以探索一些問題的真相,例如宇宙的誕生,在138億年前,真的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爆炸嗎?在這場爆炸之前,宇宙是否存在?
  • 宇宙的定義描述法
    r_n∪∑u_n)∩(∑m_n)】∪【(∑△t_n)∩(∑r_n∪∑u_n)∩(∑m_n)】=【所有的狀態】或【所有的狀態變化】=W∪S=物件或事件因為宇宙的定義由宇宙三公理聯合給出,所以要正確理解宇宙的定義,就要明確「宇宙三公理」及時間、空間、質量的定義。
  • 光是如何定義的?一光年到底有多遠?
    光是如何定義的?一光年到底有多遠?宇宙對我們地球上每個居民來說是廣闊無窮的,渺小的人類處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如一粒米般的大小,以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作為參照物來看人類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都想知道宇宙有多大,要使用我們地球上的衡量單位去計算,我們是無論如何也算不出來的,所以宇宙的大小我們也是完全不可估量的,因為我們拿錯尺子了。拿著地球的尺子去宇宙測量天體,當然錯了。
  • 那些用來定義宇宙的數字,宇宙真的可以被定義麼?
    與此相似,在更高的宇宙層面,也有一批數字具備不同尋常的價值。它們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定義我們生存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的基礎,更是決定宇宙終極命運的秘鑰。那些定義了我們宇宙的著名常數一、萬有引力常數1665年顯然是個不平順的年份。尤其對於當年生活在倫敦的人而言。黑死病的肆虐,讓人們紛紛選擇逃離這座城市。
  •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人類定義的還是客觀存在的?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人類定義還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還原宇宙事實真相。能夠客觀真實的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科學的本質。所以科學的觸角可以延伸到所有領域,可以把一切事物當成研究對象,來客觀的還原事物的真實的樣子以及弄清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科學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在研究科學的過程中難免使用錯誤的研究方法和得出錯誤的結論,這不是科學本身的錯誤,這是科學家所犯的錯誤。很多人對科學存在一個誤解,錯誤的把科學家和科學劃了等號,其實錯誤都是科學家犯的,科學本無錯誤。
  • 心跳快慢和壽命有關係?心跳的慢,壽命就長?有沒有科學依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說:人這一輩子,心跳的次數是固定的,如果心跳太快,就會先將心跳次數用完,壽命會比較短,而心跳慢的人則更容易長壽。聽到這樣的說法之後,不少人默默地對自己的心率進行了測量,那麼「心跳慢壽命就長」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 人既是宇宙之光,也是宇宙之恥
    人類的大腦既是宇宙之光,也是宇宙之恥!人類大腦進化產生了理性,然後我們用理性去認知這個世界,繼而創造了文明。自然界億萬種物種,唯獨人類構建了文明,通過短短上萬年的時間改造自然,徵服自然,讓人類文明有了迅猛的發展:我們可以讓幾百噸重的鐵塊飛上天空,我們可以深入海底幾萬裡,我們可以認知黑洞,我們有哲學,我們有藝術,我們有一切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