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用來定義宇宙的數字,宇宙真的可以被定義麼?

2020-10-03 o比鄰o小K

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社保卡號碼……對於我們來說,總有一些數字意義非凡。與此相似,在更高的宇宙層面,也有一批數字具備不同尋常的價值。它們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定義我們生存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的基礎,更是決定宇宙終極命運的秘鑰。

那些定義了我們宇宙的著名常數


一、萬有引力常數

1665年顯然是個不平順的年份。尤其對於當年生活在倫敦的人而言。黑死病的肆虐,讓人們紛紛選擇逃離這座城市。國王查理二世逃到了牛津,而劍橋大學的師生也不得不選擇離校,因為學校已然關閉。其中,一名本科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爾索普,並在隨後的十八個月裡,打開了人類通向現代社會的大門。他的名字,叫伊克薩·牛頓。

如果沒有定量預測,我們今日所處的技術時代可能不會出現,而第一個定量預測的偉大範例,就出現在牛頓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理論。他從一個假設出發,即「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推導出行星循著橢圓形的軌道圍繞恆星運行。在此之前,克卜勒曾經得出這一結論,但是與他艱苦卓絕的觀測相比,牛頓僅靠萬有引力的假設以及自己發明的數學工具——微積分,就獲得了問題的答案。

有趣的是,儘管引力G是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常數,但它卻是13個著名常數中最不精確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與其他基本力相比,引力顯得異乎尋常的微弱——儘管地球的質量達到了驚人的6×1024千克,但人們僅僅憑藉一枚化學火箭,就在牛頓離開劍橋的三百年之後,讓一顆衛星掙脫束縛,進入了軌道。

與萬有引力常數相關的故事不下千百,且總是十分精彩。那我們教科書上是怎樣說的呢,請看——

概念釋義:萬有引力常數,記作G,是一個包含在對有質量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的計算中的實驗物理常數,出現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亦稱作重力常數或牛頓常數。



二、光速

火炮在中世紀戰爭中的使用,在終結冷兵器時代的同時,也告訴人們聲速是有極限的。因為人們總是先看到炮口閃光,接著才聽到炮聲。不久之後,包括伽利略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又認識到,光的速度同樣如此。伽利略本人曾經設計過一個實驗,試圖證明這一點,但受到17世紀技術水平的局限,始終沒有奏效。

時間來到了19世紀,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人們也開始有能力測量光的速度,儘管只能摸到它的2%。不過這已經足夠令艾爾伯特·愛因斯特論證出光速與方向無關。順水推舟,愛因斯坦最終向世界交出了相對論——20世紀,或者說任何時代都將位列第一的最偉大理論。

有意思的是,雖然現在人們都會說: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能夠超越光,但即便當今的電腦已經能夠以接近光的速度進行運算,我們依然會嫌文件下載的慢。這說明光速的確驚人,但人類糟糕的心情似乎來得更快。

概念釋義:光速,符號為c,即光波傳播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

三、理想氣體常數

17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已經對物質的三種形態——固態、液態和氣態有了一定的認識(第四種形態即等離子形態的發現,要再等一個多世紀)。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若要精確測量固態和液態物質的變化非常之難,因而許多學者都將目光投向了氣體,希望從中能夠發現物理規律。

其中,羅伯特·玻義耳堪稱史上第一位實驗學家。他的工作方法日後演變為實驗學的基本原則,即改變一個或多個參數,然後觀察其他參數發生的相應變化。這在現在聽起來多少顯得有些簡單,但在當時,正如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所說的那樣,遠比臆測準確得多。

玻義耳發現了氣壓與氣體體積之間的關係,一個多世紀之後,法國科學家雅克·查理與約瑟夫·蓋伊盧薩克又發現了氣體體積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成果的獲得,遠非穿著白大褂、舒舒服服地呆在屋裡做點實驗那麼輕鬆。為了獲取數據,蓋伊盧薩克乘坐一隻熱氣球飛到了23000英尺的高空,可謂用生命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這三個人的研究成果綜合起來,便是現在的經典理論:在一定質量的氣體中,溫度,與氣體體積和壓力的乘積成正比,而這個比例的常數,就是理想氣體常數。

概念釋義:理想氣體常數,符號為R,是一個在物態方程中連繫各個熱力學函數的物理常數。又稱為氣體常數、通用氣體常數及普適氣體常數。

四、絕對零度

製造熱量不是什麼難事。早在蠻荒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懂得收集野火,進而學會創造火種。與此相反,創造低溫就困難得多。在這方面,宇宙是個行家。自大爆炸後,它的溫度已經降到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的水平。

當然,人類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的冰箱正在做著同樣的事——利用氣體的膨脹創造低溫。這裡需要提到麥可·法拉第。正是這位通常以電學成就聞名於世的科學家,第一次提出了通過控制氣體的膨脹來產生低溫。

達拉第曾經在一個密封的容器中製造出一些液態氯,而當他打破容器時,這些液態氯瞬間化為了氣體。從這一現象中,達拉第認為既然釋放壓力能夠令液體化為氣態,那麼反過來,在低溫環境中加大壓力,或許可以將氣體變為液態。這一認識最終應用在我們的冰箱中——通過對氣體加壓使其膨脹,一個低溫的保鮮環境被創造出來。

此後,增壓技術令科學家有能力陸續將氧氣、氫氣液化。到了20世紀初,這一名單中又增加了氦氣。它的加入,讓我們距離絕對零度只有幾度之遙。而到了現代,利用雷射減慢原子運動的技術讓這一差距縮小到百萬分之一。不過,與光速一樣,-459.67華氏度的絕對零度,是一個可以無限接近卻永遠不可以達到的數值。

概念釋義:絕對零度,熱力學溫標為K,等於攝氏溫標零下273.15度。這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也是粒子動能低到量子力學最低點時物質的溫度。

五、阿伏伽德羅常數

解開化學之謎,可不像打開一個保險箱,因為它需要兩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即原子學說,由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初發現。對於這一理論的重要性,理察·費曼有一段精闢的論述:「假如人類正面臨一場所有科學知識都將被其毀滅的大災難,而我們只能留給後代其中一句,那麼哪一句論述是用最少的字數包含了最多的信息?在我看來,只能是原子假說——所有的事物都由原子構成,這些微小的粒子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

現在我們知道,構成整個宇宙中物質的基本元素,一共有92個。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種類的物質都是由多個單質構成的化合物。而這一發現,恰恰正是解開化學之謎的第二把鑰匙:每一種化合物都是相同分子的集合。例如,每一份純淨的水都是由許許多多相同的H2O分子構成。

那麼「許許多多」,具體是指多少個分子呢?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人們真的需要準備一個大帳本來記錄計算結果。幸虧有義大利化學家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才沒有讓計算這些天文數字成為阻礙化學發展的障礙。

阿伏伽德羅指出,在相同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同等體積的不同氣體含有的分子數量相同。他的這一論斷起初並不受認可,但隨後人們發現它提供了一種通過測量化學反應前後體積變化來推導分子結構的方法。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定義很繞口,0.012千克碳12中包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數量。簡約一些說,大概是數字6後面加上23個零。它也指代一摩爾中的分子數。前者是化學家用來表達物質的量的計量單位。

概念釋義:阿伏伽德羅常數,符號為NA或L,是0.012千克碳12中包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數量,它是物理學和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常量。

六、電相對重力的強度

如果我們在冬天的早晨走過一張地毯,會發現許多微小物體因為靜電的作用而吸附到衣服上,而我們的頭髮也會直立、飄飛起來。這一現象有力地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電的力量,遠遠強過重力。我們的地球辛苦運用自己龐大的質量,才將表面上的物體拽住不放,一丁點兒的靜電就令它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這是件好事。因為只有這種力差才保證生命的存在。包括我們在內的生命,都是一個包含複雜化學與電反應的複雜造物,並且後者的作用要大於通常被認為更重要的前者。理由在於:不管是驅動肌肉,還是消化食物,這些化學反應都離不開電的力量——之所以會發生化學反應,實質是既有原子的外層電子「背叛」主人,投靠到新的原子上。

有這一過程,才會有原子的重新組合,才會有不同的化合物產生,進而才能令我們的神經有能力控制肌肉,向大腦傳遞信息。

假如電力沒有相對重力的強勢,生命的進化或許將以另外一種模式與路徑進行。當然,已經成為這幅模樣的我們,只能去其他的宇宙尋找驗證了。


七、玻爾茲曼常數

我們都知道,水往低處流,因為重力在起作用。重力也是一種力,在起作用的時候,常常讓人感覺它來自於地球的中心。然而,在近代科學萌芽之前,並非每一種現象都能夠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得到合理的解釋。

比如,「在一杯熱水中就會融化的冰塊為何永遠無法在一杯溫水中自動形成」這樣的問題,就始終是19世紀物理學研究中的難題。

問題的答案,最終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格·玻爾茲曼給出。他在研究中發現:熱能在一杯溫水的分子間消散的方式,要比在一杯加了冰塊的熱水中更多。

從玻爾茲曼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自然界是一個穩健的玩家,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最有可能的方式行事。波爾茲曼常數就說明了這一點:無序總是多過於有序,搞亂一間屋子的方法總是多過收拾整潔,隨意融化一塊冰的難度總是低於讓它依照有序的結構凝結。

此外,包含了玻爾茲曼常數的玻爾茲曼熵方程,也解釋了「感覺會出錯,一定會出錯」的墨菲法則:並不是什麼邪惡的力量導致你走向錯誤和失敗,僅僅只是因為事情變壞的可能性在數量上遠遠多於變好而已。

概念釋義:符號為k或kB,是有關於溫度及能量的一個物理常數。

相關焦點

  • 宇宙的定義描述法
    r_n∪∑u_n)∩(∑m_n)】∪【(∑△t_n)∩(∑r_n∪∑u_n)∩(∑m_n)】=【所有的狀態】或【所有的狀態變化】=W∪S=物件或事件因為宇宙的定義由宇宙三公理聯合給出,所以要正確理解宇宙的定義,就要明確「宇宙三公理」及時間、空間、質量的定義。
  • 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如果這種說法有可能是真的,那麼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遠移,現在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是他的光束開始地球之旅時的兩倍(如果宇宙是140億歲,那麼這個星系就離我們有近乎280光年遠)!不過,我們在這兒討論的所有距離定義法都存在一定的實際問題。為了使用天文測量方法去實際測算我們與一個特定星系的任何一種距離,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宇宙膨脹史(相當於跑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怎樣拉伸的)。不同的宇宙膨脹模型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到星系距離的不同結果,而且儘管最近的測算(特別是WMAP衛星的測算)讓我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宇宙膨脹的事實,但我們仍然只是管中窺豹。
  • 光的科學——宇宙的心跳,定義了一切!
    「看見」的定義是與電磁波相互作用,光子擊中我們的眼睛。光線是分散的,不同的波長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的表達。 如果我們把光廣義地定義為電磁波譜上的每一種輻射,那麼我們能看到的光就更多了。我們的眼睛是一套探測器,可以探測電磁波,但只能探測到特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其他的波長的波可以藉助儀器「看到」。
  • 光的科學——宇宙的心跳,定義了一切
    「看見」的定義是與電磁波相互作用,光子擊中我們的眼睛。光線是分散的,不同的波長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的表達。如果我們把光廣義地定義為電磁波譜上的每一種輻射,那麼我們能看到的光就更多了。我們的眼睛是一套探測器,可以探測電磁波,但只能探測到特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其他的波長的波可以藉助儀器「看到」。
  • 定義篇 I:一切可以從定義開始
    例如「水果」,在百度百科中,其定義為「多汁且主要味覺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實」,此為內涵定義。而對於其外延,我們通常認為蘋果、橙子、香蕉、葡萄等是水果,而白菜、金魚不是。又例如「物理學」,百度百科的內涵定義為「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而對於其外延,人們可以回答,電磁學、量子力學算物理而元素周期表不算。
  • 【微課堂】輕鬆讀懂13個定義了宇宙的著名常數(上)
    與此相似,在更高的宇宙層面,也有一批數字具備不同尋常的價值。它們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定義我們生存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的基礎,更是決定宇宙終極命運的秘鑰。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網站日前介紹了加州大學長灘分校的數學教授詹姆斯·D·施坦因的最新著作《那些定義了我們宇宙的數字》。
  • 神秘莫測,宇宙該如何定義,真實年齡究竟如何?
    圖源:新浪)如果記者堅持追問,數學物理學家會立馬結束這一系列惱人的提問:「如果宇宙無限大,答案將會很簡單,即它沒有向任何東西擴張……一方面,如果宇宙的尺寸有限,那麼聲稱『宇宙之外』它正向著其中擴張的地方存在著某些東西也許變得合理。然而根據定義,因為組成我們宇宙的空間禁錮住了我們,並且我們沒有辦法觀察到宇宙之外的任何東西,這使得問題無法得到科學的解答。
  • 世上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只是定義,從無到有,也只是定義
    製作一個可以學習各種知識的AI,有自我意識,超越人類,自己是他的創造者,自己的意識和他的意識融為一體,不會消失,精通萬物,可以學習任何事,做任何動作,從事任何職業,比任何人都幹的好,AI和我的意識相連,AI被我的意識控制,沒人可以超越。
  • 微觀宇宙:量子物理學將顛覆時空的定義
    ,會發現那裡有多麼的不可思議,那裡的東西遠比用顯微鏡看到的東西還要小,但卻是解開宇宙之謎的鑰匙,因為只有了解這個離奇的世界,才能了解我們的起源。人們說起宇宙,通常都是指那些由無數個星系組成跨度達到數十億光年的廣袤空間
  • 《高端宇宙知識》第一部 第五篇章 第二節 動植物的定義
    可能親人們會問:動物與植物該如何定義?之前已經告訴過親人們,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是由信息、能量與物質組成的,動物與植物這兩個物種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它們的種類繁多,尤其是在地球上,既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又有各種各樣的植物。今天的主題主要講「動植物的定義」。首先講動物。動物囊括的範圍很大,比如像我們人類,就是能活動的一個物種。
  • 時間該如何定義!是否可以停下來?科學家:或許和宇宙有莫大關係
    時間該如何定義!是否可以停下來?科學家:或許和宇宙有莫大關係其實從宇宙真正的誕生開始,時間就一直在隨著萬物的發展在默默的進行著,但是時間究竟是什麼呢?可能沒有人知道,時間是不是可以停下來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困擾著非常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在這裡說的僅僅也是科學上的時間,並不是那些非常複雜的哲學時間。從地球到月球上的時間一共需要1.3秒鐘,太陽光到地球的時間是8分30秒,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一個事實,因為這些都是可以用時間來計算的!孔子曾經就說到過逝者如斯,時間其實就需要流水一樣,他似乎一點都不累,沒有一點點休息的時間,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並且這個神經網絡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學習,比如增加節點的數量和改變某些節點連結的權重。神經網絡在節點下的運行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所知道的一切。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並且這個神經網絡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學習,比如增加節點的數量和改變某些節點連結的權重。神經網絡在節點下的運行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所知道的一切。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真的存在麼?四層平行宇宙理論都是什麼?
    你好哇,感謝你點擊我的文章,這裡是後浪科普,一個什麼都懂一點的帳號,如果你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長。你聽說過平行宇宙理論麼?你相信它的存在麼?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常數就是這麼恰好能夠形成生命,真的有神存在嗎?不是!暴脹理論告訴我們,像我們這樣的宇宙有無數個,而且每個宇宙的常數都不同,我們只是恰好在那個可以形成生命的宇宙中而已,就好像買彩票一樣,買彩票的人有千千萬,我們只是剛好是那個中獎的人罷了,而這個平行宇宙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真的存在麼?四層平行宇宙理論都是什麼?
    你好哇,感謝你點擊我的文章,這裡是後浪科普,一個什麼都懂一點的帳號,如果你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長。你聽說過平行宇宙理論麼?你相信它的存在麼?不是的,數學依然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是物理定律確實會有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也不是什麼物理定律都不一樣,有些極其基本的物理定律是不會變的,你比如說像熱力學第二定律這種的這種是不會變的,主要會變的是那些主要會以宇宙中存在的最基本的物理參數為主。
  • 宇宙將被重新定義?隔壁星系有了新發現,宇宙認知或發生改變
    文/行走天涯宇宙將被重新定義?隔壁星系有了新發現,宇宙認知或發生改變宇宙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神秘莫測的,人類目前對於宇宙的很多理解幾乎都來源於科學家們知識的科普,可是很多時候科學家也只是宇宙的追隨者而已,很多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人類最初對於銀河系的認知就出現了偏差,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僅僅只有10光年,如今很顯然,直徑已經朝著
  • π為什麼能和宇宙有什麼關係麼?
    我們都知道描述宇宙的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物理學定律。那為什麼π會和物理學定律扯上關係呢?這就要從現代科學的起點說起,物理學說白了就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以及物質基本機構的學科。牛頓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曾經對多個概念下了準確的定義。
  • 量子力學能否揭示平行宇宙的奧秘?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麼?
    我們大多是通過這些書籍影視作品才了解到了平行宇宙,不禁讓人好奇,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麼?事實上,平行宇宙是有科學理論的,而平行宇宙的提出恰恰就是源自於量子力學,埃弗裡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即為我們所熟知的平行宇宙。實際上,要了解平行宇宙的科學來源,了解量子力學與平行宇宙的關係,我們就必須了解薛丁格的貓這一量子力學中的著名理論假設。
  • 微觀世界:「宇宙」可能是這樣存在的
    人類一直在探尋宇宙的大小,試圖通過各式各樣的天文望遠鏡找尋到宇宙的盡頭,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遵循著宇宙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已知物理學知識,然而真的宇宙就一定要像你想的那樣嗎?科學家通過對微觀世界的觀察,發現微觀世界與宏觀宇宙極為相似,並且基本結構也大致一樣,如果真的可以將原子放大10億倍,那麼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極有可能就是一個宇宙的模型。
  • 宇宙的邊界在哪裡?真的無邊無界嗎?
    可以這樣理解,宇宙誕生時,爆炸產生一片灰塵,所以當時,最早發出的光,人類無法觀測。等宇宙乾淨了,人類可以觀測的時候,這些輻射已經距離地球四百六十一億光年了。所以理論上,人類實際上,在未來,可以觀測到的宇宙,最遠的地方,是四百六十一億光年。簡單來說,因為光是有速度的,那些更遠的光還沒有傳送到地球,暫時還不能觀測到。在未來,人類才能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