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君玉
三十年前,「切爾諾貝爾」還是個普通地名。若不是發生在凌晨的驚天一爆,它不可能「揚名」國際。
三十年間,世界一刻也不曾忘記。作為「世紀浩劫」,「切爾諾貝爾」代表了恐懼、死亡、地獄……是壓在全世界民眾心頭的一塊巨石,令人窒息。
三十年後,人們仍然未擺脫這一夢魘。各界林林總總紀念、緬懷的背後,分明隱藏?痛切反思,「切爾諾貝爾」究竟帶來了什麼教訓和啟示。
從「核」出現那一刻起,「核安」便相伴而生,「擁核」與「廢核」便成為一個永恆的爭議話題。「核能」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亦如魔鬼、幽靈般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而核魔的每一次任性與放縱,對人類來說,都是一場煉獄。很難用數學公式去計算核帶給人類的利與弊,更難得出孰大孰小的精確結果,但相對於在核災中死去的受害者、被汙染的土地,以及事故給環境造成的永久性破壞,這種計算和結果又有何意義。
核,說到底就是一場賭博。無論是核電站,還是其他核設施,無一例外地都曾做出過「百分之百」的安全承諾,都曾有過「萬無一失」的豪言壯語。但誰又能保證這裡的「百分之百」,防止「萬」中的一「失」。人是無助的,能寄託的唯有上蒼保佑。面對「核魔」,來不得任何一「失」,人類輸不起這場賭博。
曾幾何時,「切爾諾貝爾」何嘗不是蘇聯人的驕傲。但在大自然面前,人是何等渺小,虛榮又是何等脆弱。三十年後的「切爾諾貝爾」是雜草叢生的人間地獄,是需時三千年才能恢復原貌的被汙染土地,是二十餘萬非正常死亡者的纍纍白骨,是難以計數的畸形新生兒……相對於眼前的一切,原來的發展與繁榮又有何價值。
人類最可怕的是健忘。切爾諾貝爾核災之前,曾發生過一九五七前英國溫斯克爾大火、一九六六年美國帕利馬雷斯氫彈事故、一九六八年美國圖勒核事故、一九七○年美國加卡平地核事故及一九七九年美國三裡島核洩漏,儘管警鐘一再長鳴,但切爾諾貝爾核災難仍「如期」上演。切爾諾貝爾之後,又發生過一九八七年巴西戈亞尼亞核事故、一九九三年蘇聯託木斯克-7核爆炸、一九九九年日本東海村核事故,儘管噩耗頻傳,卻仍未能防止福島核災難的降臨,箇中原因發人深省。
有些時候,健忘是種美德,可讓人放下包袱,輕裝前進。但健忘也是一種不幸,不從災難中汲取教訓,人就會一次次跌進同一個陷阱。在核問題上,更多情況屬於後者。
對核要心存敬畏,謹慎利用,周全決策,這也許是「切爾諾貝爾」留給世人最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