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以2019年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簡稱《知否》)中的王大娘子為例,講了母親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
電視劇《知否》中盛家的當家主母王大娘子
劇中的王大娘子是一個又蠢又笨,脾氣又暴躁的母親,但她的孩子,不論是華蘭(長女),還是長柏(長子),或者是如蘭(幼女),都個頂個的優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知否》中蠢笨暴躁的王大娘子,憑啥養出華蘭長柏這樣優秀的孩子
王大娘子的三個孩子:華蘭、長柏、如蘭(從左至右)
文章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其中就有部分網友提出了「華蘭和長柏確實很優秀,但他們都不是王大娘子自己(教)養的,一直養在王大娘子身邊的如蘭並不優秀」。
華蘭和長柏的優秀,確實不是王大娘子一個人的功勞,我在文章中不但沒有否認這一點,而且用了很大的篇幅去寫家塾(學校教育)、老太太和盛紘(家裡的其他人)等其他因素對華蘭和長柏等盛家子女成長的影響。
但是,對於「一直養在王大娘子身邊的如蘭並不優秀」這句話,我是不認同的。如蘭的優秀,並不遜色於曾經被老太太教養過一陣子(華蘭只是被老太太養在跟前一段時間,並不是出嫁前一直養在祖母身邊)的長姐華蘭!
首先,如蘭不貪戀權勢富貴。小公爺齊衡,不論是人品、家世、樣貌,都是一等一的好,王大娘子、林小娘都動過結親的念頭(盛老太太和盛紘不是沒動過這個心思,而是理智戰勝了情感,知道這事不可行),墨蘭更是多次主動往上湊,但如蘭卻不曾對齊衡動過心(原著中如蘭也曾打扮的漂漂亮亮,試圖引起齊衡的注意。那時候年紀還太小,還談不上男女之情,並且除了打扮並無其他舉動,只不過是小孩子博關注罷了。王大娘子把如蘭罵了一頓,並把其中利弊說給了女兒聽,教女兒要自重,同時嚴格把關,儘可能減少女兒和齊衡接觸的機會。這正說明了王大娘子給女兒的教養很好)。
文炎敬原本是盛紘給墨蘭選的姑爺人選,林小娘和墨蘭都看不上,覺得文家門第差,家底也薄,但是如蘭卻絲毫不嫌棄文炎敬的家世,就是看上了他這個人,甘願「下嫁」。婚後夫妻倆互敬互愛,夫唱婦隨,收穫了恰到好處的幸福。
其次,如蘭有主見且善於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齊衡的母親平寧郡主以「讓齊衡認盛家女兒為妹妹」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不願與盛家結親的意思,王大娘子就想把如蘭嫁給娘家的侄子,但如蘭明確指出「王家表哥並非良配」。
從夫婿候選人王家表哥本人出發,王家表哥也是個不可靠的(如蘭的評價是:我那王家表哥自小就唯唯諾諾,一味地孝順,我素來就瞧不上!)。從婆家的環境出發,婆母王舅媽不是個好相與的(如蘭說:你是沒見過舅母,厲害的什麼似的,也只有外祖母還壓得住。)。
如蘭很有自知之明,並且懂得從姐姐華蘭的婚姻中總結經驗。當初在登州時,每年我都得隨母親去外祖家。舅舅是疼我,可用處能有多大?你看大姐姐,姐夫也算不錯了,會心疼媳婦,忠勤老伯爺人也好,可屋裡還是叫塞了許多通房姨娘。哼!婆婆要為難媳婦容易,可媳婦要掣肘婆婆,那才是難!娘是沒吃過婆婆的苦頭,怎會知道?」
當如蘭和王家表哥的婚事被康姨媽「截胡」時,王大娘子氣得不得了,可如蘭卻一派淡定。她說自己早就知道王家不是一個好去處。唯唯諾諾的表哥,在內護不住妻子,在外幹不成大事。再加上一個處處想刁難兒媳的婆婆,嫁過去有得是苦頭吃。因此,她在聽說自己不會嫁給王家表哥,也不會面對王家舅媽時,心裡還挺高興。
再次,如蘭懂得感恩,以大局為重。顧廷燁喜歡上了明蘭,卻非要拿如蘭當幌子。顧廷燁惡名在外,侯府裡的一群人又一個比一個奸詐,惡毒,可以說嫁入顧家,那就好比進了虎狼窩。偏偏顧廷燁又位高權重,這樣的人家,盛家得罪不起。
如蘭在哭過、鬧過之後,跟母親說「爹娘養我一場,我總不能只考慮自己,連累全家受罪。而且,顧廷燁是個記仇的主,如果自己不答應,難保他以後不會找敬哥哥(文炎敬)的麻煩」。她不能拿自己心愛之人的前途和全家的性命去賭,所以她最終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愛情,答應嫁給顧廷燁。
最後,如蘭知進退,有手段。很多人總覺得如蘭整天咋咋呼呼的,事實上,如蘭可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驕橫、任性,尤其是成婚之後,如蘭是越發的穩重、知進退了。如蘭的婆婆是個鄉下婦人,沒什麼文化,也沒多少見識。可是自從兒子娶了如蘭,她便越發的囂張了,又是要往兒子的房裡塞通房丫頭,又是讓如蘭站規矩,兒子謀了外放,她還想把如蘭留在自己身邊(兒子不在跟前,就更能「放開手腳」收拾兒媳了)。
面對這樣一個不明事理的「惡婆婆」,如蘭的處理可謂進退得當。不想丈夫被塞通房(婆婆的行為比較噁心人,但母親給兒子房裡送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甚至在那個時代還能佔上幾分「理」),如蘭沒吵沒鬧,只是示弱,裝可憐,用行為告訴丈夫「我很傷心,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丈夫就自己出手把婆婆送來的人打發了。
婆婆不論天晴下雨都讓站規矩,如蘭也能忍耐退讓(畢竟,那個時代,婆婆讓兒媳站規矩,說到哪裡去,也不過是不夠寬厚慈愛,兒媳反抗才失了禮數)。一旦有機會脫離婆婆,就瞅準時機讓丈夫想辦法解決(文炎敬找到丈母娘,讓丈母娘去鬧了一通),並且在啟程之前小心侍奉,不出一絲差錯,讓給婆婆找茬的機會。
這樣的如蘭,你能說她不夠優秀嗎?和華蘭不同,如蘭從生下來到出嫁,一直養在王大娘子身邊的,如蘭的優秀和王大娘子的悉心培養是分不開的。如蘭能被教養的如此優秀,王大娘子佔了絕大部分的功勞!
很多人總覺得如蘭不夠優秀,吐槽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脾氣暴躁,文化素養不夠高。這兩點和王大娘子何其相似!但是,細細分析一下,這兩個問題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嚴重。
先說文化素養的問題。盛家有專門的私塾,並且請了知名大儒莊學究坐鎮,墨蘭、如蘭、明蘭(華蘭是否人塾不確定)都是跟著學了的,女子不參加科舉考試,但這樣的教學標準,達到「明事理」的水準是足夠了。
墨蘭自恃能詩善畫,曾經譏諷如蘭和文炎敬說不上話。但是她卻忘了,琴棋書畫這些技能,不過是用來錦上添花的,優秀如華蘭,最大的優點也是「會管家」,而不是「擅詩詞」。
那些世家名門在培養女子的時候,也是送入閨塾(比如:原著中「薛大家」的閨塾)或者請教養嬤嬤(比如:孔嬤嬤),學習規矩禮儀、待人接物,女紅茶道之類的。
如蘭上過自家的高等私塾(能請到莊學究這樣的大儒執教的私塾並不多),讓孔嬤嬤培訓過規矩禮儀,就算學的不是很用心,這個水平和一般的大家閨秀(盛紘只是一個四品官而已)比起來,也是能拿得出手的。
再說脾氣暴躁的事。相比華蘭一貫的端莊穩重,明蘭未出閣之前的謹小慎微,如蘭確實顯得急躁任性了一些。但是,自從出閣之後,再沒聽說如蘭如何「暴脾氣」了,還在之後與文炎敬的婚姻中,變得越發遊刃有餘。就連曾經不太看得上如蘭的王舅媽,也在遺憾:「聽說如蘭如今愈發穩重了。唉,當初討了如蘭也不錯,偏叫那可惡的毀了兒子姻緣。」
都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蘭又如何那麼輕易的就能做到一出嫁就突然「轉了性情」呢?事實上,不是如蘭婚後「轉了性」,而是如蘭的脾氣並非大家想的那麼壞,她只有在針對墨蘭的時候,脾氣才會特別的差。自從墨蘭出嫁之後,如蘭的「暴脾氣」就消失了一大半,和明蘭相處的也越發友好融洽了,連下人們都說自從墨蘭出了閣,如蘭和明蘭兩個就親密多了。
再好脾氣的人,被氣急了,都是會發脾氣的。華蘭一向端莊穩重,可是生氣起來也是暴跳如雷。墨蘭和梁晗的事情曝光,華蘭趕回娘家協助長輩處理這個事情,在祠堂外面華蘭被墨蘭氣得跳腳,大罵墨蘭「老天怎麼不降個雷,劈死她」,哪裡還有一絲穩重端莊的模樣?
由此可見,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脾氣好壞,是和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的;而一個人的性格,則是和他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王大娘子是低嫁,盛紘初入官場,沒少受嶽父家的提攜,正對王家感激不盡呢。新婚初期的夫妻倆自然相敬相愛,美滿和諧。華蘭是王大娘子和盛紘的嫡長女,不論是老太太,還是王大娘子夫妻倆,都對華蘭投入了最多的關注,集全家人的寵愛於一身。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華蘭,自然是自信大方、溫婉賢淑的。
但是,到了如蘭出生的時候,因為林小娘的介入,王大娘子和老太太之間有了嫌隙(林小娘算是老太太的養女,和盛紘有了首尾之後,老太太為著盛家顏面考慮,強行讓林小娘成為盛紘的妾。);而因為林小娘是老太太屋裡養的,又是老太太開口抬的妾,輕易打不的罵不得(普通的妾主母要收拾或者打發就容易的多了);盛紘又遺傳了盛家「寵妾滅妻」的「老傳統」(盛紘的大伯寵一個青樓女子,搞的傾家蕩產;盛紘的探花郎老爹寵從小服侍的通房丫頭,搞得夫妻反目,嫡子夭折,家破人亡),夫妻倆離心,時常吵的不可開交。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生的如蘭,是被所有人忽視的。大娘子讚譽華蘭懂事嫻淑,為盛家爭了臉面。盛紘又把寵愛都給了墨蘭,盛老太太把底氣都給了明蘭,根本沒有人誇過她,甚至沒人看見過她。不僅如此,王大娘子始終以華蘭為傲,用華蘭的標準要求如蘭,如蘭做不到,就要被責備和嫌棄。
如蘭作為嫡女,又是小女兒(比明蘭也就大幾個月),本應被老爹盛紘寵愛才對,可盛老爺(盛紘)寵妾滅妻,對墨蘭的偏愛,讓如蘭不快。如蘭總是和墨蘭過不去,除了性格脾氣不合之外,更多的是如蘭想要爭奪墨蘭得到的寵愛。她渴望被老爹看見,渴望被理解和呵護。然而,每次看到如蘭和墨蘭鬧矛盾,盛紘都是幫著墨蘭。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如蘭,自然對墨蘭恨之入骨(如蘭除了蹭一蹭明蘭的針線活,從未欺負過明蘭),而看著母親王大娘子對林小娘破口大罵,自然也有樣學樣,脾氣能好才怪!
但是,自從墨蘭出嫁了,林小娘也被送到莊子上去了,兩個「眼中釘」都被「移走」之後,如蘭的脾氣就越來越好了。等到出嫁以後,丈夫文炎敬對如蘭體貼又關愛,願意護著她,如蘭再也不復之前的壞脾氣,變得越發穩重起來了。
順便說一下,我在上一篇文章(《知否》中蠢笨暴躁的王大娘子,憑啥養出華蘭長柏這樣優秀的孩子)中提到,王大娘子之所以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她雖然不夠聰明,但本性善良,品行端正。於是,就有網友提出,康姨媽那麼惡毒的一個人,但她的長女康允兒卻是個善良孝順的好孩子,明蘭說這是「爛竹出好筍」。
康允兒既沒有康姨媽陰險狠毒,也沒有妹妹康元兒(就是截胡了如蘭的婚事,嫁給王家表哥的那個)囂張跋扈,嫁給盛長梧後,一開始小兩口日子過得十分的滋潤(後面為康姨媽求情的事情另說)。
陰險狠毒的康姨媽,為什麼養出了允兒和元兒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因為康姨媽是門第高貴的王家的嫡長女,康允兒是康姨媽的長女,那時候康姨媽新婚不久,夫妻正好的蜜裡調油的時候出生的。那時候康姨媽必然是一副優雅高貴、端莊賢淑的當家主母風範,根本用不著使那些卑劣的手段去對付丈夫的妾室和庶子庶女們,在這種環境下出生的康允兒,自然不會有什麼惡毒心腸。
歸根到底一句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一個孩子性格和三觀的形成初期,正是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候,所以一個家庭相處的氛圍,無時無刻的都在影響著正在生長期的孩子。即便給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或者物質條件,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是會影響孩子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