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30微米,世界上最小的船誕生——3D列印技術走進微觀世界

2020-11-28 騰訊網

交匯點訊 顯微鏡下的這隻船,30微米長,僅比細菌細胞大6倍。開放的船艙、筆直的煙囪、精緻的小舷窗清晰可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個船隻模型的厚度只有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堪稱世界上最小的船。

這隻近日出自荷蘭萊頓大學物理學家之手的船,利用的正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3D列印技術。在幾立方微米的微觀空間內創造一件物品,科學家是如何實現的?從正式誕生到走進微觀世界,3D列印技術突飛猛進的背後是怎樣的技術變革?

3D列印的精度已縮小到納米級

傳統的減材製造工藝是指利用已有的幾何模型工件,用工具將材料逐步切削、打磨、雕刻,最終成為所需的零件。而3D列印,又稱增材製造,是藉助於3D列印設備,對數字三維模型進行分層處理,將金屬粉末、熱塑性材料、樹脂等特殊材料一層一層地不斷堆積黏結,最終疊加形成一個三維整體。

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如今3D列印零件的精度越來越高。「像小船這類微觀事物的列印,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列印精度的問題。」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劉婷婷介紹,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通過改變能量源,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將3D列印的製造精度逐漸由微米級別提高到納米級別。

「目前,3D列印技術已經成功在航空航天、醫療器械、汽車工業、珠寶行業以及建築行業實現應用。」劉婷婷表示,與傳統製造方法相比,3D列印具有零件設計複雜度高、柔性製造水平高、產生設計-製造周期短等優勢,日漸受到青睞,應用前景廣泛。「微觀事物列印的成功,意味著3D列印技術將會對治療診斷以及藥物定向輸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3D列印的精度的顯著提高,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給了人們更多新的靈感。如生物3D列印技術,特別是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等活體的列印在醫學、生物與工程各界引起廣泛關注。

生物3D列印也是基於「增材製造」的原理,以特製生物「印表機」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細胞、生長因子、生物材料等為主要內容,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為目標的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它代表了目前3D列印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

在生物3D列印技術中,研究人員經常使用的是噴墨列印技術,能夠快速地把細小的墨滴精確地列印到相應的位置。此外,噴墨印表機還可以打出不同的細胞。例如列印一個類似血管的結構,可以把內皮細胞列印到管壁內層,平滑肌細胞列印到管壁外層,這樣逐層列印,就能得到一個和正常結構類似的產品。

各有千秋,3D列印技術種類繁多

事實上,世界上第一臺3D印表機早在1983年就誕生了。這項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

「傳統的3D列印技術包括熔融堆積技術(FDM)、光固化技術(SLA),雷射熔化沉積(LMD)以及雷射粉末床熔融技術(LPBF)等。」劉婷婷介紹。而這些傳統的3D列印技術也各有千秋。

熔融堆積技術(FDM)和光固化技術(SLA),是目前最常見、最成熟的兩種3D列印技術。熔融堆積3D列印又叫熔絲沉積3D列印,在3D列印技術中,熔融堆積技術的機械結構最簡單,設計也最容易,製造成本、維護成本和材料成本也最低,因此也是在家用的桌面級3D印表機中使用得最多的技術。它是將絲狀的熱熔性材料加熱融化,同時三維噴頭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根據截面輪廓信息,將材料選擇性地塗敷在工作檯上,快速冷卻後形成一層截面。一層成型完成後,機器工作檯下降一個高度(即分層厚度)再成型下一層,直至形成整個實體造型。

而光固化3D列印技術是將液態光敏高分子材料累加為固態成形件,成形精度較高,是可以滿足商業化需求的共性技術。該項技術通過數控裝置控制的掃描器,將雷射光束按設計的掃描路徑照射到液態光敏樹脂表面,使表面特定區域內的一層樹脂固化, 當一層加工完畢後,就生成了零件的一個截面;然後升降臺下降一定距離,固化層上覆蓋另一層液態樹脂,再進行第二層掃描,第二固化層牢固地黏結在前一固化層上,這樣一層層疊加便形成了三維工件原型。

熔融堆積3D列印可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能夠根據不同需求改變列印設置和硬體附件,更有利於定製化生產,能夠適應更多特殊化場景的使用需求。而光固化3D列印可以實現0.1毫米的解析度,並且可以實現平滑、細緻的表面處理,這是熔融堆積3D列印無法比擬的。

提升精度和速率,新技術給予人們更多靈感

劉婷婷介紹,近幾年,具有更高精度以及更高效率的雙光子3D列印技術(TPP)、飛秒投影雙光子光刻3D列印(FP-TPL)技術以及聚焦電子束誘導沉積技術(FEBID)相繼出現。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列印的精度以及列印的速率不斷提升。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陳世祈及其團隊研發了『飛秒投影雙光子光刻3D列印』(FP-TPL)技術,將原有列印速度提升了數千至一萬倍。」據了解,這種技術可以在與雷射束垂直的平面上形成可編程的飛秒光片,用於平行寫入。這相當於同時投射數百萬個雷射焦點,以取代傳統的聚焦方法。換句話說,飛秒投影雙光子光刻3D列印技術可以在雙光子3D列印技術製造一個點的時間內製造出整個平面,將製造時間由幾天縮短到幾分鐘。

「此外,3D列印技術精度的不斷提升,將為納米製造引入新的可能性。」劉婷婷表示。

在材料兼容性和形狀靈活性等方面,納米3D列印技術表現出色,這使其可以在各種醫療和微流體應用中使用。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開始評估通過外部刺激修改3D列印結構的可能性,開始採用一種新的納米加工方法。

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了一種具有可變形磁場的3D列印微觀結構的新方法。這項新技術涉及將磁性微珠添加到標準的雙光子聚合(2PP)3D列印對象中。通過精確地調整這些微型材料的特性以及微珠的方向,科學家們能夠製造出僅需外部磁場即可操作的複雜納米鑷子。

利用他們的新工藝,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也有可能開發出增強的微致動器,甚至是用於藥物輸送應用的磁極水凝膠。

交匯點記者 王甜

相關焦點

  • 長30微米,厚度僅為髮絲的三分之一,這種技術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船
    ◎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李寶樂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3D列印,近年來發展迅猛,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本月初,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船長只有30微米,僅比細菌細胞大6倍。研究人員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這艘船,展示其有一個開放的船艙、一個煙囪,甚至還有小舷窗。
  • 荷蘭萊頓大學3D列印世界上最小的船 闊度僅人類頭髮3分之1
    荷蘭萊頓大學3D列印世界上最小的船 闊度僅人類頭髮3分之1(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荷蘭有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利用高解像3D印表機,製造出一艘只有30微米長﹑約是人類頭髮闊度3分之1的小船。這艘相信是世界上最細小的船,有望用於醫療,在人體血管內輸送藥物。萊頓大學物理學家克拉夫特(Daniela Kraft)和團隊,為測試他們開發的新款超高速微型納米3D印表機的技術和運作,以及探索細菌等微觀生物的遊泳動作,利用電子顯微鏡和3D印表機製造出該艘名為「Benchy」的超微型小船。電子顯微鏡拍攝下,可見Benchy有開放式船艙、煙囪,甚至是小舷窗。
  • 怎樣的技術才能造出世界最小的船
    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3D列印,近年來發展迅猛,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本月初,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船長只有30微米,僅比細菌細胞大6倍。研究人員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這艘船,展示其有一個開放的船艙、一個煙囪,甚至還有小舷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個模型的厚度只有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
  •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近日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這個微小的模型只有30微米長,是作為一個項目的一部分進行3D列印的,該項目是研究如何製造形狀複雜的合成 「微型遊動物體」。
  • 比頭髮絲厚度少三分之一,3D列印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船隻
    據外媒報導,日前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隻。據了解,該微型船隻長30微米,比一根頭髮絲的厚度還要少三分之一,比細菌細胞大六倍。儘管船隻本身小巧,但是經過顯微鏡放大後卻被發現設計是出人意料地精緻,其船身四周遍布著不同的幾何形紋路。
  • 號稱世界上最小的船,到底有多小?
    近日,荷蘭的物理學家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用3D列印了一個30微米的微型容器,大約是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據悉,這是專門為測試3D印表機的準確性和功能而設計的3D計算機模型,創造了建造世界上最小船隻的新記錄。
  • 挑戰極限,3D 列印 「無畏級星艦」:只有 15 微米,還能自由移動
    我們印象中的 3D 列印似乎都是作用在一些宏觀物體上,那 3D 列印能否走進微觀世界呢?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們就在嘗試用 3D 技術列印微觀物體,據悉,他們已經列印出了一個微型的《星際迷航》飛船 「無畏級星艦(USS Voyager)」,這個迷你飛船只有約 15 微米。
  • 世界上最小的船 厚度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
    近日,荷蘭一群物理學家創造了地球上最小的船。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Rachel Doherty、Daniela Kraft和同事們用3D列印了一個30微米的微型容器,大約是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 據悉,這是專門為測試3D印表機的準確性和功能而設計的3D計算機模型,創造了建造地球上最小船隻的新記錄。
  • 3D微列印:30微米的拖船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微遊器,大多是棒狀和球狀的。幸好我們的微列印技術日新月異,現在達到了新的高度——拖船Benchy號。為何是拖船?這個公開的3D模型是一個常用的基準,旨在測試和校準3D印表機,用各種形狀和角度將其推向極限。
  • 比頭髮絲還小!這艘3D列印出來的「船」
    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成功打造了10微米的小船Benchy,而這種船可以在身體的血管內帶著藥物航行。以前的3D列印技術無法做到這一切,第一個原因就是成品的非常小!最大也只有10微米。這是什麼概念呢?人類的頭髮的直徑為0.05—0.08毫米,而10微米也僅僅只有0.01毫米的寬度。如果把這艘船比喻成汽車的話,那麼人的頭髮就相當於一條4—8條車道的主幹道。
  • 用三個直徑0.9微米的矽土球,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微小的納米雕塑
    (詳情閱讀原文)新年之初,一張3微米高的微笑雪人照片席捲網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藉助電子束微影系統,用三個直徑只有0.9微米的矽土球堆成了它。憨態可掬的表情讓人們過了一把圍觀微觀雕塑的癮。但現在,人們無需手動,用3D列印就能製作出這樣可愛的微觀雕塑。
  • 為什麼3D列印技術越來越受船廠青睞?
    上圖是電影《阿凡達》的製作方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一張電影場景的照片,其中包括使用3D列印技術開發的遊艇模型。造船廠越來越多地採用3D列印技術,你知道為什麼嗎?去年秋天,當緬因州大學宣布他們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3D列印船時,人們的想像力開始瘋狂起來。
  • 新知 | 一起來看冰淇淋裡的微觀世界
    據說大約在十六世紀末,一位義大利美食家將牛奶果汁加上水和糖,放入蜜餞和檸檬,然後放入冰冷的雪鹽中冷凍,這樣製作出歐洲「第一代冰淇淋」。但是這樣製作出來的冰淇淋口感仍然很粗糙,因為冰塊和牛奶中的脂肪顆粒都太大了。讓大塊的冰和牛奶顆粒變小,一直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圖2.
  • 世界上最小的船,竟然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網友:高科技
    荷蘭,一群物理學家創造了地球上最小的船。驚呆了眾人。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Rachel Doherty、Daniela Kraft和同事們用3D列印了一個30微米的微型容器,大約是頭髮厚度的三分之一。其中一種宇宙飛船式的被稱為3D班奇,是一個專門為測試3D印表機的準確性和功能而設計的3D計算機模型,創造了建造地球上最小船隻的新記錄
  • 3D列印椒鹽卷餅!咦?怎麼是玻璃做的?
    圖片來源:123RF其實,這是用來展示新技術的。這個「玻璃卷餅」是用一種新型的3D列印技術做的哦!研究者們剛剛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這種新的3D列印技術。3D列印已經發展了好久了,想自己整個3D列印玩玩也不是難事。但是,列印玻璃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之前雖然也有過一些玻璃3D列印的設備,但精度什麼的卻不盡如人意。現在,這種新的技術能夠做出更精準、更透明的3D列印玻璃器件了。為了炫耀這一點(誤),研究者們列印了玻璃椒鹽卷餅,給大家展示。還有玻璃的小城堡模型:
  • 奧地利開發出高端雙光子聚合3D列印系統:可實現納米級微觀列印
    使用更大的雷射功率和超精密聚合物部件,這種3D列印系統可以生產體積從100到1012立方微米的部件,列印速度提高了12個數量級。最近,該公司通過列印4個艾菲爾鐵塔模型展示了這一非凡的能力。這些模型的尺寸從200微米到4釐米不等,列印系統在30到540分鐘內完美地列印出了所有微小的結構。UpNano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和聯合創始人彼得·格魯伯說:&34;如此強大的雷射為高速列印提供了足夠的能量,尤其是在自適應解析度模式下。事實上,與其他使用較弱雷射器的系統相比,這是一個顯著的優勢。
  • 惠普重新定義「圓形」,微觀世界裡的藝術家
    過去30年,惠普一直是印表機的代名詞,並在雷射印表機領域持續的領先,這都得益于于惠普對微觀科技,尤其是碳粉技術的精益求精,做到了讓每個碳粉均勻光滑的如一顆完美的「圓形」,惠普就是微觀世界的藝術家。一堂生動的實驗課告訴我們什麼?
  • 瞄準微米級3D列印技術,讓列印物品「五臟俱全」
    可以實現微米、亞微米級精度的金屬、介質、光波導等材料的3D列印;也可完成由金屬、介質組成的任意三維結構,1小時內即可製成任意結構的印刷電路板……憑藉自主研發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不久前,西湖未來智造公司(以下簡稱西湖未來智造)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 西湖大學再有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此次瞄準微米級3D列印技術
    ,這項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發明以來已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該公司由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南嘉創立,於2020年8月開始運營,是國內電子3D列印領域首個專注於世界領先的微米級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