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太監形象十分複雜,有像梁懷吉一樣的翩翩少年、甚至與公主暗生情愫者;也有像魏忠賢一樣通身反派氣質、權傾朝野為禍朝綱者。太監,也稱宦官,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他們身份低微,經常被看不起,真實的太監生活和影視劇中是不一樣的。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他見證了封建帝制走向覆滅,體驗過低人一等,也體驗過被人同等尊重,他的一生幾乎就代表著「從舊到新」的轉變。只是有一點比較特殊,孫耀庭入宮當差時已經是1916年了,而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清朝滅亡是在1912年。
其實也不難理解,《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後末代皇帝溥儀還是在紫禁城裡過了段「皇帝」日子,封建的殘留在孫耀庭生活的年代依然沒被徹底消除,當時孫耀庭才14歲,因為家裡貧窮的緣故,父母想送兒子去宮裡謀個前程。
這樣的「前程」,在現代人看來無疑非常痛苦。那時候宮裡不顧禁令,依然廣招太監宮女伺候(清朝的宦官統統稱為太監),孫耀庭入宮是依靠了一個叫德祥、很有些地位的太監,剛進宮那段時間他連名字也無法使用,只是以徒弟身份忙進忙出,伺候對方的起居。
文人士大夫普遍有看不起太監的心理,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就將太監鄙視了一通:「......憐其無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間,不知埋下禍根深矣;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孫耀庭顯然沒有任何作惡的資本,在那個皇族地位都大不如前的年代,他這樣的小人物求的只是能吃飽飯而已。
孫耀庭命途多舛,他陸續去了端康太妃(也就是溥儀口中「皇額娘」)、末代皇后婉容身邊當值,然而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婉容也離開後,孫耀庭就無處可去,只能去北京萬壽興隆寺太監聚集點居住。
後來他曾經短暫去東北再度當差,或許不適應東北的環境,他生病了,不得不返回北京。寺廟裡有40來個和他一樣命運悲苦的太監,孫耀庭曾經以為這樣的日子便是永遠,他要撿一輩子廢品,像螻蟻一樣卑微辛苦地勉強活下去。
幸運的是,解放後孫耀庭終於得到關照,過上了平靜安穩的生活。他為此感到激動不已:「太監也有了幸福生活!」最初孫耀庭雖然沒工作,但每月依然可以領到16元生活費;他想靠勞動賺錢,便去管北京的寺廟、做出納,像普通人一樣領工資。
即使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組建新家庭,他對晚年隱居的平凡生活也感到非常滿足。去世前30年,孫耀庭終於體會到靠努力被人尊重的感覺,但他內心依然有些敏感,臨終前交代遺願希望不要為他洗澡。
1996年,孫耀庭去世,享年94歲。他去世前,以他個人經歷改編而成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電影便上映了,這部影片被評價「有批判性和人情關懷」,恰到好處地展示了孫耀庭在時代背景中身不由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