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知道什麼是過渡.2、掌握文章過渡的基本技巧。3、準確把握過渡的時機,使用過渡來組接文章結構,適當的使用過渡,避免文章散亂淺。
教學重難點:在寫作中運用過渡技巧,使文章連貫,渾然一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寫作文時,有些同學學會了分段,但段與段之間卻聯繫不上,怎麼辦呢? 這同過河一樣。當我們來到河邊,想到對岸去,就要從橋上走過去,或者坐船渡過去;寫作文時,當一層意思或一件事情講完了,需要另分一段再寫時,就要安排適當的詞句或段落,使文章很自然地由這層意思(或這件事)過渡到下一層意思(或另一件事)去。這些溝通段與段之間聯繫的詞句或段落,就起到了「橋」或「船」的作用。
二、過渡的形式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寫文章如同吃飯,句子要一段一段地寫,意思要一層一層地表達。有時候,為了使文章的段與段,層次與層次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更加連貫,在兩個段落之間,經常要使用一種特殊的「連接部分」,這種連接部分就是文章的過渡。它的作用就像人身上的關節,把文中不同的兩個部分連接起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渡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
我們通常把過渡分為三種,即「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比如:
「13歲,剛出土的嫩芽,剛展翅的雛鳥。似乎你的天空無限寬廣,你的道路無限開闊。然而,正因為你是剛出殼的新生命,誰都要來保護你指教你訓斥你——」
這裡的「然而」,引導文章的思路轉向另一個方面,它就像一個鉤子,鉤住前面的思路並轉向後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因此就稱它為「過渡詞」。像「然而」、「但是」、「因此」、「總之」、「不過」等詞,常常在文章裡起過渡作用,可以這麼認為,大多數關聯詞都能做「過渡詞」。
過渡有時需要用一句話來完成,比如:「沒過多久,我對他的看法就有了改變……」;「沒有想到的是,甜甜蜜蜜的美夢很快就被放飛後的苦惱打破……」
如果一個段落主要起過渡作用,我們就稱它為「過渡段」。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裡前面一節描寫了慘烈的松骨峰戰役,接下來,用「我們的戰士,充滿了對敵人的恨,而對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卻有無限的愛」,下面自然轉入「馬玉祥火中英勇救朝鮮兒童」的內容。過渡段主要用於比較長的文章,完成比較複雜的過渡,特別是一些理論文章,各層次之間需要嚴密地銜接,過渡段的使用自然比較多見。一般中學生寫的記敘文內容較簡單,篇幅也不長,因此,用過渡段的機會不是很多。
三、過渡的使用
什麼時候需要使用過渡呢?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1、描寫內容發生變化,通常要用過渡。
比如,「北京的迎回歸氣氛越來越濃,幾千裡之外的香港更是像過節一樣」。前文是在描述北京的歡慶場面,如果沒有經過必要的過渡就一下子轉到了香港,就好像孫悟空一個筋鬥跳到了十萬八千裡之外,肯定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認為你的文章連接得不緊密,斷成了兩節。所以在描寫內容發生變化的時候,過渡是必不可少的。
2、表達手段改換,用過渡顯得更加自然。
比如:「望著老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啊,多麼可敬的老人哪!」文章前面是描寫,後面轉向抒情,但是因為用了過渡,其間的轉折幾乎感覺不出來,這就是一個巧妙的過渡,在不知不覺中「暗渡陳倉」。
3、文章思想層次的遞進,也可以用過渡。比如:「既然弄清了失敗的原因,通往成功的路也就不遠了……」正像前面說的,不同思想層次的段落就像是不同的樓層,彼此之間一定要有樓梯,也就是用過渡來銜接,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別人也沒有辦法跟上你思維的變化。
4、根據過渡的特點和在文章中的作用,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藉助它來把文章材料寫豐富,思路寫開闊,道理寫深入,把文章寫好。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你在寫作文的時候,如果思路走進了死胡同,思維枯竭寫不下去了,也就到了應該使用,過渡的時候了。例如:
「在單位,媽媽是一位勞模,回到家裡也一刻閒不住——」
「爸爸在家裡懶得像一隻病貓,一出家門就變得生龍活虎——」
「別看平時老師跟我們嘻嘻哈哈,誰要是違反了『原則問題』,他可輕易不會放過,就說那一天——」
「白天的街道熱鬧非凡,到了晚上可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
「山下的風景平淡無奇,到了山頂,這才發現——」
「雖然他身在教室,思緒卻早就飛到了醫院——」
「從此,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他嘴上是這麼說的,然而行動上卻是另一副樣子。」
「天下的道路條條相通,人生的道路卻處處不同——」
「正當香港在熱熱鬧鬧慶回歸的時刻,幾千裡之外的北京,早就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你看,聰明的過渡幾乎可以把任何兩部分內容輕而易舉地「連接」在一起,就像萬能膠水似的。它是一扇門,隱藏在思路的死胡同的盡頭,當你找到並且打開這扇門,你會發現自己一下子豁然開朗,進入另一片廣闊的天地,頓時思如泉湧。
四 、過渡說明
這裡需要說明幾點。
首先,好的過渡不一定要有明顯的過渡形式,不一定非要出現各種關聯詞,那只是過渡的「初級階段」而已,精彩的過渡應該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輕描淡寫中達到連接文章的目的。
其次,不能為使用過渡而用過渡。我們應該是在文章需要的時候才使用過渡,它應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地出現在段落中。一篇文章不能經常過渡,如果過渡太頻繁,一些本來需要細緻刻畫的重要地方還來不及展開,就給匆匆地「過渡」走了,勢必會出現凌亂而沒有中心,效果適得其反。過渡太多而內容太少,就像現在的電視臺播放電視劇一樣,恨不得每隔三五分鐘就放一次廣告,本來好好的一部電視劇就這樣被攪和了,看得觀眾興趣全無。
所以,作文中應該著力描寫的部分還是要花力氣去寫,不能隨意就一筆帶過。同學們要注意,過渡是用來連接內容的,它本身不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實踐訓練
1、見學案
2、欣賞名家美文年感·梁衡鐘聲一響,已入不惑之年;爆竹聲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誰發明了"年"這個怪東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們的生命就這樣一寸一寸地剁去。可是人們好像還歡迎這種切剁,還張燈結彩地相慶,還美酒盈杯地相賀。我卻暗暗地詛咒:"你這個教我無可奈何的傢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樣的印記呢?
有許多地方是淺淺的一痕,甚至今天想來都憶不起是怎樣劃下來的。當小學生時,苦等著下課的鈴聲,盼著星期六的到來,盼著一個學年快快地逝去。當大學生時,正趕上"文革"年代,整個亂鬨鬨地集會,莫名其妙地激動,慷慨激昂地鬥爭,最後又都將這些一把抹去。發配邊疆,白日冷對大漠的孤煙,夜裡遙望西天的寒星。--這許多歲月就這樣在我的心裡被煩惱地推開,被急切切地趕走了。年,是年年過的,可是除卻劃了淺淺的表示時間的一痕,便再也沒有什麼。
但有的地方,卻是重重一筆,一道深深的印記。當我學會用筆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識的長河裡吸取乳汁時,也就懂得了把時間緊緊地攢在手裡。靜靜的閱覽室裡,突然下班的鈴聲響了,我無可奈何地合上書,抬頭瞪一眼管理員。本是被攔蓄了一上午的時間,就讓她這麼輕輕一點,閘門大開,時間的綠波便洞然瀉去,而我立時也成了一個被困在幹灘上的魚。當我和摯友燈下暢談時,司馬遷的文,陶淵明的詩,還有伽利略的實驗,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鐘聲攪拌成一首優美的旋律,我們陶醉,我們盼夜長,最好長得沒底。
而當我一個人伏案疾書時,我就用鋒利的筆尖,將一日、幾日撕成分秒,再將這分分秒秒點瓜種豆般地填到稿紙格裡。我拖著時間之車的輪,求它慢一點,不要這樣急。但是年,還是要過的。記得我第一本書出版時,正趕上一個年頭的歲末。我悵然對著牆上的日曆,久久地像望著山路上遠去的情人,望著她那飄逝的裙裾,但她也沒有負我,留下了手中這本還散發著墨香的厚禮。這個年就這樣難捨難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畫下了一筆。
想來孔夫子把40作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巔,登高一望,回首過去,我頓然明白,原來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個個的年來換我們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聰明的哲人,會做這個買賣,牛頓用它生命的第23個年頭換了一個"萬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頭,還掙扎著用生命的最後一年換了一個嶄新的日心說體系。時間不可留,但能換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個理,卻永再不會失去。而我過去多傻,做了多少賠錢的,不,賠了生命的交易啊。
假使把過去那亂鬨鬨的日子壓成一塊海綿,浸在知識的長河裡能飽吸多少汁液;假使把寒夜的苦寂變為積極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時間這個冰冷卻又公平的傢伙,你無情,他就無義;可你有求,他就給予。人生原來就這樣被年、月、時,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著。人生又像一枝蠟燭,每時都要做著物與光的交易。但是總有一部分蠟變成光熱,另一部分變成了淚滴。年,是年年要過的,爆竹是歲歲要響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滿的,不過,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隨人家過年,有的卻微笑著,竊喜自己用"年"換來的勝利。
這麼想來,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該詛咒那年,倒後悔自己的過去。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該煥發出怎樣的價值?
【閱讀手記】
年是喜慶的。在鞭炮齊鳴、張燈結彩之時,人們常常陶醉於人為製造的氣氛之中,但當這一切沉寂下來之時,很多人對舊年的逝去、新年的到來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感觸。《年感》就是這樣一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文章。
作家梁衡在不惑之年詛咒"'年'這個怪東西",但是當他用"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樣的印記呢"這個設問句單獨成段作為過渡時,對年的叩問亦即對生命的叩問便隨之而展開:"淺淺的一痕,甚至今天想來都憶不起是怎樣劃下來的"--蜻蜓點水,便蕩起層層漣漪。隨之作者筆鋒一轉:"但有的地方,卻是重重的一筆,一道深深的印記"自然過渡到下文,作者思緒如奪閘而出的江水,一瀉千裡,浮想聯翩。最後當作者自己清楚"真的不惑了"便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便有發人深省、令人深思的疑問:"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該煥發出怎樣的價值?"真是令人心旌搖蕩,回味無窮……
3、寫作訓練
作文題目:《年味最濃的春節》,500字左右。注意運用過渡的方法。
【思路點撥】
"年味"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年味就是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邊吃邊玩邊看"春晚",年味就是看五彩斑斕的耍龍燈、舞獅子、腰鼓隊,年味就是聽震耳欲聾瀰漫喧天的鑼鼓聲,年味就是蕩漾空中歡歌笑語的甜蜜;年味就是將書本作業束之高閣從早瘋到晚,年味就是按捺喜悅時不時偷偷地數一數口袋裡的壓歲錢……
然而隨著年齡的長大,你對年味的理解變了,對年味的要求變了,因而也就有了對年味最濃的春節的記憶。
附學案:
如何寫好作文中的「過渡」?
寫文章時,總要由這層意思向另一層意思轉換,由這個內容向另外一個內容發展,這中間往往要用一些詞、句去串聯,這就是過渡。
過渡就像一座橋,銜接層與層、段與段之間的意思。過渡得好,寫出的文章就會給人前後連貫、結構嚴謹的感覺;過渡得不好,讀者就會覺得文章生硬、彆扭。那麼,怎樣才能夠作好文章的過渡呢?
例文訓練1: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衝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
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例文訓練2:
有這麼一個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地面寸草不生,人們熱得受不了,就找一個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個,只留下一個,地面上才不那麼熱了。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裡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麼遠,箭哪能射得到呢?
有了太陽,地球上的莊稼和樹木才能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鳥獸、蟲、魚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會有植物,也不會有動物。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穿的棉、麻、絲,都和太陽有密切關係。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來好像跟太陽沒有關係,其實離開太陽也不能形成。因為煤炭是由遠古時代的植物埋在地層下變成的。
例文訓練3: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顧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裡的白塔。
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不清倒垂的楊柳。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遊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例文訓練4:
前天,氣象臺發布了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即將南下的消息;昨天,強大的冷空氣就侵入了膠東半島。
前些天還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布滿了鉛色的陰雲,中午,凜冽的寒風颳起來了,呼呼地颳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
例文訓練5:
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裡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
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溪裡漲滿了春水。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裡的影子。
樹木長得蔥蔥籠籠,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早晨,霧從山谷裡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裡。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
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柏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這時候森林向人們獻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鮮嫩的蘑菇和木耳,還有人參等名貴藥材。
。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軟,常常沒過膝蓋。西北風呼呼地刮過樹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進各自的洞裡。紫貂捕到一隻野兔當美餐,黑熊只好用舌頭舔著自己又肥又厚的腳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樹洞裡的松子過日子,有時候還到枝頭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來臨。
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例文訓練6:
更使我驚奇的是,所有的池水來自同一條溪流,溪水流到各個水池裡,顏色卻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還不止一種顏色,上層是咖啡色的,下層卻成了檸檬黃;左半邊是天藍色的,右半邊卻成了橄欖綠;可是把水舀起來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個樣,什麼顏色也沒有了。
原來池底長著許多石筍,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險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寶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筍表面凝結著一層細膩的透明的石粉。陽光透過池水射到池底,石筍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鏡把陽光折射成各種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圍的樹木花草長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麗。
例文訓練7:
《及時雨》
一會兒,粗大的雨點兒落下來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響。雨越下越大。我透過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迷濛蒙的一片。雨落在對面屋頂的瓦片上,濺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層薄煙籠罩在屋頂上。雨水順著房簷流下來,開始像斷了線的珠子,漸漸地連成了一條線。地上的水越來越多,匯合成一條條小溪。
大田裡的玉米苗一定會咕咚咕咚喝個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進地裡,流進果園裡,流進人們的心窩裡。
知識小結:
寫文章時,總要由這層意思向另一層意思轉換,由這個內容向另外一個內容發展,這中間往往要用一些詞、句去串聯,這就是過渡。
過渡就像一座橋,銜接層與層、段與段之間的意思。過渡得好,寫出的文章就會給人前後連貫、結構嚴謹的感覺;過渡得不好,讀者就會覺得文章生硬、彆扭。那麼,怎樣才能夠作好文章的過渡呢?
一、承上啟下過渡
在文章段落的開頭或者結尾,用一句或幾句話既對上文作歸納,又對下文作啟引。
如《趙州橋》一課,在第三自然段的開頭寫道:「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的前半句承接了上文,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後半句則是下面要講的內容了。
二、轉折式過渡
這是在議論或記敘某一內容之後,突然將筆鋒一轉,轉到另一個話題,引起下文。如《太陽》一課,課文首先介紹了有關太陽的知識,到了第四自然段,用「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一句話作了轉折,接下來當然是寫太陽和我們的關係密切了。
三、地點變化過渡
有的文章按地點變換順序寫,由一個地點轉到另一個地點時,需要過渡。就用有一句話來表明觀察角度的移動。例如《頤和園》一文,按遊覽順序寫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個景點。
《頤和園》一文,按遊覽順序寫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個景點。作者寫了過渡句:「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這樣不僅使文章的層次清楚,而且使各段的聯繫更加自然、緊密。
又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當作者參觀完了中央大廳、大禮堂之後,用「從大禮堂出來,我們又上樓去參觀北面的宴會廳」一句話,自然地把讀者從一個場景帶到另一個場景。
四、時間變化過渡
在敘述一件或幾件事時,常常按時間順序敘述,這時常用一些表示時間的詞進行過渡。
《第一場雪》,作者用一整串表示時間的詞語:「前些天——昨天清早——中午——黃昏時分」,就是起過渡作用的。
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第三自然段開頭一句是:「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這句話不但交待了時間的過渡,也加強了內容的緊迫感,讓人讀了覺得文理清楚。再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作者在描寫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時,用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順序來作自然過渡,使文章顯得層次清楚,有條理。
五、用詞語過渡
如《海上日出》第二自然段寫日出前「我知道太陽要從那天際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裡」(末句),第三自然段寫日出時「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裡就出現了太陽的半邊臉」(首句)。這裡用「果然」一詞銜接過渡,不僅用詞準確,而且構段巧妙,給人以簡練、利索之感。此外,常見的過渡詞還有「這時」「於是」「接著」「終於」「忽然」「是的」「然而」「因此」「從此」等。
六、用句子過渡
用句子過渡最為普遍,形式也多種多樣。
例1,用設問句過渡。
《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寫了五彩池斑斕的顏色,第四自然段寫了五彩池的成因,兩者是如何銜接的呢?作者用設問句「明明是清水,為什麼在水池裡會顯出不同的顏色呢」來過渡,布設懸疑,誘發思索。
例2,用感嘆句過渡
《及時雨》第一自然段寫的是下雨時的情景,第二自然段寫的是雨后庄稼得到滋潤及人們高興的心情,其間作者用「真是一場及時雨啊」這個感嘆句銜接過渡,情真意濃,富有感染力。
例3,用俗語警句過渡。
如《第一場雪》在描寫完雪景之後要轉換到聯想小麥豐收的敘述上,作者用「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這個俗語來過渡,行文銜接自然、貼切,俗語的運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4,用複句過渡。
這種情況運用非常廣泛,可以根據前後層次或段落之間所構成的不同關係採用不同的過渡方式,一般可分為並列式過渡、順承式過渡、遞進式過渡、因果式過渡、轉折式過渡等,通常用關聯詞加以連接。如《太陽》一文中在介紹完太陽遠、大、熱的有關知識後要轉換到對太陽與地球密切關係的說明上,作者用了一種轉折句式「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它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來過渡,承上啟下,層次分明,維繫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