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朝聖者(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古道西豐)

一、民間信仰

中國人填寫履歷等各種表格時,對「宗教」一欄,多半會填「佛教」二字;換句話說,多數的中國人,自認是佛教徒,除了曾經受過洗,或已參加過入教儀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蘭等各大小新舊教派的信徒,確知他們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餘多多少少,不論由於自己或親屬等的關係,都和佛教的信仰有點淵源。

這即是說,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對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國民間而言,佛教徒的涵養很廣,因為中國人對於信仰宗教,一向是開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對水、火、風、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對儒家所謂慎終追遠式的祖神崇拜;對歷史偉人、名將、烈士、貞女的崇拜;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的靈物崇拜;對歷史演義及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對各種神秘現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民間大眾對於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則由來已久。這既為民間所需,縱然受到唯物論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對,還是普遍地流行,但這些並不是正統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秦漢時代,當時,已經有著民間信仰的事實存在,《楚辭》〈九歌〉之中即有河伯、山鬼等自然神的名稱。因此,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雖然由於佛經的翻譯、流通,日積月累形成了漢文的三藏教典,闡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流類,但那也只是屬於研讀佛經,乃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士,才會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觸佛教的諸佛菩薩,也和接觸中國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態度和觀念相同。所以,在民間的小說、故事等的傳說之中,神與佛並沒有差別。例如:一般民間所知的如來佛、觀世音,都是從通俗小說如《封神榜》、《西遊記》,及民間故事如《觀音得道》等書之中得知,不是直接從佛經的研讀而了解的。

三、靈媒與乩童

佛教的《華嚴經》、《地藏經》等,雖也載有各種天神地只之名,而中國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卻不是出於佛經的傳播,乃是來自所謂仙佛借竅等靈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靈異的感應,最普遍的是出於鸞壇,用扶鸞的方式,由乩童或筆生的口宣及鸞書等所示的諸神。最初多半是流傳於民間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及神話故事中的諸種神明;但佛教在中國普及之後,也有假託諸佛、菩薩、羅漢、祖師等的名字,出現於靈媒之口及鸞書之筆的。因為儒、釋、道三教的神、仙、聖、賢、佛祖、菩薩,也都可能輪番出現於任何一個靈媒之口及鸞壇的紀錄,此即把佛教也視為民間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間信仰之中,已摻雜有佛祖及菩薩的崇拜了。

民間信仰對諸佛菩薩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願、祈福、消災、免難、延壽、除病,乃至求財、求子、求婚姻的美滿等,這是宗教信仰的基礎動機。將佛菩薩當作諸神崇拜,也會達成所求的目的,因為一切善神都會護持三寶,並保佑信仰三寶之人;向佛菩薩求願,即會受到諸天善神的感應,並受到諸佛菩薩的垂憫。由於佛教界普遍信仰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使得中國的民間大眾,對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最感親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既然大眾以佛菩薩作為求願的物件,當然不能說他們不信佛教。

四、佛法僧三寶

其實,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歸信或歸敬的物件,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歸。所謂三歸,便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具體稱為歸依三寶。

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比丘僧。唯有三歸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間的神鬼信仰類似;如果僅僅探究法義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當於一般的學者,看書做學問,與自己的信仰無關;如果僅歸依僧,即與民間流行的認義父義母、拜龍頭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寶具足,才能學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為他們修學佛法,所以是具體地象徵著佛法。在釋迦佛住世時代,僧已代佛弘法;當佛涅槃之後,更需要僧來傳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組成的團體,又叫做僧團,每一個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稱為僧人;在教化的場合,僧人即代表僧團,分頭教化有緣的大眾。因此,佛是佛法的源頭,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為全體的佛教。

五、宗教的層次

佛有現在、過去、未來,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稱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法的基本點包含著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以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疑等「十善」,這些便是人倫道德的人天善法。更進一步,則為解脫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脫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薩善法。

其中第一階層的人天善法,通用於世間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層次;至於第二階層的出世善法,是超越於人天,並且超越了欲、色、無色之三界的生死輪迴,進入了解脫境界,那就是小乘的聖人稱為阿羅漢的層次;第三階層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縛,又能不必離開生死的範圍,能夠自由自主地來往出入於生死之間,從事廣度眾生的工作,而又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一切佛寶,開示一切法寶;一切僧寶,修學並且弘揚一切法寶。僧寶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聖者羅漢、大乘的一切菩薩。倘若能歸依三寶,即能受到一切諸佛、一切聖者、一切菩薩、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導、提攜、保護、庇佑,不論是誰,不論什麼程度,都能由於各人的發心程度,和他們的善根深淺,而從三寶獲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與享福

由此可見,如果是善良的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論信的是多神或一神,只要不違背人間的倫理,併合乎生天的條件,便可歸屬於佛法的第一個層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應有人的品格,當盡人的職責,並修天福,憑藉所修人天的眾善福德,死後即能還生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總比由於專門作惡而招地獄、餓鬼、畜牲的三類惡報要好得多。

不過,人間壽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仍難免報盡而死。以佛教所見,天分三類:最上無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禪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係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個層次,一天比一天更長。最低的四天王天壽命,即以人間五十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五百歲。向上依次遞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書夜,壽長一萬六千歲。不過當他們天福享盡,即從天上壽終,還回人間,乃至下墮惡道。

享受人天福報,猶如仰天射箭,當其勢盡力竭,即下墮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輪迴。羅漢則已出三界生死;菩薩雖出世間,而還入世間,廣度眾生。唯菩薩入三界,不同於凡夫的輪迴生死,正像犯人入監獄是為服刑,司法人員及教化師雖然也進監獄,他們卻是自由之身。

羅漢永遠脫離生死;菩薩雖處於生死及煩惱的眾生群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及煩惱的煎熬;而佛是菩薩所成,羅漢也有轉為菩薩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薩為榜樣,那就是見賢思齊,發心修學菩薩的法門,即成為菩薩道的實踐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為菩薩與佛。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化區,信仰佛教稱為學佛、修法、敬僧的「三寶弟子」,「佛」是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者;菩薩行是「佛法」化世的軌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為,確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價值;唯其既無教義的依準,也無教團的約束,更無教師的誘導,僅靠靈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則可以配合善良風俗,否則也能破壞善良風俗,腐蝕人心。佛教則不然,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層次分明的教義和教儀;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團及教師。釋迦牟尼世尊,是歷史明載的佛寶;佛教教義和教儀是法寶;佛教的教團和教師是僧寶。唯有信仰三寶及歸依三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開示——您是佛教徒嗎?
    ,確知他們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餘多多少少,不論由於自己或親屬等的關係,都和佛教的信仰有點淵源。這即是說,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對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國民間而言,佛教徒的涵義很廣,這就說明中國人的信仰宗教,一向是開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對水、火、風、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對儒家所謂慎終追遠式的祖神崇拜,對歷史偉人、名將、烈士、貞女的崇拜,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的靈物崇拜,對歷史演義及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對各種神秘現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
  • 破除幻覺,選擇紅色藥丸的西方佛教徒
    我要冒著過於戲劇化人類境況的風險,問一個問題:「你看過電影《黑客帝國》嗎?」電影主人公叫尼奧,他發現自己住在一個夢境裡。他的生活其實是精心打造的幻境。他深陷幻境,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軀體被裝在一個黏糊糊的棺材大小的吊艙裡——很多吊艙中的一個,一排又一排的吊艙,每個艙內都是一個沉入夢境的人。這些人被機器大帝放入吊艙,在夢境中沉睡。
  • 印度:全民信教 佛教徒約佔總人口的0.8%
    創始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
  • 靈芝師姐: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吃素有什麼功德?
    但他卻是佛教中提出吃素的第一人,提婆達多派是從佛教分裂出去的一個沙門教派,特徵是崇尚苦行,嚴格素食主義。其實真正的學佛跟吃素毫無關聯,佛陀時代從未要求弟子吃素,南傳佛教迄今持午而未素食。但偽善的大乘佛教硬要把學佛和吃素扯上關係,吃素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 本如法師:戒律是佛教徒行為準則 是佛教構建基礎
    而它亦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標準。如,不受三皈五戒,即使學佛行善,仍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那麼,如何理解「以戒為師」,以及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 本如法師:戒律在佛教教義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所謂「眾山須彌最,眾流海為最,眾經億百千,戒為第一最。」佛陀臨終前告誡弟子「以戒為師」。《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
  • 佛珠計數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如果大家不是佛教徒,也可以了解一下
    念誦一遍佛經,撥動一顆佛珠,可不是一個字一撥動,那個都是瞎弄,念完一整圈108遍之後,才可以把百位計數器上的一個小珠子挪到最上面,然後繼續念誦。百位計數器撥滿之後,咱們再撥動一顆千位的,百位的歸零繼續念誦,什麼時候千位的也滿了,就要把卡子從最頂頭往下挪一顆珠子的位置,以此類推。
  • 泰國佛教徒慶祝紋身節 蛇毒當墨水竹籤刺肉身(組圖)
    每年3月份的第一個周六,泰國各地的佛教徒慶祝Sak Yant節。
  • 釋永信:佛教相信有外星人 佛教徒歸宿可以是其他星球
    「現在是一個太空時代,那麼多人報名要去火星,僧人能到太空修行麼?」有記者問。 在全球擁有千萬計弟子的釋永信輕鬆一笑,絲毫沒有意外。在他看來,佛教講究大千世界,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很多個世界。「佛教是相信有外星人的,不但有,還是很多。」 他說,出家人相信因果,我們通過平時的修行積功德,由業力決定未來的去處。
  • 聊城這家企業古法釀醋傳承非遺 還做火...
    11月14日,在位於聊城開發區的山東正信味業食品有限公司,閃電新聞記者就親眼見到了這樣的醋中珍品。「這是7年陳釀的香脂醋,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可以兌水飲用,能起到軟化血管、降血壓、降血脂作用。」正信味業工作人員李婷介紹。正信味業是2013年投產的本土企業,醬油、食醋、面醬、手工老陳醋等是主打產品。「正信榮記」、「綠業春」的商標品牌在聊城頗具名氣,它也是「聊·勝一籌!」
  • 看到最後一個答案,我笑了
    那麼你知道佛教在世界上的分布是怎樣的嗎?全世界哪裡是佛教徒中心所在?事實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此三種宗教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 和北非的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在世界三大宗教的信眾中,以基督教的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排在第三。
  • 尊師守戒,敬奉三寶,聞思性空義理,是佛弟子的正信正行
    這些人雖是惡人,但佛對眾生的慈悲是沒有分別的,他們之所以口出誹謗之語,其實是因為對佛法缺少正信和無知。古時的大德,也常常遇到對佛法無知之人的蠻橫誹謗,但大德不會與之強辯,而是會讓誹謗之人安心坐下來聽聞佛法。相續日久,當初誹謗佛法之人,已經學會了以平靜理智的態度重新認識佛法,最後放棄以往的錯誤知見,虔心懺悔,皈依三寶。佛陀對嫉妒誹謗之人,是以大悲心度之。
  • 正信的命運觀-命運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正信的命運觀是這兩種觀點的融合(注意不是中庸或者說平均或者圓滑,隨後大家就會清楚的知道了)。扼要的概括一下,命運是定數和變數的結合,當我們一生下來,有很多東西就已經註定了,我們無法選擇,也無力改變,然而我們出生之後,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也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去改變命運。下面讓我詳細說明。
  • 引力波預言者:我願意成為一名佛教徒
    愛因斯坦(圖片來源:資料圖)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 佛教徒一定要吃素 不能吃蛋和五辛?
    文/星雲大師 問: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 答: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譬如西藏、日本、泰國等佛教國家,囿於當地的風俗習慣及地理環境,有很多人並非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