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科普|蓋層紀:蓋層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
蓋層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蓋層紀屬於元古宙的中元古代;蓋層紀的上一紀為固結紀,下一紀為延展紀。在淡水和海水中,潮溼和乾旱的土壤或巖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巖石縫中都可以發現藍菌;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巖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
地球科普|狹帶紀:從12億年前開始,到10億年前結束
因許多在此期間形成的變質巖帶而得名。它從12億年前開始,到10億年前結束。羅迪尼亞超大陸在此期間成型。狹帶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狹帶紀屬於前寒武紀元古宙中元古代;狹帶紀的上一紀為延展紀,下一紀為拉伸紀。中元古代的一部分。中元古代從距今16億年到10億年。這期間形成了羅迪尼亞超大陸,並且出現了大型藻類和有性繁殖行為。
-
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元古宙|中元古代元古宙:25億~5.4億年前中元古代:16億~10億年前蓋層紀:16億~14億年前延展紀:14億~12億年前狹帶紀:12億~10億年前哥倫比亞超大陸在這段時間開始破碎,大型宏觀藻類開始出現,代表性生物為藍藻、褐藻。到了延展紀時,有性生殖的生物誕生了,並且海岸邊潮溼的泥土中出現藍菌,這是第一種向陸地進發的生物。造山運動促使羅迪尼亞超大陸在狹帶紀逐漸形成。
-
地球科普|固結紀:地質年代紀,始於同位素1800±0百萬年
固結紀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紀 固結紀期間藍藻固結紀屬於前寒武紀元古宙古元古代;固結紀的上一紀為造山紀,下一紀為蓋層紀。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
-
冥古宙後地球經歷了怎樣的時代?
在冥古宙期間大氣層裡只有含量少許的氧氣( 因此只有非常少或者甚至沒有臭氧層( ozone layer )的保護),所以紫外線輻射密集的擊中地球表面。層侵紀期間藍藻、細菌繁盛。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萬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在造山紀的下半頁,大陸上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在造山紀期間發生了地球歷史上已知的兩次最大規模的小行星碰撞。
-
地球科普|古元古代:地質時代的一個代,始於年齡2500百萬年
從距今約25億年到距今16億年期間就是元古宙的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分成了成鐵紀在古元古代期間,藻類、菌類經過了幾億年的發展、進化、積累,終於為中元古代大型宏觀藻類的出現做好了準備。成鐵紀,距今25億年前到距今23億年前,期間藍藻、細菌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育。層侵紀,距今23億年前到距今20.5億年前,藻類、菌類數量較多,大氣及水體氧含量大幅增加。
-
藍藻:生命最初的先行者,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早期地球概念圖在之後的萬億年間,生命還都只是最基礎的形態,在這個沒有氧氣的星球漂泊,直到藍藻的出現,藍藻大約出現於距今天上那個刺眼的圓盤,長期炙烤著新生星球的恆星,而今成為了生命誕生的催化劑,在藍藻的光合作用之下,地球大氣逐漸從無氧環境變成了有氧環境,為高等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地球簡史3:人類出現可以再早15億年?
本文內容包含年代介紹:元古宙:25億~5.4億年前古元古代:25億~16億年前成鐵紀:25億~23億年前層侵紀:23億~20.5億年前造山紀:20.5億~18億年前固結紀:18億~16億年前元古宙|古元古代:承接上文,時間來到
-
科普—認識藍藻及藍藻水常見處理方案
認識藍藻藍藻又名藍綠藻(blue—green algae),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例如黃河水體嚴重富營養化,但水體是流動的,黃河裡幾乎沒有藍藻出現,當然在其它流動的河道裡,幾乎看不到藍藻,即使有也不會形成優勢種。相對靜止的水體,如太湖經常有報導藍藻爆發的新聞。
-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大於等於500萬個/升即可啟動黃色預警 資訊標籤: 合肥網第e時間
-
藻類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水生生物,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藻類沒有根、莖、葉,這點與苔蘚植物類似,藻類植物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知有3萬種左右,以前植物學家多將藻類和菌類納入一個門,即藻菌植物門,隨著人們對藻類植物認識的不斷深入
-
藻類:它的一個器官竟然是人類文明的開端
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藻類可由一個或少數細胞組成,亦有許多細胞聚合成組織樣的架構。絲狀體可分支,可不分支,有些藻類是單細胞的鞭毛藻,而另一些藻類則聚合成群體。
-
【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根據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化石,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34.9億年前。之後不久,不產氧光合作用出現,而產氧光合作用直到大約24億年前才出現。主流觀點認為,在24億年前,藍藻開始進行產氧光合作用,它們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製造食物,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的副產品——氧氣。
-
什麼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藍藻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現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85%)淡水產,少數海產。
-
藍藻並不可怕:抑滅藍藻及其實用對策
滅藻機制及功能 藍藻是一種原始、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了33億-35億年,目前已知的藍藻就有1500多種。除少數藍藻能夠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外,大部分藍藻生存的溫度在30℃-40℃之間,不過僅溫度適宜並不會造成藍藻暴發,水體中存在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且水體流動慢,再加上適宜有溫度,是造成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
-
地球進入「人類紀」?
今天的地球因為人類文明的影響,已經不再是自然的了,而這個改變過程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因為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地球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日益增加,而這都是為了驅動日益發展的工業技術。 當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巨大,克魯芩希望通過「人類紀」一詞提醒人們關注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活動正成為影響和改變地球的主導力量。
-
藍藻基本介紹
藍藻是一類藻類的統稱,其標誌便是單細胞、無細胞核。常見的藍藻有藍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顫藻、髮菜等。藍藻都為單細胞生物,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衣藻屬於綠藻,真核生物,不同於藍藻。考試時考得比較多的是髮菜和衣藻。一般考試時所說的藻類除了上述幾種藍藻大多是綠藻。注意藍藻和綠藻的區別非常重要。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關於藻類你不知道的20件事
1.如果你認為藻類只是生活在水裡的植物,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為水生,能進行光合作用。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2.藻類的範圍從100英尺長的巨型海藻到一些被稱為藍藻(或稱藍綠藻)的微生物不等。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葉綠素a是反映湖泊藻類生物量的重要指標。國際上普遍認為葉綠素a濃度20 μg/L是藍藻水華的閾值,高於該值,藍藻水華發生概率明顯增加。因此在現有的營養水平和藻類生物量背景下,藍藻水華將長期存在。為什麼要打撈藍藻?在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的大背景下,中國湖泊面臨較為嚴重的富營養化,藍藻水華必然會大規模出現和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