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普|蓋層紀:蓋層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

2020-10-04 天下達觀

資料來源於:網絡






蓋層紀(Calymmian,符號MP1)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1600±0百萬年(Ma),結束於1400±0Ma。

蓋層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

蓋層紀屬於元古宙的中元古代;蓋層紀的上一紀為固結紀,下一紀為延展紀。




褐藻(Phaeophyta)是一群較高等的藻類,有1,500種左右,主要分布於大陸附近的水域,則淡水種罕見。

褐藻門外表從暗褐色的橄欖綠都有,其取決於褐藻素與葉綠素的比例。

至於它們的大小各異,從只有數釐米的水雲屬到1∼100米的巨藻屬。

褐藻門則同時可以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繁殖。



藍菌在地球上已存在約30億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已知藍菌約2000種。在淡水和海水中,潮溼和乾旱的土壤或巖石上、樹幹和樹葉上,溫泉中、冰雪上,甚至在鹽滷池、巖石縫中都可以發現藍菌;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巖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前寒武紀也稱「前古生代」,古生代第一個紀-寒武紀(距今約六億年)之前的地質時代。

寒武紀的開始,標誌著地球進入了生物大繁榮的新階段。


而在寒武紀之前,地球早已經形成了,只是在幾十億年的漫長過程中一片死寂,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門類眾多的生物。

這樣,科學家們便把寒武紀之前這一段漫長而缺少生命的時間稱作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約佔全部地史時間的六分之五,由於沒有足夠的生物依據,我們對地球的這段歷史知之甚少。




前寒武紀中包含有成鐵紀、層侵紀、造山紀、固結紀、蓋層紀、延展紀、狹帶紀、拉伸紀、成冰紀與埃迪卡拉紀。之後的下一個時期寒武紀,則是顯生宙裡的第一代(era)第一紀(period)。

相關焦點

  • 地球科普|延展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
    延展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延展紀屬於前寒武紀元古宙中元古代;延展紀的上一紀為蓋層紀,下一紀為狹帶紀。因為大陸架蓋層的延展而得名,地臺蓋層繼續擴張,除了地質活動外,這期間還出現了最早的複雜多細胞機體。至今被發現的最早的多細胞生物是12億年前中元古代延展紀時期的一種紅藻(Bangiomorpha pubescens)的化石。多細胞生物必須解決從一個生殖細胞來產生整個生物的問題,來完成繁殖的任務。
  • 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元古宙|中元古代元古宙:25億~5.4億年前中元古代:16億~10億年前蓋層紀:16億~14億年前延展紀:14億~12億年前狹帶紀:12億~10億年前承接上文,時間來到元古宙中元古代蓋層紀。哥倫比亞超大陸在這段時間開始破碎,大型宏觀藻類開始出現,代表性生物為藍藻、褐藻。到了延展紀時,有性生殖的生物誕生了,並且海岸邊潮溼的泥土中出現藍菌,這是第一種向陸地進發的生物。造山運動促使羅迪尼亞超大陸在狹帶紀逐漸形成。
  • 地球科普|狹帶紀:從12億年前開始,到10億年前結束
    因許多在此期間形成的變質巖帶而得名。它從12億年前開始,到10億年前結束。羅迪尼亞超大陸在此期間成型。狹帶紀期間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狹帶紀屬於前寒武紀元古宙中元古代;狹帶紀的上一紀為延展紀,下一紀為拉伸紀。中元古代的一部分。中元古代從距今16億年到10億年。這期間形成了羅迪尼亞超大陸,並且出現了大型藻類和有性繁殖行為。
  • 地球科普|固結紀:地質年代紀,始於同位素1800±0百萬年
    固結紀期間藍藻固結紀屬於前寒武紀元古宙古元古代;固結紀的上一紀為造山紀,下一紀為蓋層紀。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
  • 冥古宙後地球經歷了怎樣的時代?
    在冥古宙期間大氣層裡只有含量少許的氧氣( 因此只有非常少或者甚至沒有臭氧層( ozone layer )的保護),所以紫外線輻射密集的擊中地球表面。層侵紀期間藍藻、細菌繁盛。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萬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在造山紀的下半頁,大陸上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在造山紀期間發生了地球歷史上已知的兩次最大規模的小行星碰撞。
  • 藍藻:生命最初的先行者,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早期地球概念圖在之後的萬億年間,生命還都只是最基礎的形態,在這個沒有氧氣的星球漂泊,直到藍藻的出現,藍藻大約出現於距今天上那個刺眼的圓盤,長期炙烤著新生星球的恆星,而今成為了生命誕生的催化劑,在藍藻的光合作用之下,地球大氣逐漸從無氧環境變成了有氧環境,為高等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地球科普|古元古代:地質時代的一個代,始於年齡2500百萬年
    從距今約25億年到距今16億年期間就是元古宙的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分成了成鐵紀在古元古代期間,藻類、菌類經過了幾億年的發展、進化、積累,終於為中元古代大型宏觀藻類的出現做好了準備。成鐵紀,距今25億年前到距今23億年前,期間藍藻、細菌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育。層侵紀,距今23億年前到距今20.5億年前,藻類、菌類數量較多,大氣及水體氧含量大幅增加。
  • 科普|馬桶衝水時切記蓋上馬桶蓋!
    有的人說:不蓋馬桶蓋,衝水的時候會把細菌給衝上來。那麼衛生間的空氣就會有細菌,刷牙、洗臉時都可能會被「二次汙染」。
  • 科普—認識藍藻及藍藻水常見處理方案
    認識藍藻藍藻又名藍綠藻(blue—green algae),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例如黃河水體嚴重富營養化,但水體是流動的,黃河裡幾乎沒有藍藻出現,當然在其它流動的河道裡,幾乎看不到藍藻,即使有也不會形成優勢種。相對靜止的水體,如太湖經常有報導藍藻爆發的新聞。
  • 酷蓋什麼意思? 是時候科普一波飯圈文化了
    酷蓋什麼意思? 是時候科普一波飯圈文化了時間:2019-07-24 10:48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酷蓋什麼意思? 是時候科普一波飯圈文化了 酷蓋什麼意思 酷蓋是飯圈常用的詞,簡單來說,就是指看起來很酷的人。酷guy,英文coolguy。
  • 疫情期間,衝廁所究竟要不要蓋上馬桶蓋?這項新研究給出了答案……
    疫情期間,衝廁所究竟要不要蓋上馬桶蓋?而最近美國物理研究所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疫情期間,上完廁所衝水最好蓋上馬桶蓋,因為這樣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研究顯示,衝廁會產生一團高達一米的雲霧,如果使用者是新冠感染者,那麼帶有病毒顆粒的液滴會漂浮在空氣中或者落在馬桶附近的物體表面,其他與該患者共用同一馬桶的人士可能會有感染風險。
  •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
    合肥網第e時間:合肥啟動防控藍藻監測和預警,東半湖藻類密度平均值大於等於500萬個/升即可啟動黃色預警 資訊標籤: 合肥網第e時間
  • 衝廁所,要不要蓋上馬桶蓋?
    雖然從人類創造第一個抽水馬桶到現在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但是關於衝廁所時,究竟要不要蓋上馬桶蓋,很多朋友並不了解。接下來讓我們共同探討蓋與不蓋的秘密。不蓋馬桶蓋,衝廁所時會發生什麼?實際上,當蓋上馬桶蓋再衝水,馬桶裡的細菌依然會在氣旋帶動下彌散在馬桶的內部,並且粘附在馬桶圈和馬桶蓋的邊緣。而馬桶圈上附著的細菌數是馬桶內部的數倍。
  • 藻類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水生生物,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藻類沒有根、莖、葉,這點與苔蘚植物類似,藻類植物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知有3萬種左右,以前植物學家多將藻類和菌類納入一個門,即藻菌植物門,隨著人們對藻類植物認識的不斷深入
  • 【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根據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化石,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34.9億年前。之後不久,不產氧光合作用出現,而產氧光合作用直到大約24億年前才出現。主流觀點認為,在24億年前,藍藻開始進行產氧光合作用,它們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陽光製造食物,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的副產品——氧氣。
  • 什麼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藍藻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現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85%)淡水產,少數海產。
  • 藍藻並不可怕:抑滅藍藻及其實用對策
    滅藻機制及功能  藍藻是一種原始、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了33億-35億年,目前已知的藍藻就有1500多種。除少數藍藻能夠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外,大部分藍藻生存的溫度在30℃-40℃之間,不過僅溫度適宜並不會造成藍藻暴發,水體中存在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且水體流動慢,再加上適宜有溫度,是造成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
  • 藍藻基本介紹
    藍藻是一類藻類的統稱,其標誌便是單細胞、無細胞核。常見的藍藻有藍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顫藻、髮菜等。藍藻都為單細胞生物,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衣藻屬於綠藻,真核生物,不同於藍藻。考試時考得比較多的是髮菜和衣藻。一般考試時所說的藻類除了上述幾種藍藻大多是綠藻。注意藍藻和綠藻的區別非常重要。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日前,有媒體在網上報導,隨著夏季高溫來臨,無錫太湖出現大量淡黃色藍藻泛濫現象,遍布湖面十幾公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工作人員在打撈藍藻 受訪者供圖淡黃色藍藻是怎麼形成的?除了與高溫有關,與水中環境汙染有關係嗎?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
  • 水產養殖水體中各種藻類的危害
    當水溫上升到28℃時,由於其它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又大量被魚類吞食(溫度高魚類攝食代謝增強),藍藻很容易形成優勢種群而大量爆發。①PH值:藻類喜歡偏鹼性的水體,高PH(PH8.0—PH9.5)會促進藍藻的發生,故應避免單一使用潑灑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質。②氮磷比:藍藻既可利用水體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較高富營養化的水體都可能導致藍藻的大量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