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也叫做鬼節,關於這個節日在傳說中非常神秘而且又有些恐怖,民間流傳到了這一天地府的鬼門關會大開。
農曆的七月十五是鬼節,這天百鬼放假,可以上陽間放鬆放鬆。十四的半夜鬼門開,一直到十五的半夜關,所有的鬼必須在鬼門關閉之前回陰間,否則就滯留陽間稱為孤魂野鬼!
同時整個陰曆七月也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月份遊魂增多,夜間不能啼哭,不能吹哨,否則易引來百鬼!所以從農曆七月十四日半夜到農曆七月十五半夜都是鬼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 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
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
鬼節的起源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