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理科-姚星丞:一個人要有使命感 想為中國拿個諾貝爾獎

2020-11-24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編者按:2018年高考註定是特別的,第一批「00後」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成年禮」!荔枝新聞與江蘇13市的「優等生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交流」。在新的人生階段,他們是如何完成蛻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們又有哪些新的選擇?跟著小編走進「優等生們」的內心世界!



  第一眼看見這個大男孩,記者感嘆很成熟,姚星丞媽媽一旁笑笑說,看著不像18歲吧。近兩個小時的採訪結束後,我們不禁給這個外表成熟的小鮮肉,貼上內心也成熟的標籤,他那份堅定的使命感,讓這場採訪意猶未盡。

  做個有使命感的科技工作者 想為中國拿個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

  高考理科422分,清華領軍計劃30分加分,優異的成績讓姚星丞毫不意外地考上清華,他也順理成章地選擇了自己最愛的計算機專業。

  談話的開始,我們預熱性地問了假期經歷,姚星丞提到自己參加的一個社會實踐,是關於探訪老黨員的活動:活動中認識一位從事水利工程的老黨員,通科學的水利控制系統,在98年抗洪期間,為揚中規避了不少災害損失。這個看起來普通、平常的社會實踐,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科技影響生活方方面面,姚星丞微笑著點頭說道。

  我們生活方方面面都涉及計算,若沒有邏輯、不經過計算地活著,生命會很模糊、沒有方向,有了計算,效率會提高,我們也會更有力量。對於選擇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姚星丞十分堅定。

  我奮鬥看看,為中國拿個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姚星丞15歲時,在讀完一本《上帝擲骰子嗎》後,備受啟發,曾這樣口出豪言,誓言要為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突破。

  這之後,他把一次次的計算機競賽當作學習之外的消遣,沉浸於算法的魅力,當然收穫也頗豐: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省級賽區)一等獎、江蘇CCF NOIP信息學競賽一等獎......

  我覺得一個人要有使命感,要朝一個比較大的方向去努力,不能為了一些多為了一己私利而做一些小家子氣的事情。

  對面的這個18歲男孩,和我們從水利工程聊到AI科技,再到社會生產力,總是繞不過科學計算,呼應了他那句科技影響生活方方面面,而他帶著些許的小自信說道我想從事計算機方向,通計算,來優化社會資源分配,以自己的能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

  邏輯總結套路:寫作就像寫代碼

  138分,是姚星丞的高考語文成績,平時語文較為薄弱的他對這個成績很滿意。到底是什麼樣的秘訣,讓語文成績逆襲呢?姚星丞是這樣操作——邏輯總結套路

  關於語文作文,姚星丞認為自己的高分秘訣離不開那些老生常談的方法:積累+總結。除了日常積累名人名言等素材,也要常琢磨優秀文章,了解它的語言使用、結構分布,然後總結出自己寫作模板。在習慣邏輯思考的姚星丞看來,寫作與算法也有共通之處,就像寫代碼,框架、結構明確了,再進行枝幹豐盈,這樣寫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而讓很多人頭疼的現代文閱讀,姚星丞用他那套萬能的邏輯做起來駕輕就熟:習題多讀多做;閱讀課外書時,了解主流思想、主流價值觀,探究作者寫作意圖;學習做題的固定表達,找到規律,點越多,得分可能性越大。

  現在的語文考試,能反映一個人的文學修養,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文學修養。一個人素養的高低,還是要看他的各方面行為、舉止。

  對於高考改革,姚星丞傾向保守派,認為現階段的高考是相對公平,也不用再優化,越優化可能問題越大。高考這麼大規模的考試,持續時間長、決定性大,最終都會趨向功利性,還不如以最簡單的方式,一個固定的分數來決定接受哪種教育資源。」  

  理工男也有文藝範兒

  姚星丞喜歡讀書,偏愛小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在他看來與大多數不同,不亂,且有種現代感。王小波的小說、雜文他也讚不絕口,一方面很強的語言邏輯性,另一方面有種奇妙的荒誕自律是王小波作品給他帶來最大的感觸,不杞人憂天,活在當下。

  父親是藝術從業者,姚星丞喜歡跟著父親一起看電影,分析影片也成了他學習之外的最大樂趣。他看電影不分國家、不分類型、不分年代,豆瓣電影標記超過800部,對不同類型的電影總結歸納信手拈來。

  美國的電影工業比較完整,電影劇情比較套路;歐洲電影較與美國電影,在情節上、畫面上進行了突破;韓國電影集中在社會問題的反映;日本電影則專注家庭倫理、情感、人性的思考和發掘;而中國電影,在現實主義上缺少一些思考、工業不是特別成熟,還需要學習。

  姚星丞的一口氣概括,讓人很難想像他是剛我們聊完AI智能、大數據應用的理科生!

  理科生專業主要在理論、科技方面,但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可以更好的服務人類。

  說了一番,最終還是被他繞到了科技原點。

  電影這樣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行業,姚星丞看來,也有計算可言。他習慣將事物進行量化分析,電影存在評分、票房、排名等數據,當然也是難以倖免被他算計一番。

  他認為,電影從拍攝到上映,過程充滿了計算,例如市場分析,每個笑點包袱的出現、受眾的消費水平等等,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更科學地拍電影,也更容易獲得好的票房。就像《鐵達尼號》這個模型建立起來,運轉起來,自然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我們習慣性地聽著男孩總結著他的邏輯規律,很是信服。

  計算機、文學、電影都可以歸為傷眼的愛好,但與很多視力不佳的優等生不一樣,姚星丞基本不戴眼鏡,也沒有進行刻意的視力保護,電子產品似乎沒有對他產生太大影響,這與父母視力不錯也有一定關係吧。不過,還是要防患於未然,這次採訪荔枝新聞聯合明月鏡片及潘通(PANTONE),將承包他四年內的眼部檢查,及一年4副的配鏡服務,助力他的好視力更持久!

  只做階段性計劃  計劃過細怕打臉

  網上流傳著一些學神的學習計劃表,時間段甚至精細到分鐘,姚星丞說自己不會這麼做,我以前嘗試過,然後發現只會打自己臉。他認為生活中存在很多未知變量,會影響計劃走向,自己做計劃更傾向階段性劃分,將計劃放到一個較大的時間限度內,挑選有利的時間完成計劃,這樣完成率也會更高。

  大一大二專注專業學習,大三爭取拿到交流生機會,大四希望拿到一個好的畢業結果。

  姚星丞用他的階段性計劃法,已規劃好大學四年,我們也期待他早日在熱愛的科學領域一展身手!

  看更多00後優等生大話高考,請戳》》

  在此次「看00後優等生大話高考」專題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近視」在高中生群體中已非常普遍。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7成。相較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僅在10%左右。作為中國鏡片領軍品牌之一,明月鏡片想通過此次活動呼籲廣大學子,在學習的同時,積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近視防控意識。明月鏡片也為00後優等生們在未來大學四年中,安排了每年一次專業的視覺健康檢查、用眼諮詢及配鏡支持。

  (記者/李瑤 攝影/馮金同)

相關焦點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全球12位最傑出的諾貝爾獎華人得主,有4個現在是中國國籍
    2、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4、錢永健: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8、李遠哲: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衝擊諾貝爾獎!中國天才曹原多次登上《自然》,堅決不改國籍!
    諾貝爾獎內行人都懂,作為世界上最高級別的獎,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譽,特別是物理、化學、生理學等三個理科獎,更是視為科學上的明珠。即使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理科獎,但和歐美等科技強國比較,獲獎人數也是天壤之別的,中國要想在科技上證明自己的實力,必須要有更多的人能夠獲得理科獎。然後近幾年,中國誕生了一個天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數次登上《自然》雜誌,獲得的成果另世界震驚,不僅有望衝擊諾貝爾獎,更是可以衝擊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
  •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
    為什麼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拿不到諾貝爾獎?如果在20年前讓一個人說幾個國內科學家的名字,很多人會想到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在當時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教科書中經常會出現他們的名字。
  • 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賽跑拿諾貝爾獎,誰能最先拿到?
    對撞機,他和楊振寧就中國要不要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爭論由學術討論延伸為社會話題。因為標準模型中中微子的靜止質量為零,中微子的振蕩表明中微子有靜止質量。發現前兩種振蕩的加拿大科學家麥克唐納及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已經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王貽芳完全可以憑此拿下諾貝爾物理獎。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王貽芳、薛其坤、盧煜明賽跑拿諾貝爾獎,誰能最快拿到?
    王貽芳近幾年來被人所知主要是因為他力挺中國建造超大型對撞機,他和楊振寧就中國要不要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爭論由學術討論延伸為社會話題。能夠和楊振寧針鋒相對力求建造超大型對撞機,可以看得出王貽芳是有些實力的。他的主要學術功績是2012年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這是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重大發現。因為標準模型中中微子的靜止質量為零,中微子的振蕩表明中微子有靜止質量。
  • 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前十的國家有哪些?中國排名要努力
    想必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授予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貢獻的人,得到這個獎項的人都是在他統領域裡面最優秀的人才。當然,這個獎項也不是那麼好拿的,所以得到這個獎項的人並不多,但每一個都是非常傑出的人才。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美國諾貝爾獎女作家,曾預言百年後的中國無人信,如今已全部成真
    1895年化學家諾貝爾已經身患重病,為了能夠繼續為世界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他在自己遺產中拿出了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了基金會,設立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最初是物理、化學、文學等五個獎項,後面又追加了經濟學獎。
  • 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它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 諾貝爾為什麼要成立基金會?看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一部中國題材小說
    諾貝爾為什麼要捐出遺產成立基金會呢?這還得從他的發明說起,作為一個擁有350項專利的發明家來說,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發明了安全炸藥。這一項發明使他成為了當時擁有百萬身家的軍火商,獲得了炸彈大王的稱號。諾貝爾希望他的這發明都能為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但在現實中炸藥卻在戰爭中廣泛使用,這也使他成為了販賣死亡的商人。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
    講道理,下個月就要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了,小編最近也是一直在緊盯手機(後半夜),生怕錯過了什麼重要的消息;也幻想過像歷史書中的科學家一樣,出去度了一個假(十一假期),整出來一個什麼薛丁格方程之類的;也想做著美夢
  • 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早在1938年就誕生,獲獎者竟然是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大獎似乎總是與中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幾乎每年我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然而,實際上早在1938年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就誕生了,獲獎者的名字就叫賽珍珠!而且獲獎者竟然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且容細細道來。賽珍珠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維吉尼亞州西部,4個月後,隨傳教士父母賽兆祥和卡洛琳來到中國。
  • 山東高考狀元放棄金融學物理:我有一種使命感(圖)
    劉新春/攝原標題:山東狀元選擇粒子物理是誰的勝利山東省高考理科狀元孫昊剛收到了他心儀已久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的錄取通知書。718分的高考成績,讓他成了多所頂尖大學共同爭奪的對象,其中有兩所頂尖大學同時邀請他報考金融與管理專業,以便今後跨入收入豐厚的行業,但孫昊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