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世界傑出的瑞典籍化學家、物理學家諾貝爾在1895年立下的遺書被公布。諾貝爾在遺書中說:將遺產中的32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5種獎金: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金,用以獎勵促進人類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科學家和學者。
諾貝爾為什麼要捐出遺產成立基金會呢?這還得從他的發明說起,作為一個擁有350項專利的發明家來說,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發明了安全炸藥。這一項發明使他成為了當時擁有百萬身家的軍火商,獲得了炸彈大王的稱號。諾貝爾希望他的這發明都能為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但在現實中炸藥卻在戰爭中廣泛使用,這也使他成為了販賣死亡的商人。在他失望和痛苦之餘,他留下了上述遺書。
為此,瑞典於1900年6月29日專門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並由其董事會管理和發放獎金。因此,在1900年6月29日,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設立諾貝爾基金會。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其中物理、化學和經濟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加羅林醫學外科學研究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所選出的五人委員會評定。我們一起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奇特之事。
1938年,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一部講述中國農村題材的《大地三部曲》。當時頒獎委員會的評語是「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豐富與真實的史詩般描述」。這部作品的作者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她在出生剛兩個月就到了中國鎮江。在鎮江,她像中國孩子一樣直接學習漢語和中華傳統經典。
1932年,賽珍珠繼續創作了《兒子們》、《分家》,這兩部作品與《大地》合稱為「大地三部曲」。賽珍珠通過「大地三部曲」向西方人傳輸了中國農民的新形象,改變了部分西方人認為中國極度落後、自私的看法。站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臺上,她深情地說,她的獲獎,也讓無數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在領獎臺上,她動情地說道:中國人的生活,也是我一直的生活。
1934年,賽珍珠結束了42的中國生活,返回美國,並於1973年去世。2002年,中國國家郵政局在賽珍珠的中國故鄉鎮江市郵政局舉行了中英文對照的《賽珍珠》郵資明信片首發儀式,以此紀念這位中美共同培養並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女作家。
如果不論作者國籍,單說獲獎作品的中國題材,賽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比2012年莫言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足足早了74年,所以說,賽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國題材獲獎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