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
傳染病病人因意外或非傳染病死亡時,死亡日期如何填報?
專業解答
填報因患該種傳染病死亡的時間,因意外或非傳染病死亡時,不需填報。愛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死亡,不論是否因愛滋病死亡,均須及時進行死亡報告。
提問者
是否所有乙類和丙類傳染病都是24小時內報告?
專業解答
部分非甲類傳染病需2小時內報告,包括乙類傳染病中按照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均應於2小時內完成報告。《規範》中乙類傳染病中按甲類管理的病種包括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伊波拉出血熱、人感染禽流感(新亞型禽流感病例)、寨卡病毒病、黃熱病、拉沙熱、裂谷熱、西尼羅病毒等。2020年1月20日新增乙類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亦按甲類進行管理。而人感染H5N1禽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按照一般的乙類傳染病管理,24個時內報告即可。
提問者
當發現傳染病報告卡報告錯誤或報告病例轉歸(死亡)或診斷情況發生變化時,是否可以在原紙質報告卡片上進行訂正?
專業解答
不可以。發現報告錯誤或報告病例轉歸(死亡)或診斷情況發生變化時,報告單位應及時對「傳染病報告卡」和/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等進行訂正。訂正報告時,需要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或抽取電子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選擇訂正項,註明原報告疾病名稱,並按報告時限要求在網絡直報系統中完成訂正。
提問者
愛滋病、B肝、C肝、肺結核、梅毒、血吸蟲病等慢性傳染病就診時,如曾經作出診斷並報告過,是否還需要進行報告?
專業解答
診斷結果與首次報告診斷一致的不需要報告。醫療衛生機構在做出愛滋病、B肝、C肝、肺結核、梅毒、血吸蟲病等慢性傳染病診斷時,如已知該患者本次病程曾經作出診斷並被報告過,則可不再進行報告;如對該患者的報告情況不清楚,僅對首次就診進行一次性報告,再次就診時診斷結果未發生變更則不再進行報告,跨年度的既往病例,如診斷變更或因該病死亡應再次報告。
提問者
《規範》要求做好個人防護和感染控制,嚴防疫情傳播,其中個人防護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專業解答
個人防護的方式包括標準預防,接觸傳播的防護、空氣傳播的防護、飛沫傳播的防護和蟲媒傳播的防護等,其中,標準預防是指認為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汙染,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採取預防措施,是針對醫療機構人員採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手衛生,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防護服(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所在環境中汙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提問者
《規範》中要求開展應急接種和預防性服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否可以做出此類處置決定?
專業解答
不可以。應急接種、預防性服藥為一些疾病應急時所採取的藥物性預防措施。醫療衛生機構是在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指導下就相關工作提供協助,而如何開展應急接種和預防性服藥都應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提出並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後實施。
提問者
基層醫療機構協助開展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和處置,工作職責如何具體界定?
專業解答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本項服務中,必須做好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現、報告和管理,協助開展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和處置
提問者
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要配備專(兼)職人員,是否配備了人員就可以了?
專業解答
配備人員必須符合以下要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必須配備2名或以上專(兼)職人員,二級以下醫療機構至少配備 1名專(兼)職人員。
提問者
很多地方試點了電子版傳染病病報告卡,是否和紙質版的傳染病報告卡一樣具備法律效力?
專業解答
《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指南(2016版)》明確規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已實現傳染病報告卡電子化的,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籤名法》,具備電子籤名和時間戳視為與紙質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須做好備份工作,備份保存時間至少與紙質傳染病報告卡保持一致。暫不符合條件的須列印成標準紙質卡片由首診醫生籤名後保存備案。實現直接數據交換的醫療機構。電子交換文檔(轉換的XML文件)應當做好備份。保存時間至少與紙質傳染病報告卡保持一致。首診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發現傳染病病人及疑似人後可通過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自動抽取符合交換文檔標準的電子傳染病報告卡。
【友情提醒】:公眾號改版了,不加星標不容易找到這裡,請大家按照下面圖示進行四步操作,設置星標,以防今後咱們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