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江日報評論:讓文化景區與市民更親近
原標題:讓文化景區與市民更親近
9月12日,黃鶴樓公園首次對外開放拍攝婚紗照。一對結婚多年的老人成為了首批在黃鶴樓拍攝婚紗照的體驗者,他倆在上世紀80年代經人介紹剛認識時,就是在黃鶴樓約會,老人一直夢想能夠在約會地點黃鶴樓拍攝一張婚紗照,如今終於圓夢。
拍攝婚紗照,是一次重要而美好的人生紀念。而黃鶴樓作為武漢最具有標誌性的城市文化地標,見證著武漢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也是一代武漢人心中最深沉的惦記。將見證愛情的儀式與城市的地標風景結合,是市民生活與文化場所的美好邂逅。這個不少市民藏在心底的願望,如今終於有了實現的契機。
武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黃鶴樓等風景區不僅是展示城市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的窗口,也是屬於全體市民的歷史文化瑰寶。讓市民了解和親近這些景區,讓它們與普通市民生活產生關聯與契合,對提升並張揚武漢都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聞中拍攝婚紗的兩位老人初次約會選在黃鶴樓,而當代的年輕人去黃鶴樓約會的可能很少。出於門票和更多商業選擇的考慮,許多武漢市民除了陪外地來的朋友旅遊觀光,自己很少會去黃鶴樓,這值得反思。作為重要的文化場所,黃鶴樓不僅要成為一個能吸引外地遊客的成功景點,更要能讓「千古名樓」的歷史沉澱,更多地融入到武漢居民的文化基因。
必須承認,一些公園和景區禁止或限制拍攝婚紗照等市民活動,有歷史建築保護、自然環境保護、保證遊覽秩序等多方面的合理考慮。但反過來想,保護歷史文化建築,正是為了讓大眾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美好和厚重,以保護為由禁止市民的親近和留念,有本末倒置之嫌。
從源頭上說,文化景區是屬於城市居民共同所有的開放空間,在不影響其他市民使用的前提下,市民應享受處置與使用它的權利。事實上,如今開放了拍攝,黃鶴樓景區的運轉也沒有受到影響,可見許多問題,不必一刀切地去管理。
我們還不知道黃鶴樓開放拍攝婚紗照是一次暫時的活動還是一項長久政策,但無論如何,它已然走出重構文化景區「公共性」的重要一步。一個國際化城市的文化景區,不應僅限於接待遊客的功能,其作為公共社會資源,應實現公平配置,其作為公共活動場所,應體現開放包容,其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一部分,更應進行充分的公眾參與。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