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5期
文/通訊員 艾月
「90後」航天人孫書劍身上有很多標籤:2020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2018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浙江大學學生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參與9型18顆衛星的研製工作,參與提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載荷方案,發表SCI論文,授權3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
作為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孫書劍從事微小衛星領域科研工作。今年6月,他已留校做博士後研究,在新一代航天事業的路上繼續精進。
孫書劍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擔任皮星二號發射調度
晚一秒鐘都不行
1990年冬的一天,孫書劍出生在哈爾濱。父親是松花江上的一名船長,母親是會計,他們對孫書劍期待頗高。後來,孫書劍進入航天領域,成為科研人員,要從他剛上初中說起。那時,恰逢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上升期,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此後幾年間,神舟六號、神舟七號陸續發射成功。那時,電視、報紙上隨處可見航天員楊利偉、翟志剛、 景海鵬的身影,孫書劍也跟著感到振奮。
2009年,孫書劍考上哈爾濱工程大學,就讀於水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習之餘,他跨學科加入學校的航模隊,自主鑽研並參與設計各種飛行器、航天模型,在國內外多項賽事上獲得過獎項。到了大三保研階段,他決心轉型航天領域繼續深造。
2013年,孫書劍加入了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團隊,師從金仲和教授,開始鑽研航天知識。憑著對航空航天的興趣,孫書劍泡進實驗室,上手很快。2017年碩轉博,孫書劍深度參與了9型18顆衛星的研製工作。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的「皮星二號」,一個完全由團隊自主研製的整星項目,也是他人生中參與的第一顆全周期衛星項目。
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團隊合影
按照要求,「皮星二號」的研製周期只有11個月。而此前,一個同樣效果的地面設備,僅設計就要耗費13年。時間緊,壓力大,團隊每個人都非常緊張。作為主要人員,孫書劍那年春節熬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待到初七又早早返回,一年過得相當緊湊。
最後,「皮星二號」按期研製成功,團隊派了30多人兵分三路出徵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按照規劃,衛星計劃於2014年9月20日7時零1分發射,孫書劍作為發射主調度,提前21天抵達測發大廳。他記得過去在電視上見過的場景:測發大廳裡,幾百人緊盯著發射。直到親身經歷,他才知道為了一次發射,基地官兵、衛星試驗隊、載荷方等各個系統要同時工作,至少有幾千人同時準備著。
負11小時測發期,所有人精神高度集中,每小時進行一次通播。總指揮傳達出「各號注意,8小時準備」的信息,每個分系統指揮必須迅速響應,一秒鐘的拖延都會影響整個發射工作。孫書劍作為分系統主調度,需要在不同時段極其精準地播報「皮星二號」的狀態。
這次發射,浙大團隊要搭載2顆新一代皮納衛星,其中一顆裝在火箭背面。為了跟蹤這顆衛星,他們在山坡建了天線。發射負30分鐘時,山坡上的所有人員必須緊急撤離到坡下的地下空間。「中間風險非常大,不能有任何電磁波幹擾,因為場子燃料濃度非常高,一觸即發。」
參與過正式發射,孫書劍才明白,之前看到的裝配手冊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每一條限制都是曾經犯過的錯誤,「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低軌衛星一秒鐘就要跑7公裡,晚一秒,入軌點就錯了。我們付出過巨大慘痛的代價,所以每一秒都不能錯過。」
「十秒倒數,點火啟動!」零號調度發出口令,「火箭跟蹤正常」「遙測正常」……「皮星二號」準時發射成功。任務圓滿完成後,孫書劍被授予「『皮星二號』重要貢獻獎」。
孫書劍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授予浙大最高榮譽——竺可楨獎學金
「人人齊心,更順暢」
現在,孫書劍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實驗室。從事航天科研的經歷,帶給他的不只是前沿的航天知識,還有邏輯思維的改變。簡而言之,他開始更科學地看待一個問題。
「比如今年這次疫情中,我們是否有必要戴口罩這個問題,存在許多爭論。」既然有爭論,就從源頭開始查,比較各種口罩的工藝和防護原理,「要看充分的文獻,有知識背景的調研,分析別人的觀點和成熟的判斷,以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在孫書劍看來,分析問題不能憑空想像,在航天科研圈裡,懷疑精神與批判思維,是研究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
孫書劍的日常研究中,不同論點的碰撞非常普遍,「大家研究一個問題,時常激烈地爭論,甚至吵著吵著就拍起了桌子。」這種「衝突」在他看來很正常,優秀的工程師是解決問題、不留尾巴、把最終目標達成的人,而創新,正是在碰撞中誕生的。
孫書劍所在實驗室最大的科研間中,掛著一個超大橫幅,上書非常通俗的兩句誡言:「一時疏忽,百人忙。人人齊心,更順暢。」孫書劍說,這兩句話道出了航天工作的精髓,也是他對自我的基本要求。
科研之餘,孫書劍受公益組織邀請,為一些偏遠地區的孩子上航天直播課,介紹了許多航天知識,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日常,很多孩子對航空航天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也從中發現了問題:「孩子們不缺求知慾,但他們了解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也通過傳播接觸了許多錯誤信息。比如有人在網上說我們是航天強國,其實專家說的是航天大國,因為我們的航天技術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還不是鬆懈的時候。所以,面向公眾做科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如果公眾對航天知識根本不了解,那我們的航天事業真正發展起來,也要走很多彎路。」
好科學家一定是好管理者
孫書劍在本科期間,曾擔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會主席,到了浙江大學,他又擔任了浙江大學啟新團主席。既是航天科研人員,又常年在學生組織中擔任管理職務,親身體會下來,孫書劍發現一件事:科研與管理並不矛盾,本質上是同一套做事邏輯。
在學生會工作,孫書劍視之為統籌全局、解決問題,平衡各方面的關係、需求與利益;而做航天工作的思維,與其有相通之處。「好的科學家一定是好的管理者。眾人皆醉我獨醒,只覺得自己厲害,根本行不通。任何科研工作,不可能只靠一個人完成,必須是一個團隊,有團隊,就需要合作、共贏。」
浙江省高校國獎獎學金獲得者巡迴報告會作專題報告
「真誠」「注重別人的感受」,是孫書劍總結的兩條處事之道,也是他與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有效方法。
2018年,「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院士來到浙大微小衛星中心做交流。當晚,中心公號發送了一篇推文,其中提到「『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蒞臨中心指導工作」,不久後,孫家棟的秘書聯繫學院,表示「中國衛星之父」的稱呼似有不妥。「其實我們這麼稱呼他絕不為過,但是孫院士說,中國衛星的成績不是他一個人做的,自己只是普通的航天科研人員,不是偶像或標杆。」孫書劍的處世之道,也深受航天前輩的影響。
作為航天科研人,孫書劍也遭遇過外界困擾。曾有人調侃他:「你居然也會用表情包?」孫書劍對此哭笑不得,似乎航天人給人的印象就是保守的、無趣的、毫無幽默感、與社會脫節了。「就像20年前,所有人都認為航天很苦,隨時要去戈壁灘,現在,我們國家各方麵條件都在改善,一切都不一樣了。我們也和普通年輕人一樣,會上網,會用表情包,跟得上時代。」
今天,全國各地開設航天院系的高校越來越多,航天人才梯隊日趨年輕。作為新一代航天人,孫書劍已至而立之年,他並沒有感到任何焦慮或危機。科研生活一如既往,為航天事業奮鬥的路還很長,在他看來,30歲,一切才剛剛開始。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