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過去了。和2010年代以來的每一年一樣,它很熱鬧。年年熱鬧年年鬧,失望之後繼續望。中國經濟的有趣之處,莫過於此。
既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財經界當然會熱鬧。數數2015年的熱門詞彙,還真不少——改革牛市、股災、網際網路金融、P2P跑路、SDR、人民幣貶值、國企改革、全民創新、萬眾創業、供給側改革,等等。人們的茶餘飯後,是不缺談資的。其中無疑充滿了噪音,噪音也無疑是生活的常態。而濾除噪音的一個方法,是問這樣一個問題:
若干年後,哪一個詞彙依然留下實質性影響?
看來,答案不在國企改革,因為2015年進展並不大;也不是網際網路金融,因為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泡沫,而且體量很小,無關大雅;至於供給側改革,這個概念不屬於特定的哪一年,而且2015年也沒有看到供給側的任何實質性措施;不會是全民創新、萬眾創業,因為對於傷心事,人們總要選擇遺忘;不會是SDR,因為它本來就是小事一樁,實質性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不會是人民幣貶值,因為人民幣目前只是波動,貶值幅度5%,談不上大幅貶值,而且中期看難說有貶值壓力。
若干年後,人們可能還會記得的,是——槓桿。
槓桿本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利用力臂的原理,放大力的作用。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句話固然有誇大的成份,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但是槓桿的放大原理,卻是說清楚了。
把槓桿一詞借用到財經討論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資本金,借用別人的錢,放大收益或者損失。借錢的過程,就是加槓桿,還錢的過程,就是去槓桿。
槓桿的作用,不可小瞧。2015年股市的「瘋牛」和「股災」,背後的推動力,都是「槓桿」。從2015年初到6月中,上證綜指從3235上漲到5178點,半年間上漲60%。你若買了和上證綜指高度相關的ETF,就賺了60%。倘若你加了5倍槓桿,就可以賺300%,投入100萬,拿回來400萬。這是上證綜指,因為大盤股、銀行股的「拖累」而上漲偏少。中小板指從5400多點上漲到12000多點,漲幅超過1倍。創業板指從1470點,上漲到超過4000點,上漲幾乎2倍。
虧本的買賣沒人幹,砍頭的生意有人做。面對這樣的利潤,又恰逢融資融券開放,場外配資如火如荼,很多人當然躍躍欲試。借錢炒股,似乎成為致富的捷徑。當借錢的額度達到四五萬億,撬動十幾萬億的流通股、小盤股、創業股,瘋牛行情就毫不奇怪了。加上眼紅跟風的散戶自有資金,瘋牛當然更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6月中旬的查配資,實質就是降槓桿。既然瘋牛是槓桿撬動的,抽掉槓桿之後瘋牛自然倒戈,瞬間就變成了「瘋熊」。從6月中到8月底,上證綜指從5178點的高位一直跌到2850點的低位,全年漲幅全部回吐不算,還反跌了400多點,跌幅高達15%。槓桿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損失。中國的股民,學到了切膚的一課。
2015年夏天A股的一個奇觀,是好幾次的「千股跌停」。背後的力量,無非是人們急於賣出股票籌集資金降槓桿,卻缺乏交易對手方,因而導致流動性枯竭。遇到「救市」的「利好」消息,又直接買到漲停,形成「千股漲停」。而「千股停牌」,作為上市公司在風暴中的自保策略,則是加劇了流動性枯竭,因為沒有停牌的股票遭遇更加慘烈的拋售。
A股這次精彩的劇情,註定要記入中國股市的裡程碑。劇情跌宕、劇烈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大規模的使用槓桿首次在背後推波助瀾。槓桿不僅股市有,實體經濟更有。企業借貸,就是加槓桿。以前融資不發達,企業家只能用自有資金,積累和發展很慢,很多機會都錯過了。另一個極端,是融資變得很容易以後,是企業大量借貸,甚至空手套白狼。倘若項目不好,產生的現金流少,甚至不夠付利息,槓桿就成了沉重的負擔。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擴張,很多企業借著資金便宜加槓桿,後來經濟不景氣,就著了槓桿的道。
加槓桿最牛的,無疑是政府。財政借錢的成本,因為有政府信用做擔保,向來比企業低。美國的財政赤字餘額相當於一年的GDP,2個點的利息,財政收入佔GDP的30%的話,就意味著每年稅收的七分之一要用來還利息。看起來,美國政府最喜歡的是通脹,因為可以幫助吃掉財政赤字。美聯儲加息?財政部的人一定不喜歡。美國的情況還不是最慘的,日本的財政赤字超過GDP的兩倍,怪不得這麼多年一直低利率,而且一直努力製造通貨膨脹。
槓桿看起來恐怖,其實是人們的最愛。否則,怎麼理解半個世紀以來的槓桿率的上漲趨勢?看數字的話,
二戰以來美國的總體槓桿率,也就是社會總債務和GDP的比率,從125%增加到250%,翻了一倍。注意,這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背景下發生的。我國的槓桿率也從1980年的50%左右上漲到目前的250%左右,上漲了5倍。2008年以來上漲尤其快,從150%上漲到250%。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槓桿就在那裡,喜不喜歡都一樣。其實,只有在完全自給自足的經濟裡,才不會有槓桿。槓桿作為經濟生活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人們在享受其好處時,往往是默默無聲的。只有遭遇其痛苦時,才大聲疾呼。
2015年,「槓桿」一詞借著「瘋牛」、「股災」、「高負債」等進入人們的生活。2016年,在全球儲蓄率上升,投資需求減少,資金成本下降的背景下,槓桿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