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施工現場
廠房全景
在位於胡處工業區的新材料產業園內,一片藍色的建築物從地面緩緩升起,這是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微電子蝕刻材料項目建設現場。自2018年6月開工建設到如今一期工程進入尾聲,已經歷時整整一年又2個月,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下預計9月份完工。屆時將崛起一支尖端製造業新軍,為我縣新材料產業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轉型發展
年銷售額可達30億元
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森美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由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森田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共同投資成立的中日合資企業。16年來公司一直專注生產經營無水氟化氫產品,年生產能力2萬噸,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2.64億元。
借力於三美化工的產業技術優勢,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十幾年來發展穩健,產品銷售每年都在同比增長,但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法祥意識到,公司產品結構單一,未來的發展空間受限。為做大做強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森田新材料努力開拓高附加值的下遊產品和市場,並根據當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指引,將目標轉向了半導體行業。
2017年11月,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與縣政府籤訂微電子蝕刻材料項目合作協議,2018年3月入駐新材料產業園,同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3億元,新建微電子材料項目生產廠房及生產線,佔地總面積10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完成。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形成銷售約30億元,新增稅收超億元。該項目一期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廠房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已完成辦公輔樓、分析樓、自動化倉庫、鍋爐房、配電室等項目工程的建設,生產車間引進的國外先進設備設施已基本到位,順利進入安裝階段,總投資2000萬元的雨汙分流與環保處理設施工程目前也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
「整體項目建成後,我們將建立完整的管理體系、生產工藝體系、質量控制體系、營銷服務體系和信息採集體系,努力成為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胡法祥表示,公司不會止步於吸收進口技術,而是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技術、豐富產品,為我縣新材料產業培育更多人才。
關鍵材料不怕「卡脖子」
微電子蝕刻材料項目的落地不僅為我縣新材料產業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還將為全國化工市場輸送一支優質的產業新軍。
前不久,全球化工市場出了個新聞,日本宣布將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包括用於半導體蝕刻的氟化氫等。據媒體報導,此舉使韓國集成電路製造業遭遇「卡脖子」,或將造成尖端製造行業重創。
集成電路就是俗稱的晶片,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胡法祥告訴記者,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向中國轉移,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並且需求還在持續增長。半導體晶片是國內最大進口產品,僅2017年中國晶片進口額就達到了2601億美元。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將集成電路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在這一市場背景下,森田新材料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決定實施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生產PPT級半導體用氫氟酸系列產品。
製造晶片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在微小的場地上「修路搭橋」,往往指甲蓋大的一小塊晶片裡有幾億個電晶體、近萬米金屬線,這個「施工」過程離不開各種蝕刻材料。胡法祥說,氫氟酸產品主要用作晶片的清洗、蝕刻等用途,應用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生產過程,是集成電路(IC)製造的關鍵性基礎化工材料之一。公司採購普通的化工材料,運用先進的裝備及工藝進行提純,剔除各項金屬雜質,讓產品品質達到晶片生產所需要的PPT級別,PPT相當於萬億分之一單位,意味著純度相當高。
我國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後。過去,這一高度提純的技術為日本長期持有,浙江森田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個將該類進口技術材料國產化的企業,而微電子蝕刻材料一期項目也入選了2018年第二批浙江省重大產業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後,一方面能豐富公司的產品結構,延長氟化工的產品鏈,從而提高企業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新產品還可替代進口產品,補齊中國集成電路應用材料的產品鏈,助力我國尖端製造產業的發展,打破目前國內12英寸晶片所需關鍵材料全部依靠進口的局面。」胡法祥說。
內容聲明:內容來源武義新聞網,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今日半導體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今日半導體立場,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本部刪除!手機微信同號158004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