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七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在武漢歐亞國際交流酒店隆重召開,生物谷小編在現場有幸採訪到了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博生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的楊林教授。
據統計,美國2015年新發腫瘤例數為166萬,死亡病例為59萬,平均5年生存率超過80%,歐洲和日本也達65%以上;而2015年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中國預計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平均5年生存率為36.9%,情況堪憂。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癌症圖譜與西方國家迥異,最常見的四種癌症: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佔到總數的57%,對比美國只有18%,實體瘤領域治療方法亟待突破。
目前,癌症治療領域新星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小女孩Emily Whitehead的故事更是激勵了無數科研工作者投身到CAR-T研究中。
那麼在非實體瘤領域表現不俗的CAR-T在實體瘤領域會同樣有效嗎?實際上,由於實體腫瘤複雜的遺傳異質性、免疫抑制微環境的因素,CAR-T技術在應用到實體瘤治療時面臨諸多挑戰。但楊林教授認為,我國腫瘤實體瘤發病率高,5年平均生存率低,對實體瘤治療新技術的研發是剛性需求,實體瘤應成為我們關注研究重點,並對CAR-T細胞技術在實體腫瘤應用上的挑戰總結為四點:靶點難尋、安全性差、有效性不高、產業化很難。
楊教授對中外的實體腫瘤CAR-T靶點進行了小結。
國際上實體瘤CAR-T的申報臨床試驗的代表性的數據。
靶點為何難找?
由於正常細胞中也會表達TAA(Tumor-Associated Antigen),而這也成為脫靶毒性的關鍵因素,從而也造成了最佳有效劑量難以達到的難題,都面臨on target,off tumor。
針對解決脫靶的途徑有兩個:
1、scFv的親和力選擇(關鍵) ;
2、抗原高級修飾(突破口);
如MUC1往往在腫瘤細胞呈現異常表達,最高可達到正常細胞的100倍以上,喪失極性分布,並出現異常糖基化及結構改變,而這一點也使MUC1分子成為CAR-T治療中具有臨床意義的治療靶點
如何提高CAR-T安全性?
CAR-T可以在人體內大量增殖並長期存在,同時也會產生致死性淋巴因子風暴,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雖然對腫瘤殺傷效果很好,但也使引發了科學家對其安全性的擔憂,目前在CAR-T安全性的改造措施常見有三種:引入自殺基因模式;CAR-RNA電轉模式;受體激活模式。
與之相對的CAR-NK的優點則在於不會產生致死性淋巴因子風暴,但CAR-NK不能在體內大量繁殖,因此需要長期回輸,從療效上講,CAR-NK可能不如CAR-T,但安全性可能更好。
如何提高CAR-T效率?
解決實體瘤治療的有效性,不是簡單重複CD19-CAR-T的故事就可以達到的,這裡面遇到的難題不僅包括靶點,還有很多比如腫瘤微環境、血管、淋巴結的影響。長期以來,T細胞如何歸巢,從而進入腫瘤內部,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打擊一直是個難題。
楊教授認為,無論是CAR-T細胞還是T細胞,都是沿著血管內皮滾動,在滾動過程中,會激活歸巢信號分子,從而停留在某個部位,穿過血管內皮,遷移向腫瘤細胞。但讓人遺憾的是,即使進入了腫瘤內部,仍會受到很多限制,遇到很多挑戰:
1.一個以氧化應激,營養缺乏,酸性pH值以及缺氧為主特徵的腫瘤微環境。
2.腫瘤源的免疫抑制性的可溶性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存在。
3.免疫抑制性的免疫細胞,例如調節性T細胞(Tregs),骨髓源的抑制性細胞(MDSC),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TAM-M2)或者其它抑制性的細胞因子。
4.T細胞固有的免疫檢驗點調節機制(比如腫瘤細胞表面PD-L1的表達上調)對T細胞的抑制。
面對這些挑戰,楊教授提出:低劑量的貝伐單抗有望改變腫瘤內部雜亂無章、通透、滲漏的新生血管,誘導腫瘤內部新生血管正常化的同時,CAR-T細胞就能趁機順利進入其內部,在腫瘤重新生長之前,將其消滅。
CAR-T能大量產業化嗎?
複雜的製備工藝和高昂的生產成本是CAR-T商業化的最大障礙,比如美國Dendreon公司是首家獲得FDA批准的細胞治療產品臨床應用的公司,它開發的Provenge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複雜的製備程序和質控。與Provenge只能新鮮製備和冷藏運輸相比,CAR-T細胞製備雖然更為複雜,但優勢是可以冷凍運輸。
同時,監管層對這一技術也有自己的憂慮,自體CAR-T細胞並不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100%製備成功,這有可能為將來批准上市後的市場應用帶來潛在的法律糾紛。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個療程50萬美金的CD19-CAR-T的治療收費雖然目前被普遍接受,但若CAR-T治療只是幹細胞移植前的過渡療法,那麼,這樣的收費會面臨失去支持的風險。
個性化的CAR-T製備技術導致高昂成本和龐大的質控要求,讓CAR-T技術產業化困難重重,然而,通過靶點的精心篩選、自殺開關的安裝、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也使實體腫瘤的CAR-T細胞治療出現了曙光。與此同時,CAR-NK技術異軍突起。由於兼具安全性和細胞毒性強的特點,CAR-NK技術,特別是異體CAR-NK技術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CAR-T和CAR-NK,細胞治療相輔相成,或能帶來更好的療效。(生物谷 Bioon.com)
註:貝伐單抗(BV),商品名阿瓦斯汀(Avastin),貝伐單抗是一種重組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包含93%的人類片段和 7%的鼠源結構,人源化部分可以延長其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是一種阻礙血管生成的藥物,通過抑制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在腫瘤血管生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腫瘤治療的重要靶點)的作用,阻斷對腫瘤的血液供應,抑制腫瘤在體內擴散,增強化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