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教授:CAR-T細胞技術在實體腫瘤應用上的挑戰及CAR-NK技術的崛起

2020-12-08 生物谷

2016(第七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在武漢歐亞國際交流酒店隆重召開,生物谷小編在現場有幸採訪到了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博生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的楊林教授。

據統計,美國2015年新發腫瘤例數為166萬,死亡病例為59萬,平均5年生存率超過80%,歐洲和日本也達65%以上;而2015年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中國預計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平均5年生存率為36.9%,情況堪憂。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癌症圖譜與西方國家迥異,最常見的四種癌症: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佔到總數的57%,對比美國只有18%,實體瘤領域治療方法亟待突破。

目前,癌症治療領域新星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小女孩Emily Whitehead的故事更是激勵了無數科研工作者投身到CAR-T研究中。

那麼在非實體瘤領域表現不俗的CAR-T在實體瘤領域會同樣有效嗎?實際上,由於實體腫瘤複雜的遺傳異質性、免疫抑制微環境的因素,CAR-T技術在應用到實體瘤治療時面臨諸多挑戰。但楊林教授認為,我國腫瘤實體瘤發病率高,5年平均生存率低,對實體瘤治療新技術的研發是剛性需求,實體瘤應成為我們關注研究重點,並對CAR-T細胞技術在實體腫瘤應用上的挑戰總結為四點:靶點難尋、安全性差、有效性不高、產業化很難。

楊教授對中外的實體腫瘤CAR-T靶點進行了小結。

國際上實體瘤CAR-T的申報臨床試驗的代表性的數據。

靶點為何難找?

由於正常細胞中也會表達TAA(Tumor-Associated Antigen),而這也成為脫靶毒性的關鍵因素,從而也造成了最佳有效劑量難以達到的難題,都面臨on target,off tumor。

針對解決脫靶的途徑有兩個:

1、scFv的親和力選擇(關鍵) ;

2、抗原高級修飾(突破口);

如MUC1往往在腫瘤細胞呈現異常表達,最高可達到正常細胞的100倍以上,喪失極性分布,並出現異常糖基化及結構改變,而這一點也使MUC1分子成為CAR-T治療中具有臨床意義的治療靶點

如何提高CAR-T安全性?

CAR-T可以在人體內大量增殖並長期存在,同時也會產生致死性淋巴因子風暴,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雖然對腫瘤殺傷效果很好,但也使引發了科學家對其安全性的擔憂,目前在CAR-T安全性的改造措施常見有三種:引入自殺基因模式;CAR-RNA電轉模式;受體激活模式。

與之相對的CAR-NK的優點則在於不會產生致死性淋巴因子風暴,但CAR-NK不能在體內大量繁殖,因此需要長期回輸,從療效上講,CAR-NK可能不如CAR-T,但安全性可能更好。

如何提高CAR-T效率?

解決實體瘤治療的有效性,不是簡單重複CD19-CAR-T的故事就可以達到的,這裡面遇到的難題不僅包括靶點,還有很多比如腫瘤微環境、血管、淋巴結的影響。長期以來,T細胞如何歸巢,從而進入腫瘤內部,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打擊一直是個難題。

楊教授認為,無論是CAR-T細胞還是T細胞,都是沿著血管內皮滾動,在滾動過程中,會激活歸巢信號分子,從而停留在某個部位,穿過血管內皮,遷移向腫瘤細胞。但讓人遺憾的是,即使進入了腫瘤內部,仍會受到很多限制,遇到很多挑戰:

1.一個以氧化應激,營養缺乏,酸性pH值以及缺氧為主特徵的腫瘤微環境。

2.腫瘤源的免疫抑制性的可溶性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存在。

3.免疫抑制性的免疫細胞,例如調節性T細胞(Tregs),骨髓源的抑制性細胞(MDSC),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TAM-M2)或者其它抑制性的細胞因子。

4.T細胞固有的免疫檢驗點調節機制(比如腫瘤細胞表面PD-L1的表達上調)對T細胞的抑制。

面對這些挑戰,楊教授提出:低劑量的貝伐單抗有望改變腫瘤內部雜亂無章、通透、滲漏的新生血管,誘導腫瘤內部新生血管正常化的同時,CAR-T細胞就能趁機順利進入其內部,在腫瘤重新生長之前,將其消滅。

CAR-T能大量產業化嗎?

複雜的製備工藝和高昂的生產成本是CAR-T商業化的最大障礙,比如美國Dendreon公司是首家獲得FDA批准的細胞治療產品臨床應用的公司,它開發的Provenge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複雜的製備程序和質控。與Provenge只能新鮮製備和冷藏運輸相比,CAR-T細胞製備雖然更為複雜,但優勢是可以冷凍運輸。

同時,監管層對這一技術也有自己的憂慮,自體CAR-T細胞並不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100%製備成功,這有可能為將來批准上市後的市場應用帶來潛在的法律糾紛。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個療程50萬美金的CD19-CAR-T的治療收費雖然目前被普遍接受,但若CAR-T治療只是幹細胞移植前的過渡療法,那麼,這樣的收費會面臨失去支持的風險。

個性化的CAR-T製備技術導致高昂成本和龐大的質控要求,讓CAR-T技術產業化困難重重,然而,通過靶點的精心篩選、自殺開關的安裝、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也使實體腫瘤的CAR-T細胞治療出現了曙光。與此同時,CAR-NK技術異軍突起。由於兼具安全性和細胞毒性強的特點,CAR-NK技術,特別是異體CAR-NK技術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CAR-T和CAR-NK,細胞治療相輔相成,或能帶來更好的療效。(生物谷 Bioon.com)

註:貝伐單抗(BV),商品名阿瓦斯汀(Avastin),貝伐單抗是一種重組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包含93%的人類片段和 7%的鼠源結構,人源化部分可以延長其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是一種阻礙血管生成的藥物,通過抑制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在腫瘤血管生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腫瘤治療的重要靶點)的作用,阻斷對腫瘤的血液供應,抑制腫瘤在體內擴散,增強化療效果。

相關焦點

  • 細胞免疫——CAR-T 技術
    2009年3月,中國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中,將「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納入第三類技術進行管理,同時通過審批的醫療機構可開展臨床應用。2011 年 4 月,CCTV 《新聞聯播》對生物免疫治療技術進行了報導,指出生物免疫療法治療腫瘤取得重點突破, 早期癌症三分之一可治癒。
  • 相比於CAR-T細胞,CAR-M細胞可能更有效...
    2020年3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嵌合抗原受體(CAR)T(CAR-T)細胞療法已引發血癌治療變革,但在治療實體瘤方面面臨挑戰。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也許有一種替代T細胞療法的方法來克服這些挑戰。
  • 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對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CAR-T療法雖然在治療血液癌症方面取得了出色的療效,但是如何有效治療實體瘤仍然是研究人員需要解決的挑戰。在今年的AACR年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的進步。Shoba Navai博士是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的兒科教授。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斯丹賽致力於通過開發創新型的car-t療法根治實體瘤。針對以上實體瘤治療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公司自主開發了的治療實體瘤的coupledcartm平臺技術,並已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 趕超CAR-T!新型NK免疫細胞治療在實體腫瘤中大放異彩!
    當基於基因改造的第一個T細胞抗癌療法-CAR-T技術上市,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談的治癒奇蹟已經成為了現實。另一個原因是美國CAR-T療法目前只在血液腫瘤中獲批,並且有嚴重的副作用,對於實體瘤仍在較早期的研究中。近兩年,一種新的癌症細胞療法逐漸受到關注。研究人員說,自然殺傷(NK)細胞作為一種細胞抗癌療法更具潛力,它可能會更安全,更便宜,更快速。
  • 美國新銳細胞療法公司Orca Bio、Lyell攜手進軍實體瘤,CAR-T賽道又...
    「Orca」)和 Lyell Immunopharma(以下簡稱「Lyell」)宣布建立研究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研發針對實體瘤的 CAR-T 細胞療法。如今,兩家 「不差錢」 的新銳公司開啟了攻克實體瘤細胞療法領域的探索。 「主攻」血液疾病的 Orca Bio 成立於 2016 年的 Orca 是一家致力於開發高精準度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產品的生物技術公司。
  • 盤點:國內CAR-T產品最新進展
    CAR-T療法CAR-T 療法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1989 年這個概念被提出,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患者T細胞激活,並裝上定位導航裝置CAR(腫瘤嵌合抗原受體),將T細胞這個普通「戰士」改造成「超級戰士」,即CAR-T細胞。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CAR-T療法的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原理是應用患者自身的T淋巴細胞,經過實驗室重新改造,裝載上具有識別腫瘤抗原的受體及共刺激分子,體外擴增後再次回輸入患者體內,從而識別並攻擊自身的腫瘤細胞。
  • 【綜述】CAR-T和TCR-T 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CART)以及T細胞受體(TCR)嵌合型T細胞(TCR-T)作為當前過繼性細胞回輸治療ACT技術兩大最新的免疫細胞技術,因其能夠表達特異性受體靶向識別特異性的細胞如腫瘤細胞,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從最開始的基礎免疫研究轉變為臨床應用
  • CAR T細胞療法新突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Jonsson綜合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臨床前研究表明,在CART細胞治療期間,通過光熱療法加熱實體腫瘤,可以使治療的成功率得到提高。研究人員發現,將光熱消融的加熱技術與CART細胞灌注結合在一起,可以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長達20天。在接受聯合治療的小鼠中,33%的小鼠在20天後仍然沒有腫瘤。CART細胞療法已經成功治療了很多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但是由於實體腫瘤中會有一個起到保護作用的微環境,使CART細胞很難保持在保證T細胞活性的情況下進入腫瘤,所以CART細胞療法在治療實體腫瘤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 腫瘤過繼細胞免疫療法NK,TIL,TCR,CAR-T各顯神通
    伴隨著封閉免疫負調控的抗CTLA-4,抗PD-1抗體和CAR-T療法在腫瘤研究中獲得的顯著療效,免疫療法掀起了癌症治療的一場革命,這種療法能持久清除殘留在體內的少量的、播散的腫瘤細胞,且能提高機體因放、化療而受損的免疫功能,與常規三大療法聯合應用顯示出互補的優勢。
  • RNAscope® 技術在 CAR-T 研究中的應用舉例
    本文結合諾華生物研究所發表的文章,淺談 RNAscope® 技術在 CAR-T 治療研究領域臨床前安全性評估和臨床評價中的價值。RNAscope® 技術在 CAR-T 研究中的應用舉例嵌合抗原受體(CAR)-T 細胞療法作為治療血液惡性腫瘤的新型手段,在近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黑石康爾丨NK細胞免疫治療及CAR-NK技術
    科學家們認為幹細胞分裂是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癌症幹細胞能驅動腫瘤生長與轉移。治療癌症如果不把癌症幹細胞徹底清除,癌症很容易復發和轉移!!!癌症幹細胞對於大多數治療方式(放療、化療等)具有抗性。而NK細胞是少數能夠殺傷癌症幹細胞的免疫細胞之一。
  • CAR-T和CRISPR治療的關鍵一年
    隨著CRISPR/Cas9和CAR-T-head這兩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走向關鍵裡程碑,2017年將有望成為合成生物學的關鍵一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第一種基於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的療法很有可能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
  • 如何提高CAR-T細胞療效及安全性,攻克實體瘤?
    例如,CAR 的抗原結合區域可以被一個內置的抑制肽「掩蔽」,這樣 CAR 的功能結構只有在抑制肽被通常活躍在實體瘤微環境中的蛋白酶裂解後才能被激活。科學家 Urbanska 曾發現一種 「通用」 受體,它包含生物素結合域,能融合到 T 細胞信號域上。原則上,表達這種生物素特異性受體的 T 細胞可以靶向任何已被生物素化抗體標記的靶細胞。
  • Blood重磅|CAR-NK再度出世,竟比CAR-T細胞免疫療法更有效?
    並且,研究發現,CAR-ML NK細胞療法發生毒副作用反應(如細胞因子風暴、神經毒性等)的可能性更小,由此認為CAR-ML NK細胞療法的安全性更佳。該文通訊作者Todd A. Fehniger博士說:「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希望,但我們需要更有效、更安全的免疫療法。在利用NK細胞為白血病患者所開發的治療策略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這種結合方法。
  • 抗癌新技術——CAR-ML NK細胞療法
    文 | 黎元免疫療法能提升患者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癌症治療中一些最有希望的進展都集中在這一療法上。但免疫療法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提高免疫療法有效性的方法。
  • 火石研究院 │ 國內又一CAR-T臨床試驗獲批 全球CAR-T細胞療法臨床...
    CAR-T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目前腫瘤治療領域最具顛覆潛力的新興技術之一,相較其他腫瘤治療方法,如手術切除、放化療、小分子靶向藥物、單抗藥物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備更「精準」、更「靈活」、更「廣譜」、更「持久」等多方面優勢。
  • 為腫瘤殺手溶瘤病毒裝CAR-T導航,直擊實體瘤
    據無癌家園最新了解獲悉,11月9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近日榮登2020「創世技」顛覆性創新榜。每年,全球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高達九千萬人。CAR-T細胞療法是目前國際最前沿的腫瘤治療方法,即從人體血液中提取T細胞,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其變身為能識別並消滅腫瘤的CAR-T細胞,再將其輸入患者體內。此法在治療血液腫瘤中已獲成功,但在治療佔惡性腫瘤90%以上的實體腫瘤上卻作用受限。
  • 給CAR-T細胞「一束藍光」——王英曉團隊實現光控CAR-T技術
    即使能找到高特異性的腫瘤細胞抗原,大量CAR-T細胞注入人體後產生的細胞因子風暴以及腫瘤溶解症候群也會帶來治療的風險,而由於個體差異目前針對CAR-T注入劑量的精準預測仍非常困難。因此,開發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可控的CAR-T細胞技術存在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