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投資者,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會在漫長的投資歷練中形成自己的投資原則,約束並指導自己的投資實踐。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的投資原則也會不同,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是往往我們會發現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有類似的原則和感悟。
筆者做投資和相關研究工作超過10年,在不斷的成功與失敗中,總結出三條基本的投資原則,不限於具體的投資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條,是採用的投資方法或策略應具有正的預期回報或預期超額回報。這個原則聽起來很傻,任何投資者都不會去找一個預期是虧錢的事情幹。而事實,是多數投資者在無意識的做不斷讓自己虧錢的事,以至於大家形容股市為賭場,十賭九虧。以股票為例,很多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的依據是覺得股票會漲或會跌,而並沒有去計算股票作為一類資產,上市公司長期的預期回報是分紅加上企業長期盈利增速。
根據西格爾的《股市長線法寶》中的數據,我們看到自1871-2012年,剔除通脹後,美股的年化回報為6.48%,而期間的分紅收益率加上剔除通脹後的盈利增速為6.17%,兩者是非常接近的。相反的,當我們在市場上憑感覺亂交易時,我們的預期回報完全是隨機的,而交易成本是確定可計算的,那麼長期看這可能是一個預期回報是負的過程。
更廣泛的看,不同的投資策略會有不同的預期回報以及相應風險,而預期回報往往由策略的勝率(贏錢的概率)和賠率(每次可能的盈虧比例)兩者綜合決定。
第二條,控制投資過程的風險,防止極端風險。風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不斷的強調,大家都記住了收益與風險是相伴隨的這句話,但是很少把它放在心裡。在中國金融行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家更注重業務,而甚至把風險管理看成是阻礙業務發展的約束。
而我對風險管理的理解是,投資中我們永遠要問自己,如果我看錯了怎麼辦?從長期來看,投資是個統計問題,較成功的投資者的勝率也僅僅是略微超過50%這一平衡水平,那一定有很多時候是我們犯錯誤的。而風險管理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遇到錯誤時不要出現極端損失,能平安活過去,最終達到勝利的終點。可以說,風險管理是為投資成功而服務的。
人們忽視風險管理,往往源於否認自己會犯錯。
第三條,拉長投資期限,增加投資次數。如前面所言,統計是個概率問題,成功的投資者投資的勝率更高或者盈虧比更高,而非每次投資都掙錢。因此,只有不斷增加投資次數,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資中不可控因素對我們的影響,讓投資長期看是個幾乎確定掙錢的事情。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投資就好比打牌。我們知道打牌的高手往往具有一定技巧,甚至會估算牌(這種技巧就是導致他具有第一條所講的正的預期回報的原因)。假設打牌是有籌碼的,正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一樣,高手往往不會一把全壓上,因為可能一把就虧光(即第二條所說的極端風險)。而在打牌過程中,他們並不是每一把都能盈,因為每一次大家摸牌的手氣可能是相差巨大的,但是通過不斷的打牌(第三條,增加投資次數),往往他們贏的次數更多,因為運氣很難一直好或一直差,最終是接近平衡的。
最後,作為總結,在統計學中,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定理很形象的描述了這三個原則。這個定理叫中心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它指出任意一組分布相同的獨立隨機變量,隨著變量個數的增加,其均值最終會趨向於其預期值,而分布的偏差與原來隨機變量的標準差成正比,與變量個數成反比。
我們翻譯成投資的語言,以上這句話正好涉及到三個變量對應三個投資原則,預期值與預期回報,標準差與風險管理,變量個數與投資次數。即隨著我們投資次數的不斷增加,我們的投資平均回報終將趨向於我們投資策略的客觀預期回報,而與這個理想目標的偏離,隨著我們風險管理的增強和投資次數的增加而減小。
在本文的最後,我們增加一個有意思的隨機試驗,來體會這樣三個原則的實際作用。我們假設做一筆投資,60%概率會掙1%,40%概率會虧1%,隨機做1000次這樣的投資,每次盈虧由電腦隨機生成。你會發現雖然每次隨機生成的盈虧不同,但是累計的收益永遠是大體下面這個形狀,即幾乎確定性的賺錢:
這個實驗恰好滿足了我們提出的三個原則:
1、正預期回報(60%概率掙1%,40%概率虧1%)
2、風險控制(每次都是1%的盈利虧損範圍)
3、增加投資次數(1000次)
總結:
投資的三個原則
1、正預期回報
2、控制極端風險
3、增加投資次數堅持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