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認為大麥哲倫星雲(LMC)大約在7億年前跨入了銀河邊界,並且在「入侵」時嚴重擾亂了銀河系的結構及運動。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麥哲倫星雲(LMC)和銀河系一樣,被暗物質暈包圍。難以捉摸的暗物質粒子既不吸收光,也不發射光,卻對宇宙中恆星和氣體的運動具有強烈的牽引作用。
在利用複雜統計數據模型計算出銀河系最遙遠恆星的速度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LMC是如何擾亂銀河系的。這項研究由英國科學技術設施委員會(STFC)資助,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1月23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LMC暗物質暈的巨大引力作用正牽引、扭曲著銀河系圓盤,使其以每秒32千米(即每小時115200千米)的速度朝飛馬座靠近。
更令他們驚訝的是,銀河系並沒有朝著LMC當前的位置移動,而是朝著它過去已經過的某一點移動,這與此前猜想不符。他們認為,這是因為LMC在其巨大引力的推動作用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370千米/秒,約130萬千米/小時)遠離銀河系——好比銀河系正努力地試圖擊中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但並沒有瞄準。
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開發新的數據模型技術,用以捕獲這兩個星系間不斷變化的相互作用。天文學家還打算摸清LMC第一次「闖入」銀河系的方向和確切時間,從而揭示更多關於銀河系和LMC中暗物質數量和分布情況的細節。
論文第一作者Michael Petersen博士說:「我們的發現可以鼓勵研究者使用新一代模型描述星系的進化歷程。而且,我們也證明了,30萬光年外的遙遠恆星保存了LMC闖入前的銀河繫結構記憶,它為測量LMC引力作用下的星盤飛行提供了參照標準。」
愛丁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引力動力學系主任Jorge Penarrubia教授也評論:「這一發現無疑打破了『銀河系應處於某種平衡狀態』的魔咒。」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天文學》
期刊編號: 2397-3366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1-galaxy-encounter-violently-disturbed-milky.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