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在近似疼痛的飢餓感中睜開眼睛,這是他每天醒來的方式。但通常都是下午兩三點,有時候甚至天黑後才起床。天亮之前,他都坐在電腦前打網路遊戲,或是去別人的博客寫一些互罵的留言,在腦漿即將融化的前一刻,倒在從來不疊的潮溼被子上睡覺。直到空空的胃拉響警報,混沌的一天再度拉開序幕。
快四年了,麻生窩在自己的房間內,既不工作,也不上學。每日靠母親從便利店買回來的便當、泡麵或飯糰填飽肚子。他沒有朋友,自然也不會有女朋友,他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外出的必要,每日與外界的真實交流,就是母親早上出門前在他房間門口的幾句嘮叨。
麻生很滿意自己的生活,很輕鬆,沒有朋友,也就沒有所謂的人際關係,更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在日本,像麻生一樣的人為數不少,他們被稱之為「繭居族」。90年代日本經濟下行,就業、生活壓力增大,「繭居族」隨之大量出現。而今,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困擾日本社會的一個難題。
根據日本內閤府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顯示:在日本,39歲以下的「繭居族」人數為54萬左右,而40到64歲的人群中有高達61萬人是「繭居族」。他們或是因為工作受阻,或是因為人際關係受挫,開始自我封閉。他們選擇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房間就是他們束縛自己的繭。
日本作家原田舞葉在她的成長小說《我們的生存之道》中,講述了因受校園霸凌而成為繭居族的麻生,在被母親「拋棄」後,走投無路轉而投奔鄉下的奶奶,並在奶奶的影響之下,從耕作、料理中領悟到生活的智慧,並因此「破繭而出」的蛻變人生。
01. 繭居族,住在成人身體裡的孩子,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25歲男青年宅家十幾年僅靠外賣過活,家中清出一卡車垃圾和糞便......」
「日本男子閉門不出近40年,母親家中去世後靜置屍體近一個月,屍體出現腐臭,他就將口鼻用紙巾捂住,直到妹妹來探望才發現......」
「76歲前日本高官手刃自己的兒子,稱兒子是繭居族並有暴力傾向,並多次聲稱要殺死自己......」
......
諸如此類的繭居族報導還有很多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出現了8050現象,即80歲的父母照顧著50歲的繭居兒女。
繭居族一詞由英文cocooning翻譯而來,一般指拒絕社交,拒絕融入社會的一種心理狀態, 俗稱「家裡蹲」。日本精神科醫生田村毅博士將繭居族描述為「隱蔽人士」,他們身上有三個特徵:
其一,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除了家人,不想與其他人聯繫,孤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二,整天窩在家裡,睡到自然醒,困了隨時睡。即便出門,也是去便利店和超市等離家很近的地方; 其三,這樣的情況持續達半年以上。
根據田村毅先生的觀點,繭居不是一種生理疾病,而是一種青春期的混亂情緒導致的逆行現象,相當於兒童狀態。也就是說,繭居者的身體是正常生長的,但思維和心理上卻沒有培育好「社會的自我」,也沒有進入可以提供自我動力的狀態。
就像《我們的生存之道》中的麻生,明明已經是二十幾歲的成年人了,明明知道母親需要打好幾份零工才能維持生活,心裡卻沒有一點為母親分擔責任的自覺性,而是足不出戶,享受著母親的照顧。認為母親照顧他一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發現母親買來的飯糰是他不喜歡吃的口味時,會忍不住在心裡咒罵不在家的母親,責怪她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歡這種口味,卻偏偏回來給他吃。
當母親支撐不下去,留下一封信離開時,麻生想到的卻是,「怎麼會有人拋下沒有工作又軟弱無力的兒子離家出走?雖然也許不該這麼說但我還涉世未深,才二十四歲而已......」
人們對繭居族的行為往往給予好吃懶做的評價,認為他們只是一味放任自己宅在家中安心啃老,殊不知,繭居的背後,是因為繭居族極度缺乏能量而被迫選擇的社會退縮。繭居族較之啃老族和御宅族,最大的不同在於內心更為消極孤僻。
02.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溝通與交流,到底是什麼促使他們封閉自己,從而過起了繭居生活?
日本早稻田大學專家關水稱:日本人強調規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遵守群體規則的能力上,「繭居族」是那些無法實現這樣價值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感到羞恥,無法融入這個社會,他們會感到自責。除此以外,遭遇校園霸凌、找工作碰壁、無法適應職場等等,也是人們成為「繭居族」的原因。
麻生生長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休息日爸爸會開車帶他出去玩,媽媽會做特別好吃的酸梅,寒暑假會去鄉下,和開朗寬厚的奶奶一起度過。只是,這般幸福的時光在他六年級時,因為父母的突然離婚戛然而止。
父親的公司出了問題,為了不拖累妻兒,他選擇了離婚。至此,麻生跟著母親搬到了陌生的地方,居住的大房子也變成了陳舊的小出租屋。母親需要打好幾份工才能維持家用。家庭變故加上陌生的學校,麻生變得沉默起來。
當初中遭遇校園霸凌後,因為知道母親的不易,他掩蓋著自己的傷痛,開始封鎖自己的內心。到高中後,隨著霸凌一次又一次的發生,他漸漸失去了上學的勇氣。他選擇離開學校,離開那個遭受欺辱的環境。
如果說校園霸凌使得麻生覺得自己毫無用處而感到羞恥,決定逃離學校那個特定環境。工作碰壁,覺得被社會拋棄的羞恥心理,則是最終壓垮他,讓他封閉自己,過起繭居生活的那根稻草。
田村毅認為,一絲不苟、有潔癖、沒有安全感、死板、不接受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自尊心強、不想破壞自己的規則,這些都是容易陷入繭居的性格。
03. 破繭而出,走出繭居生活背後,家庭付出的努力
在《我們的生存之道》一書中,確切地說,是講述了三位年輕人在遭受不同的打擊後,通過周圍人的幫助,通過種植稻米,切切實實地從事到身體力行的農耕中去,在一粒稻穀由種植到豐收的整個過程中,汲取到活著與向上成長的力量,從而走出束縛自己的那團陰霾,破繭而出的暖心故事。
下面我們來看看三位年輕人的經歷:
麻生,因為家庭變故、校園霸凌以及工作原因,繭居生活了四年。
蕾美,與麻生同父異母卻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在中學時遭到男生霸凌,患了社交恐懼症,看到陌生男子就會心生恐懼,眼中時甚至會引起呼吸困難。當繼父的出現逐漸溫暖蕾美那顆心時,一場災難不期而至,繼父病危,母親驅車前往醫院的時候遭逢車禍,雙親的同時離去,讓蕾美徹底將自己封閉起來。
純平,即將畢業的大三學生,曾信誓旦旦要進出版業,卻在求職時一再碰壁,即便是幾個人的小出版社,也沒有一家願意錄用他,於是選擇了臥床不起,對一切都覺得厭煩。
不同的經歷不同,讓他們選擇了同一個做法,那就是企圖用封閉自己與外界的聯繫,來躲避自己恐懼的事物和人。
破繭而出,走出繭居生活背後,需要家庭付出的努力。三位年輕人走出人生的陰霾,就不得不說家庭的付出以及父母斬斷後路的決斷。
麻生的四年繭居生活,隨著母親的「離家出走」被迫結束。在那四年裡,母親無時無刻不再等待著麻生走出房間門,只是,等待的時間太過漫長,四年的時光耗盡了一位母親支撐下去的所有耐心和期望。於是,這位幾近絕望的母親留下一封信和短期內兒子需要的生活費以及幾張可能對麻生有幫助的賀年卡,並承諾房租和網費會按時匯入,只是希望麻生在今後繼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正是這份決絕的「拋棄」,斬斷了麻生的後路,逼迫著他去面對現實的生活。拿著不多的生活費,麻生不得不為今後的生活考慮,於是他在賀卡中翻出了來自蓼科的真朝奶奶寄來的那一張,賀卡上那句「我的命僅剩數月」亦是促使麻生最終踏上千萬蓼科的助推。
當麻生走出家門決定去往蓼科的那一刻,他終於走出了困守四年的繭,而內心的那層繭,在與奶奶一起生活的時光中,在種植稻米的經歷中也在慢慢消退。
和麻生相比,蕾美的家庭決斷比較特殊,那就是母親和繼父的死亡。但當封閉自我的蕾美在接到真朝奶奶的賀卡時,當那句「我的命僅剩數月」出現在蕾美眼帘時,她不顧一切衝破了束縛,飛奔到奶奶的身邊。
再說到純平,父母將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但當他遇到挫折後,表露出對周遭的厭煩並開始束縛住自己時,他的父親迅速地斬斷了他的後路,並將他推至走出繭居的麻生和蕾美身邊,並希望麻生的心態能夠給予純平一些幫助。
04.相信生命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力量
真朝奶奶的手工稻米種植,以及村裡那群父母輩的「年輕人」溫暖的幫助和笑臉,感染著三位年輕人的人。當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種下稻穀,看到綠色的幼苗衝破土壤並以柔嫩的姿態去對抗嚴寒時,他們感受到了真朝奶奶說的那句話:
必須相信生命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力量,也就是相信生存的力量,相信生命不會放棄生存的力量。
在水稻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麻生都會用手機拍照發給純平,郵件的名字叫「活著的我們」,這是對純平的激勵,更是對自己的激勵。當水稻開花的時候,純平和麻生站在田頭,他們喜悅著,並為自己的努力驕傲著。
抽穗、收割、脫谷,然後是用精米機磨成白米。當稻米呈現在大家眼前時,麻生和純平忍不住拉著手歡呼起來。一季稻米的耕種,讓他們學到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
破繭成蝶本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化成蝶的那一刻,一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繭居的狀態一旦固化,改變起來將會很困難。走出繭居生活,需要從三方面努力:
在內心形成自發動機:相信自己的力量,將獲得動力的源頭從父母身上轉變為依靠自身。和他人的關係:不僅要懂得珍惜自己,也要懂得妥協與讓步。自身責任:懂得自己承擔,不把身邊發生的不順利怪罪到家人和身邊人的身上。稻米有稻米的生存之道,人有人的生存之道,而繭居族走出繭居生活,亦有各自的生存之道。無論是麻生還是蕾美,亦或是純平,雖然秉持的信念有所不同但都始終堅持這同樣的的信念:活著的著們,只要懷抱希望,人真的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