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古而原始的壯闊草原,絕美也震撼的自然之景,被迫自立的凱倫在這裡明白了愛情的珍貴、生命的意義,學會了獨立和堅強,學會了博愛和關懷。自然的壯麗同生命的渺小相襯,卻更顯生命的可貴和美好,蠶食肉體的病痛在日漸飽滿的靈魂面前,顯得不值一提,非洲大地教會了我們許多,我們卻永遠只是它的過客,世間的原始值得被尊重,人格之獨立也始終該敬畏。
"我在非洲,有一座農場。""我在非洲,有一座農場,就在恩貢山的腳下。"
垂暮的凱倫再回憶起歲月,語氣中盡帶自豪與嚮往,那已逝的黃金歲月,構成了一片片精緻的回憶。每當老人掀開這一份份回憶,看到的都是遼遠而金黃的草原,碧藍如洗的天空,零零散散的牛群和長頸鹿,她和愛人站在高大的波巴布樹下,站在天空的懷抱中,有時是在黃昏,橘色的雲和柔軟的天空,千萬隻火烈鳥貼著雲層飛過,在天邊勾出熾熱的弧度,耳邊常常掠過曠野的風,輕撫過她的發梢和耳畔,帶著遠方土地裡溢散出的淡淡香草味,她坐在草地裡,同愛人講著一個冗長的故事,丹尼爾認真地聽著,眼睛裡閃閃發亮。
可是歲月已逝,那些日子隨風遠去,可是年華已老,她的後半生痛苦而孤獨。
凱倫或許也忘了,原來的丈夫虛偽而貪婪,新婚第二天便棄她一個人不管不顧;凱倫或許記不得,病毒的感染令她痛苦不堪,莊園的一切毀於一場大火;凱倫或許也不會想起,真心相愛的丹尼爾卻愛自由更甚於愛她,最終還因為自由折毀了生命。
大概是非洲的土地太過於壯美,生活的時間長了也感染了其浩瀚,大概是生命的堅韌太過於強烈,讓她自此不在意蹉跎和苦難。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一無所有,她的莊園,她的水晶和瓷器,還有,她的爵位與財富,她的婚姻和愛情;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又好像什麼都有了,她的獨立和堅韌,她的勇敢和博愛,她的熱烈和優雅,她再沒了充盈的世俗財富,卻多了難能可貴的偉大靈魂。
由西德尼·波拉克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走出非洲》,講的便是一個這樣的故事。它是1985年的老片子,時至今日,三十多年過去了,依舊有人在被這部電影深深打動著,三十多年的影響力,已不必再引出陳年的奧斯卡獎項來佐證其光輝,它經受住了時光的磨洗,沒有變得過時或陳舊,正如電影本身所體現的思想內核,需要細細的品味,才能感知到那份醇香的味道。
很多人都會選擇重複地看這部電影很多遍,每一遍似乎都能解讀出不一樣的味道,起初你可能會沉浸在非洲土地的遼遠和壯美中;第二遍也許會為了凱倫同丹尼斯相愛一場的美好而動容,再看你會體察到凱倫逐漸成長,漸趨表現出的人性光輝;也許再往深一點看去,你會看到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敬畏,一如敬畏自然那般,任何意義上的殖民壓迫,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非洲人民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應該自由且熱愛的生活在這片偉大的土地上。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算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同,但今天我還是想從一些常規的角度上,好好聊聊這部電影。
利益關係的婚姻慘劇收尾,婚姻到底應該先有愛,還是先有婚姻?
凱倫和丈夫的婚姻,從一開始,便是各取所需而已,丈夫雖有爵位,卻是潦倒窮困,凱倫家雖然有些錢財,但因為普通的丹麥人的身份素不被人所看重,始終無法真正的躋身上層貴族社會。正是因此,她選擇了這場婚姻,就算他們之間並沒有半點愛意。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丈夫罔顧家庭四處遊蕩,甚至於朝三暮四花天酒地的行為太過於過分,但會有這樣的結局也實在是意料之中,雖然他作為丈夫這般不負責任確實令人憤慨,但其實這場婚姻關係應該算是平等的,或者說,這類各取所需的婚姻本來就是錯誤的。
可憐的表示凱倫結婚後真的產生了一種叫做"愛"的東西,或者說,家庭責任感和歸屬感。潛意識裡她覺得自己同丈夫組建了家庭,便應該履行一個妻子的責任,她期待著孩子期待著丈夫的回歸,甚至不遠千裡隻身犯險趕赴前線運送物資。
她以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會給自己帶來一個美滿的家庭,事實證明沒有愛情的婚姻根本不會幸福和長久。果然,她染病失去了生孩子的權利,而丈夫一年四季有三百天都不在家,偌大的農場就交給她一個人打理,甚至於丈夫偶爾在家的那麼幾天他們還會吵的不可開交。最終她們從分居再到離婚,最終只剩凱倫一個人,以及歉收的農場,以及,孤身一人,離家千裡,煢煢孑立。
如我們意料之中也如現實體現的那般,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單方面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回應,甚至會因此傷痕累累。
可大概很多女孩同開始的凱倫一樣,以為婚姻契約的籤訂能給自己帶來美滿和穩定,在婚姻關係中大概總習慣謙讓和屈從,可現實是任何一段喪失平等地位的婚姻都不會幸福。
婚姻自始至終從來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該先有愛還是先有婚姻,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凱倫和丹尼斯的相遇,再到一場浪漫的旅行,愛情來的匆匆卻也足夠驚豔,當中層層細節更令人回味無窮。
他滿心歡喜地為凱倫送上留聲機,微微有些偏執地說我就是想送你東西;他像個孩子一樣頷首低眉有些害羞地說你能來我真的是太高興了;他因為凱倫的一句喜歡飛機就真的搞了一架飛機,迫不及待地帶著凱倫飛行,哪怕自己只學過一天駕駛……
他對凱倫的愛無疑是濃烈而炙熱的,甚至是忠貞而無可動搖的,他願意真誠而專注地聽凱倫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哪怕是徹夜不休,也毫無疲態,以至於後來的凱倫常常回憶起那雙閃閃發亮的眼睛,在這雙眼睛裡,凱倫是能感受到自己被愛著的。
丹尼斯是一個熱愛著浪漫的人,所以他才願意聽凱倫天馬行空的故事,所以他和凱倫的旅行才會那麼有意思,也正是因此,凱倫和丹尼斯在一起時不會被現實的瑣事而困擾,不用再去想糟糕的生活,他們可以得到真正靈魂上的,超脫現實的純潔愛情。
可丹尼斯又同時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他從始至終都是個自由的浪子,一生漂泊居無定所,在路上的時間永遠比停下來的要多。從前他遊走在非洲草原上尋找大象的蹤跡,後來他帶著遊客穿行在非洲大地上,這樣的浪子從一開始便沒考慮過自己的未來,以至於最後死在了旅行的飛機上。
大概丹尼斯死前那一刻也未曾後悔過,他應該感謝遼遠美麗的非洲大地能承載下他那自由的靈魂,以至於他每一天上路都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可這樣的男人同樣無法和凱倫走到最後,既不是因為不愛,也不是因為傷害,僅僅是因為他和凱倫所信奉的東西不一樣。
他始終無法給凱倫一個明確的未來,凱倫大概也放棄不了她苦心經營的農場,她渴望愛情卻也在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她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付出一切乃至於生命,無欲則剛,她甚至勇敢到敢與獅子搏鬥,雖然那是上一段失敗的婚姻中的事了。
她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可以將她視作全部生命的人,可顯然,丹尼斯不願為了她而妥協。那個孤獨的,浪漫的遊子,給得了她浪漫卻給不了她未來,因為生活很難有永恆的浪漫,倘若丹尼斯屈就於生活,他便不是那個永遠浪漫的丹尼斯,可倘若他永遠浪漫,你就無法將他留在一個地方生活。
像飛鳥,像遊鯨,它們身上都有自由的美好,可倘若它們不自由了,它們也便不再美好了。
丹尼斯死在了飛往自由的路上,他短促的生命絢麗而美好,也正是因為這個男人短促而炙熱的出現在她的生命中,她後來回憶起愛情,才覺得美好而珍貴。
凱倫或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當她回憶起遭遇並不是很好的非洲,才覺得美好而自豪。
蛻變,成熟,像一首描繪成長的歌
如前面所說,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一無所有,可她又好像什麼都擁有,非洲之行雖然沒有讓她發家致富,卻讓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這部電影的主線便是凱倫的成長史,開篇的她拼了命也像擠進歐洲上層貴族社會,可因為沒有爵位始終不被上層社會所接納,她仰仗著一個又一個自能給她帶來名正言順的上層身份的人,可那些人卻玩弄著她的身體和感情,而後將之棄之不顧。她為了得到男爵夫人的稱號,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結了婚以後又渴望著佔有,渴望著丈夫能時刻陪伴在她身邊。
那個時候的她只有錢,以為錢能買到愛情,買到家中的地位,丈夫擅自把農場改成咖啡園的時候她生氣地對丈夫說,"下次你還想改變主意,用你自己的錢"。她以為有錢便能將丈夫留在身邊,可事實上丈夫根本就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他依然可以不告而別地跑去參軍,出軌時連車中的痕跡也懶得清理,他根本就不在意凱倫,也甚至不怎麼在乎她的錢,所以他可以二話不說放棄莊園和房子同凱倫分居,所以他甚至對丹尼斯的介入一點也不在乎。
失去第一個男人的凱倫開始慢慢地獨立,她開始在農場幹活,開始期盼著豐收,她的努力讓當地的土著開始接受她,她也慢慢的同非洲土著做起了朋友。
這是她的顯著性成長,從曾經的虛榮變得樸素,從依賴著愛情變得獨立。
凱倫第一次看到獅子時嚇得驚慌無措,到後來卻敢揮著牛鞭與獅子相鬥,因為愛情她變得勇敢。
後來的她有意辦學校教非洲的孩子們讀書,循循善誘勸受傷的小孩去看病,甚至於為了幫吉庫尤人保住住的地方而向總督下跪,以前她在土著面前總強調著自己是男爵夫人,以期用身份的高貴來得到他們的尊重,但實際上最終贏得他們尊敬的是她善良的品質和她對土著們的尊重。
她後來離開時把她的指南針送給了僕人,並讓她不要再叫自己男爵夫人,應該叫自己的名字,這一刻起她真正把她當做了朋友,而他們之間的對話,也足夠感人:
"你還記不記得,從前去旅行,我會叫你先去找營地,然後你會等我。""你會看到火,然後找到我。""就像以前一樣,只不過這次我會先出發等著你。""你去的地方遠的話,你一定要升很大一把火,我才可以找到你。"
凱倫成長到這裡,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渴望著地位沉迷於高貴的人了,她已經同那些殖民者有了質的區別,她開始變得博愛,變得偉大,她心中裝著的再不是小情小愛,而是世間大愛。
男爵夫人曾帶著財寶和不屑來到了非洲,非洲之行最初讓她覺得糟糕至極。
咖啡豆連年歉收,銷售利潤也並不是很好,終於有一年豐收了,一場大火讓她一無所有。
破產後男爵夫人決意離開非洲,在這裡,她的兩段愛情都以悲劇收尾。
可是她後來卻無比懷念著非洲,她說:
"我在非洲有個農場,在貢嘎山下,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那有已逝的熱土,那裡有純潔的朝露。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任何地方都陋於非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所有地方都陋於非洲。
非洲帶走了她的所有,卻也給了她所有。
一些隱喻
還有觸動比較深的一點,當凱倫想辦學校的時候,吉庫尤人的酋長卻說,比那條線高的孩子,都不可以來上學,因為教會了他們,還要酋長幹嘛;那個時候凱倫極力勸勉著他,所有的孩子都應該來上學,可他們卻說,你不是酋長。
可後來酋長卻主動將所有的孩子都送來上學了,可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快連家都沒有了。
凱倫又對他們說,讀書一定是有好處的。
酋長卻搖搖頭:"英國人都讀書,卻也沒見他們好到那裡去。"
我們能從這裡面看到什麼?酋長的自私、愚昧?還是時代的落後與無奈?
當酋長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一點點蠶食,已顧不得自己的私慾,他想將孩子們送來讀書,想讓他們擺脫愚昧,可愈演愈烈的殖民入侵顯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一個人的善良改變不了時代,長久性的落後一時難擺脫壓迫。
英國人的鐵騎和刀槍可以輕易的侵佔非洲的土地,將那裡的原住民趕出家門,驅使、奴役黑人,經濟掠奪,文化殖民,階級壓迫,這些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那個時代的非洲。
三角貿易的殘酷性已不必多言,殖民主義的不公正性也顯而易見。
美麗的非洲應該是吉庫尤人的非洲,是萬千原住民的非洲,殖民者沒資格凌駕於這一切。
一場大火燒毀了凱倫的咖啡園,土著們卻說那是上帝來了。
上帝的火終將會燒毀更多殖民者留下的痕跡,非洲總會獨立。
對於美麗的非洲大地來說,一切皆為過客。
總結
如前言,世間的原始值得被尊重,人格之獨立也始終該敬畏。
影片的元素很多很多,而我最想要說的也正是這一句,就好像金錢買不來愛情,凌駕換不來尊重,我們羨慕著凱倫和丹尼斯的愛情,是因為他們像兩個大樹一般彼此獨立不依靠,他們的相愛是因為對方的美好和品格。倘若我們想要得到這樣的愛情,首先便應該讓我們自己變得獨立而有智慧,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魅力,愛情自然會奔我們而來;同樣的,在任何的關係中,平等的對待和真誠的尊重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
最重要的一點,當我們遇到美好,千萬不要想著佔有。
所有被佔有被侵蝕的失去了原始和純粹的東西都不會美好。
這裡既指愛情,也指自然和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