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經典《走出非洲》:願大家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2021-01-21 夜曲情感

恆古而原始的壯闊草原,絕美也震撼的自然之景,被迫自立的凱倫在這裡明白了愛情的珍貴、生命的意義,學會了獨立和堅強,學會了博愛和關懷。自然的壯麗同生命的渺小相襯,卻更顯生命的可貴和美好,蠶食肉體的病痛在日漸飽滿的靈魂面前,顯得不值一提,非洲大地教會了我們許多,我們卻永遠只是它的過客,世間的原始值得被尊重,人格之獨立也始終該敬畏。

"我在非洲,有一座農場。""我在非洲,有一座農場,就在恩貢山的腳下。"

垂暮的凱倫再回憶起歲月,語氣中盡帶自豪與嚮往,那已逝的黃金歲月,構成了一片片精緻的回憶。每當老人掀開這一份份回憶,看到的都是遼遠而金黃的草原,碧藍如洗的天空,零零散散的牛群和長頸鹿,她和愛人站在高大的波巴布樹下,站在天空的懷抱中,有時是在黃昏,橘色的雲和柔軟的天空,千萬隻火烈鳥貼著雲層飛過,在天邊勾出熾熱的弧度,耳邊常常掠過曠野的風,輕撫過她的發梢和耳畔,帶著遠方土地裡溢散出的淡淡香草味,她坐在草地裡,同愛人講著一個冗長的故事,丹尼爾認真地聽著,眼睛裡閃閃發亮。

可是歲月已逝,那些日子隨風遠去,可是年華已老,她的後半生痛苦而孤獨。

凱倫或許也忘了,原來的丈夫虛偽而貪婪,新婚第二天便棄她一個人不管不顧;凱倫或許記不得,病毒的感染令她痛苦不堪,莊園的一切毀於一場大火;凱倫或許也不會想起,真心相愛的丹尼爾卻愛自由更甚於愛她,最終還因為自由折毀了生命。

大概是非洲的土地太過於壯美,生活的時間長了也感染了其浩瀚,大概是生命的堅韌太過於強烈,讓她自此不在意蹉跎和苦難。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一無所有,她的莊園,她的水晶和瓷器,還有,她的爵位與財富,她的婚姻和愛情;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又好像什麼都有了,她的獨立和堅韌,她的勇敢和博愛,她的熱烈和優雅,她再沒了充盈的世俗財富,卻多了難能可貴的偉大靈魂。

由西德尼·波拉克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走出非洲》,講的便是一個這樣的故事。它是1985年的老片子,時至今日,三十多年過去了,依舊有人在被這部電影深深打動著,三十多年的影響力,已不必再引出陳年的奧斯卡獎項來佐證其光輝,它經受住了時光的磨洗,沒有變得過時或陳舊,正如電影本身所體現的思想內核,需要細細的品味,才能感知到那份醇香的味道。

很多人都會選擇重複地看這部電影很多遍,每一遍似乎都能解讀出不一樣的味道,起初你可能會沉浸在非洲土地的遼遠和壯美中;第二遍也許會為了凱倫同丹尼斯相愛一場的美好而動容,再看你會體察到凱倫逐漸成長,漸趨表現出的人性光輝;也許再往深一點看去,你會看到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敬畏,一如敬畏自然那般,任何意義上的殖民壓迫,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非洲人民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應該自由且熱愛的生活在這片偉大的土地上。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算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同,但今天我還是想從一些常規的角度上,好好聊聊這部電影。

利益關係的婚姻慘劇收尾,婚姻到底應該先有愛,還是先有婚姻?

凱倫和丈夫的婚姻,從一開始,便是各取所需而已,丈夫雖有爵位,卻是潦倒窮困,凱倫家雖然有些錢財,但因為普通的丹麥人的身份素不被人所看重,始終無法真正的躋身上層貴族社會。正是因此,她選擇了這場婚姻,就算他們之間並沒有半點愛意。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丈夫罔顧家庭四處遊蕩,甚至於朝三暮四花天酒地的行為太過於過分,但會有這樣的結局也實在是意料之中,雖然他作為丈夫這般不負責任確實令人憤慨,但其實這場婚姻關係應該算是平等的,或者說,這類各取所需的婚姻本來就是錯誤的。

可憐的表示凱倫結婚後真的產生了一種叫做"愛"的東西,或者說,家庭責任感和歸屬感。潛意識裡她覺得自己同丈夫組建了家庭,便應該履行一個妻子的責任,她期待著孩子期待著丈夫的回歸,甚至不遠千裡隻身犯險趕赴前線運送物資。

她以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會給自己帶來一個美滿的家庭,事實證明沒有愛情的婚姻根本不會幸福和長久。果然,她染病失去了生孩子的權利,而丈夫一年四季有三百天都不在家,偌大的農場就交給她一個人打理,甚至於丈夫偶爾在家的那麼幾天他們還會吵的不可開交。最終她們從分居再到離婚,最終只剩凱倫一個人,以及歉收的農場,以及,孤身一人,離家千裡,煢煢孑立。

如我們意料之中也如現實體現的那般,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單方面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回應,甚至會因此傷痕累累。

可大概很多女孩同開始的凱倫一樣,以為婚姻契約的籤訂能給自己帶來美滿和穩定,在婚姻關係中大概總習慣謙讓和屈從,可現實是任何一段喪失平等地位的婚姻都不會幸福。

婚姻自始至終從來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該先有愛還是先有婚姻,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凱倫和丹尼斯的相遇,再到一場浪漫的旅行,愛情來的匆匆卻也足夠驚豔,當中層層細節更令人回味無窮。

他滿心歡喜地為凱倫送上留聲機,微微有些偏執地說我就是想送你東西;他像個孩子一樣頷首低眉有些害羞地說你能來我真的是太高興了;他因為凱倫的一句喜歡飛機就真的搞了一架飛機,迫不及待地帶著凱倫飛行,哪怕自己只學過一天駕駛……

他對凱倫的愛無疑是濃烈而炙熱的,甚至是忠貞而無可動搖的,他願意真誠而專注地聽凱倫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哪怕是徹夜不休,也毫無疲態,以至於後來的凱倫常常回憶起那雙閃閃發亮的眼睛,在這雙眼睛裡,凱倫是能感受到自己被愛著的。

丹尼斯是一個熱愛著浪漫的人,所以他才願意聽凱倫天馬行空的故事,所以他和凱倫的旅行才會那麼有意思,也正是因此,凱倫和丹尼斯在一起時不會被現實的瑣事而困擾,不用再去想糟糕的生活,他們可以得到真正靈魂上的,超脫現實的純潔愛情。

可丹尼斯又同時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他從始至終都是個自由的浪子,一生漂泊居無定所,在路上的時間永遠比停下來的要多。從前他遊走在非洲草原上尋找大象的蹤跡,後來他帶著遊客穿行在非洲大地上,這樣的浪子從一開始便沒考慮過自己的未來,以至於最後死在了旅行的飛機上。

大概丹尼斯死前那一刻也未曾後悔過,他應該感謝遼遠美麗的非洲大地能承載下他那自由的靈魂,以至於他每一天上路都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可這樣的男人同樣無法和凱倫走到最後,既不是因為不愛,也不是因為傷害,僅僅是因為他和凱倫所信奉的東西不一樣。

他始終無法給凱倫一個明確的未來,凱倫大概也放棄不了她苦心經營的農場,她渴望愛情卻也在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她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付出一切乃至於生命,無欲則剛,她甚至勇敢到敢與獅子搏鬥,雖然那是上一段失敗的婚姻中的事了。

她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可以將她視作全部生命的人,可顯然,丹尼斯不願為了她而妥協。那個孤獨的,浪漫的遊子,給得了她浪漫卻給不了她未來,因為生活很難有永恆的浪漫,倘若丹尼斯屈就於生活,他便不是那個永遠浪漫的丹尼斯,可倘若他永遠浪漫,你就無法將他留在一個地方生活。

像飛鳥,像遊鯨,它們身上都有自由的美好,可倘若它們不自由了,它們也便不再美好了。

丹尼斯死在了飛往自由的路上,他短促的生命絢麗而美好,也正是因為這個男人短促而炙熱的出現在她的生命中,她後來回憶起愛情,才覺得美好而珍貴。

凱倫或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當她回憶起遭遇並不是很好的非洲,才覺得美好而自豪。

蛻變,成熟,像一首描繪成長的歌

如前面所說,凱倫走出非洲的時候一無所有,可她又好像什麼都擁有,非洲之行雖然沒有讓她發家致富,卻讓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這部電影的主線便是凱倫的成長史,開篇的她拼了命也像擠進歐洲上層貴族社會,可因為沒有爵位始終不被上層社會所接納,她仰仗著一個又一個自能給她帶來名正言順的上層身份的人,可那些人卻玩弄著她的身體和感情,而後將之棄之不顧。她為了得到男爵夫人的稱號,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結了婚以後又渴望著佔有,渴望著丈夫能時刻陪伴在她身邊。

那個時候的她只有錢,以為錢能買到愛情,買到家中的地位,丈夫擅自把農場改成咖啡園的時候她生氣地對丈夫說,"下次你還想改變主意,用你自己的錢"。她以為有錢便能將丈夫留在身邊,可事實上丈夫根本就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他依然可以不告而別地跑去參軍,出軌時連車中的痕跡也懶得清理,他根本就不在意凱倫,也甚至不怎麼在乎她的錢,所以他可以二話不說放棄莊園和房子同凱倫分居,所以他甚至對丹尼斯的介入一點也不在乎。

失去第一個男人的凱倫開始慢慢地獨立,她開始在農場幹活,開始期盼著豐收,她的努力讓當地的土著開始接受她,她也慢慢的同非洲土著做起了朋友。

這是她的顯著性成長,從曾經的虛榮變得樸素,從依賴著愛情變得獨立。

凱倫第一次看到獅子時嚇得驚慌無措,到後來卻敢揮著牛鞭與獅子相鬥,因為愛情她變得勇敢。

後來的她有意辦學校教非洲的孩子們讀書,循循善誘勸受傷的小孩去看病,甚至於為了幫吉庫尤人保住住的地方而向總督下跪,以前她在土著面前總強調著自己是男爵夫人,以期用身份的高貴來得到他們的尊重,但實際上最終贏得他們尊敬的是她善良的品質和她對土著們的尊重。

她後來離開時把她的指南針送給了僕人,並讓她不要再叫自己男爵夫人,應該叫自己的名字,這一刻起她真正把她當做了朋友,而他們之間的對話,也足夠感人:

"你還記不記得,從前去旅行,我會叫你先去找營地,然後你會等我。""你會看到火,然後找到我。""就像以前一樣,只不過這次我會先出發等著你。""你去的地方遠的話,你一定要升很大一把火,我才可以找到你。"

凱倫成長到這裡,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渴望著地位沉迷於高貴的人了,她已經同那些殖民者有了質的區別,她開始變得博愛,變得偉大,她心中裝著的再不是小情小愛,而是世間大愛。

男爵夫人曾帶著財寶和不屑來到了非洲,非洲之行最初讓她覺得糟糕至極。

咖啡豆連年歉收,銷售利潤也並不是很好,終於有一年豐收了,一場大火讓她一無所有。

破產後男爵夫人決意離開非洲,在這裡,她的兩段愛情都以悲劇收尾。

可是她後來卻無比懷念著非洲,她說:

"我在非洲有個農場,在貢嘎山下,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那有已逝的熱土,那裡有純潔的朝露。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任何地方都陋於非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所有地方都陋於非洲。

非洲帶走了她的所有,卻也給了她所有。

一些隱喻

還有觸動比較深的一點,當凱倫想辦學校的時候,吉庫尤人的酋長卻說,比那條線高的孩子,都不可以來上學,因為教會了他們,還要酋長幹嘛;那個時候凱倫極力勸勉著他,所有的孩子都應該來上學,可他們卻說,你不是酋長。

可後來酋長卻主動將所有的孩子都送來上學了,可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快連家都沒有了。

凱倫又對他們說,讀書一定是有好處的。

酋長卻搖搖頭:"英國人都讀書,卻也沒見他們好到那裡去。"

我們能從這裡面看到什麼?酋長的自私、愚昧?還是時代的落後與無奈?

當酋長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一點點蠶食,已顧不得自己的私慾,他想將孩子們送來讀書,想讓他們擺脫愚昧,可愈演愈烈的殖民入侵顯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一個人的善良改變不了時代,長久性的落後一時難擺脫壓迫。

英國人的鐵騎和刀槍可以輕易的侵佔非洲的土地,將那裡的原住民趕出家門,驅使、奴役黑人,經濟掠奪,文化殖民,階級壓迫,這些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那個時代的非洲。

三角貿易的殘酷性已不必多言,殖民主義的不公正性也顯而易見。

美麗的非洲應該是吉庫尤人的非洲,是萬千原住民的非洲,殖民者沒資格凌駕於這一切。

一場大火燒毀了凱倫的咖啡園,土著們卻說那是上帝來了。

上帝的火終將會燒毀更多殖民者留下的痕跡,非洲總會獨立。

對於美麗的非洲大地來說,一切皆為過客。

總結

如前言,世間的原始值得被尊重,人格之獨立也始終該敬畏。

影片的元素很多很多,而我最想要說的也正是這一句,就好像金錢買不來愛情,凌駕換不來尊重,我們羨慕著凱倫和丹尼斯的愛情,是因為他們像兩個大樹一般彼此獨立不依靠,他們的相愛是因為對方的美好和品格。倘若我們想要得到這樣的愛情,首先便應該讓我們自己變得獨立而有智慧,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魅力,愛情自然會奔我們而來;同樣的,在任何的關係中,平等的對待和真誠的尊重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

最重要的一點,當我們遇到美好,千萬不要想著佔有。

所有被佔有被侵蝕的失去了原始和純粹的東西都不會美好。

這裡既指愛情,也指自然和萬物。

相關焦點

  • 《走出非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
    《走出非洲》改編卡倫·布裡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丹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1986年,影片獲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第4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獎項。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那是我們靈魂休憩的地方。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
  • 推薦一部經典電影《走出非洲》
    電影的開頭」在非洲的恩貢山下,我曾經有一座農場「的開場白時,聽著有一種隱隱的驕傲,一種這輩子沒有白活的底氣。聽到這個開頭時,也都半是回味半是羨慕——當我老了,也能底氣十足地說出這樣一句話來,該有多好。影片《走出非洲》女主是丹麥一個驕縱富家女,她獨立、性情深沉、感情豐富、但虛榮心較強。為了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不惜金錢買下婚姻遠嫁不務正業,不愛她的浪蕩公子。初到非洲的凱倫,還只是個虛榮、驕縱的富家女,挑剔著這裡的一切。當她不再把這裡當成身外的客體而是真正置身其中時,她也就不可救藥地迷戀上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被片既壯闊又柔和的土地將會一點一點地改變她。
  • 奧斯卡經典《走出非洲》原聲主題曲
    《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是 80 年代時候必看愛情經典之一! 影片音樂在取材方面,表現出了對於非洲民間音樂的尊重。片頭的配樂主題,根據一首古典樂曲——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主題的動機創作而成。典雅高貴的旋律,舒緩流暢的節奏,優美而又動人。現在就來欣賞它吧!
  • 非洲智人為何要走出原先生活了10萬年的非洲平原?
    對待這個問題,堅信網上曾也有過好多的探討,分別的人們給出了分別的答案,有人認為需要起碼幾萬年的時間才幹實現。也有人認為,只需要幾千年的時間就可以或許規復,尚有人認為只需要數百年。我們都知道,當代人類的先祖原來是25萬年前的非洲智人,大約在7萬年前,非洲智人走出非洲,開始向世界各地分散。經過數萬年演變發展,才有了現在地球上充裕多彩的人類世界,才有了現在的78億生齒。那麼7萬多年的非洲智人為何要要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分散?
  • 豆瓣8.6《走出非洲》:只有內心的東西,才會真正永遠屬於自己
    每天,凱倫都和僕人們一起辛勤勞作, 她好像全然已經忘了自己曾是個不事生產的富家小姐和男爵夫人;對待下屬,也絲毫沒有主人的頤指氣使。一個土著男孩腿受了傷,她努力將其說服,並為他治病,後來還僱傭了他;為了讓當地的土著小孩能上學,她親自去說服酋長,然後為孩子們辦學校,請老師。
  • 《走出非洲》:女性必看電影之一
    走出非洲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7項大獎劇透我很久都沒有看過這麼美妙的故事了!電影長達161分鐘,沒有故意晃動的鏡頭、快速剪輯、快速事件節奏。它舒緩道來,卻深情流暢。非洲,廣闊壯美,更原始瘋狂。
  • 經典電影《走出非洲》的電視劇版正進入開發
    David Heyman正在開發《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的劇集版,由Susanne Bier負責執導;《走出非洲》是根據Karen Blixen的同名一書兼1985的同名經典浪漫電影所改篇,電影當年贏得共
  • 女人不能成為寄居蟹,想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5點要做好
    除了經濟的獨立,思想上也要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會活得更加的精彩。哪一個男人都不會喜歡沒有主見的女人,今天吃什麼,你來說吧,我隨便,想看什麼電影,隨便哦。這種沒有主見,沒有思想的人,一次兩次會把這看作撒嬌可愛。時間久了,只能讓人覺得你沒有思想,沒有主見,事事都要依靠別人做決定,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累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有主見,有思想,有獨特的見解。
  • 看過這3部英文電影的人,後來都活成了他們想要的模樣!
    毫無疑問,生活總是充滿比較,總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活成了什麼樣子,總有些人想要活成他人的樣子。小視做佩服的,還是那些堅持做自己,活成自己想要模樣的人。如果你不知道怎樣才能活成心中的自己,就去看一下這3部英文電影吧。
  • 《走出非洲》教給人的是關於告別,不求一物屬於自己,而愛她!
    大家好,我是定州玉姐,我會每天都給大家一篇大家喜歡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們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走出非洲》教給人的是關於告別,不求一物屬於自己,而愛她!《走出非洲》卡倫情願捨棄丹麥寧靜的生活,跟隨丈夫來到非洲莽莽的熱帶森林。而布羅爾是個紈絝子弟,沉溺於女色與玩樂。新婚當天晚上他就和卡倫發生不和,次日清早就外出狩獵,一個多月未歸。
  • 人生的繁花似錦,願你活出精彩
    每一個繁花似錦的背後都經歷過無數個嚴冬寒霜,每一個風光無限都經歷了多少個山重水複,所有的一切,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更懂得繁華之前的苦澀,才更懂得成功背後的艱辛,才更懂得苦去甘來的漫長。這個世界最平常的人,是那些跌倒次數最多的人,最勇敢的人,是那些每次跌倒都能站起來的人,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每次跌倒,不單能站起來的人而且還能堅持走下去的人,不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別讓那些坎坷和挫折將你打敗,更不要被某一件失誤過的事情將你擊倒,人生沒有對與錯,只有去選擇堅持不後悔的走下去,走著走著花就開了,苦著苦著果就接了,血和汗流過之後,你就會得到收穫
  • 卡倫·布裡克森《走出非洲》
    OUT OFAFRICA 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Karen Blixen),筆名艾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在1937年發表了她的第二部作品,即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
  • 停止抱怨,改變生活,讓自己活得精彩
    這幾日心中總是有很多的感慨,感慨我的青春一去不回頭,感慨我的人生還停留在好多年前,感慨我前途一片迷霧,感慨我的生活一點都不精彩。在感慨中不禁想起自己的抱怨,抱怨今天自己的一切都是因為這個環境,抱怨為什麼這個環境限制了我許多。
  • 《流金歲月》熱播,「鎏學」出圈:活得通透的女人,從不為難自己
    生活得意時,我精緻動人;失意時,我亦不放棄自我,優雅且熱愛生活。這才是一個女人最好的人生態度吧。03鎏女郎,有賺錢的欲望不丟人電影《寄生蟲》裡有句臺詞:「錢就是熨鬥,能把一切都熨平了。」辛芷蕾是近幾年開始火的,她那張性感且虛張聲勢的臉,毫不遮掩的掛著欲望和野心。
  • 讀書筆記——《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大量描寫的離我們生活相去甚遠的非洲農場生活,「我」作為一個白種女人,在非洲經營農場,漸漸的愛上了非洲的天,地,人,與「我」的僕人——肯亞的土著人建立了良好深厚的關係。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非洲電影不多,《亞當》《阿布·萊拉》《空調》等有限的幾部影片成為一扇難得的窗,讓這裡的觀眾窺見非洲電影的歷史和當下——當電影「走出」非洲的時候,觀眾「走近」了非洲。
  • 回顧電影:這三部電影,我最喜歡《走出非洲》,你呢?
    走出非洲 - 《走出非洲》改編自卡倫·布裡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由環球影業出品,西德尼·波拉克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鄧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
  • 走出非洲 肯亞國寶級堅果在雲集首發
    布裡克森(Karen Blixen)的自傳體小說《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講述了自己在素有「東非巴黎」肯亞首都奈洛比Ngong山下的非洲生活經歷和愛情,這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也成就了同名電影屢獲奧斯卡等業界大獎。奈洛比正是此次上線雲集的肯亞堅果品牌「走出非洲」的源產地。
  • 豆瓣8.6分《走出非洲》:一個女人的史詩和她的盪氣迴腸的愛情
    故事講述的是:丹麥富家女凱倫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孩,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離開遠嫁東非肯亞,嫁給一個並不愛自己的男人,然而男爵夫人的稱號並沒有給凱倫帶來幸福,新婚丈夫的冷落,遠在異域他多的孤獨,這些並沒有打消她的熱情,她全身心投入這片廣袤的土地,想要以一己之力改變那片土地,凱倫開墾土地,種植咖啡豆,經常外出打獵、探險,她漸漸的愛上了非洲。
  • 願你活得像太陽,溫暖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平凡人的一生,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人生也就圓滿了。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也就這些。有人說,越長大,越活得不開心,越長大,越成為了小時候最討厭的樣子。明明想要的東西,都裝作不想要。明明不喜歡的人,卻還要強顏歡笑去討好。明明喜歡的人,卻不敢開口說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