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本書帶我走出了心理虐待的痛苦,希望更多人也能走出來

2021-01-19 奇大白話

選擇這個話題開啟2021年,是因為這本書對我的2020意義重大。她帶我走出了一段迷茫的時光,也讓我有信心繼續堅持自己的原則。

現在我把這本書介紹給大家,期待大家也能有不一樣的2021。

這本書就是:《治癒隱性虐待》。

1 心理虐待是什麼

虐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詞。每當說到這個詞,大家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某個人遍體鱗傷的畫面。其實還有另一種更常見、也更加隱秘的虐待,就是心理虐待。

在心理學中,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長期的精神暴力、言語暴力、情緒暴力,通過羞辱、無視、孤立、冷戰、貶低、咒罵、威脅、污衊、中傷等方式,對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靈造成嚴重傷害的一種行為。

心理虐待可以存在於情侶、親人、朋友、同事、上下級等各種人際關係中。它可以是情侶、家人之間的找茬、冷戰,可以是朋友之間的貶低、羞辱,也可以是職場中的孤立、中傷。

你看,這樣解釋,是不是讓你聯想到了更多的畫面?那些畫面裡沒有身體上的外傷,但是用文學作品裡常用的一句話說:心靈早已千瘡百孔。

心理施虐十分隱蔽,因為很多時候,施虐者往往是我們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他們有著天然的身份優勢,不斷地用「為你好」的幌子去換取受虐者的好感。等他們獲取了足夠的好感、信任或者依賴,他們就開始一步步地「馴化」受虐者。

作者在書裡用了「馴化」這個詞,可以說是非常形象了。就像馬戲團裡的猛獸,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鞭打、挨餓之後,都會馴服。人類也一樣。

如果有人掌握了一定的話術,那就像拿到了馴化人心的鞭子,不斷鞭撻受虐者的自尊心,摧殘受虐者的意志,降低他們的自我認知, 當他們開始他們一遍遍地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他們基本就已經被成功「馴化」了。

被馴化的受虐者,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和性格的負面改變。最常見的有:嚴重抑鬱、焦慮、挫敗、低自尊、自我貶低、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有罪、活該,嚴重低估自己的價值,甚至厭世、輕生。

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值得解釋一下的詞。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的經典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狗在籠子裡逃不出去,只能被動接受電擊的疼痛。

如此反覆多次之後,塞利格曼把籠子的門打開,再次拉響蜂鳴器,讓人驚訝的是,這時狗不是奪門而逃,而是倒地等著被電擊。這一現象,被塞利格曼稱為「習得性無助」。

經常會有人問,那些被家暴的人為什麼不跑?那是因為他(她)們在長期的肉體或精神的暴力對待下,通過反覆強化,學習到了一種無助心態,所以乾脆就不反抗了,任由對方作踐。

最讓人寒心的是,心理虐待不同於身體虐待。身體被虐待,別人看到那些傷,馬上就會產生同情。但是心理虐待的受虐者傾訴自己的遭遇時,甚至有可能被認為是「小題大做」「想多了」「是你自己缺少安全感」「ta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等等。

如果實施心理虐待的人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那受虐者更是百口莫辯。因為旁觀者只會看到施虐者的光環,看不到受虐者的痛苦。

2.施虐者是如何一步步進行心理虐待的

接下來,我們要對「受虐者」換一個說法,沿用書裡的專用詞——倖存者。

那麼施虐者是如何一步步攻破倖存者的心理防線的呢?

首先第一步,要獲得倖存者的信任或好感,或者成為倖存者心中的「權威」。如果施虐者是長輩,這種「權威感」是天然存在的,所以來自親人的精神虐待, 往往更加難以反抗,難以擺脫。

那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想要進入我們的生活圈,就需要各種契機。比如,一個光鮮亮麗的開始。自帶光環效應,這樣的出場,容易讓倖存者從一開始就放下戒備。

一旦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能產生重要影響,那么正式的「打壓」階段就要開始了。

怎麼識別「打壓」呢?如果你發現對方跟你的溝通總是不在一個維度上,那就意味著,對方開始爭奪精神高地了。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在北京某賓館服用了200粒安眠藥,以必死的決心要離開這個世界。在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把她逼上絕路的,正是她心愛的男朋友。

其男友通過循序漸進的話術,實現了對包麗的精神控制,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虐待,最終釀成慘劇。包麗的男友對她實施的心理虐待,就是從「處女」問題開始的。牟以包麗不是處女為由,不斷施壓,開始包麗還能心智堅定地反駁說,「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後來逐漸被洗腦,接受了牟的灌輸,認定自己是「垃圾」。

這就是精神「打壓」的可怕之處。倖存者會有一段時期,逐漸接受並相信對方的說辭。如果倖存者心智動搖,開始自我反思,認為施虐者說得對,確實是自己有問題,那麼這個時候,施虐者就已經成功佔領了倖存者的心智。

因為當對方攻擊我們的性格、生理條件時,我們很難反駁,對於沒有定論的事情,我們無法對自己做出準確評價。對方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施虐者總能一次次得逞。

比如,在職場上,你的上司或老闆,不對你具體的某件事發表意見,而是直接上升高度,開始攻擊你個人,說你固執,說你容易被激怒,說你做什麼都不行等等。

施虐者總能找到各種細節去打壓倖存者,逐漸摧毀倖存者的自尊和自信。直到倖存者完全臣服於自己。就像包麗男友要求包麗叫自己「主人」,要求她紋身「我是牟林翰的一條狗」。

職場上也會有這種情況,有些老闆會反覆碾壓員工的自尊心,直到員工完全臣服自己,他們最終目的,就是給員工灌輸一種觀念:你是一個無能之輩,是我好心收留你,賞你一口飯吃,你應該對我感恩戴德。他們通過這樣摧毀員工的自尊自信,以實現自己完全控制員工的目的。把員工們老老實實地圈定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敢反抗,更不敢離職。

完全臣服自己,這就是大部分施虐者的訴求。

除了摧毀對方的個人意識,施虐者還有另一個慣用手段,就是顛倒黑白。

Ta們永遠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ta們口中說出來的所有「事實」都只為ta們服務。可能一兩個月之前甚至一兩天之前發生的事情,在ta們嘴裡都會變樣,更不用說一兩年前發生的事情。

實現打壓的第二步,就是製造短暫的「甜蜜時刻」。

常見的「甜蜜時刻」,比如施虐者賣慘求同情,或者情真意切地表示要痛改前非,或者製造驚喜來取悅倖存者。這樣的時刻往往會讓倖存者感到迷惑,認為施虐者其實是好人,然後會繼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能與施虐者重新回到那樣的「甜蜜時刻」。

倖存者會以為憑藉自己的無私付出,予取予求,儘自己最大努力滿足施虐者,就能改變施虐者對自己的看法。卻不知道,施虐者最享受的,不是倖存者的付出,而是「在虐待他人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掌控感」。

顛倒黑白扭曲真相、人身攻擊、通過強烈的憤怒來衝擊對方的心理防禦、以冷暴力為懲罰、人前扮可憐博同情、製造短暫甜蜜時刻來迷惑……這些都是施虐者慣用的手段。任何一種手段反覆使用,都足以讓一個正常人焦慮,更何況施虐者常常多種手段交替使用。

3.作者:從至暗幽谷爬出來

人性醜惡至此,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真的深有體會。更可怕的是,很多施虐者不僅擁有良好的公眾形象,甚至還是公眾人物。而他們與倖存者的相處方式,完全不同於他們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這就導致了倖存者的指控相當站不住腳。

如果倖存者已經被折磨得情緒失控,人們甚至會同情施虐者,認為ta們需要忍受跟這樣的「瘋子」一起共事或生活。到這樣的階段,倖存者就幾乎已經被真的「逼瘋了」。

這本書的作者香農·託馬斯,就曾經差點被「逼瘋」,對她實施心理虐待的人,是她相依為命的母親。

香農是獨生女,她的父親是一位長跑教練,非常疼愛她,總是鼓勵她。可是在香農11歲那年,家裡發生了入室搶劫,父親被暴力殺害。從此香農開始與母親相依為命,卻沒想到,也開始了她噩夢般的生活。

香農的母親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甚至被懷疑與香農父親的死有關。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所以香農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當地執法部門單獨叫去,給了一些專業建議,指導她如何保護自身安全。

香農有一枚青少年奧運會越野資格賽的獎牌,是父親去世之前她獲得的,是她最為珍愛的獎章。在父親去世後一年,她母親在一次憤怒發作中,把獎章扔進了馬桶,衝了下去。12歲的香農當場崩潰,痛哭不止。

實際上不止這枚獎章,在香農成長的過程中,所有她視若珍寶的東西,甚至她的大部分財產,全都被她母親「失控且虐待成性的雙手毀掉了」。

在香農父親去世後的幾年裡,食物成了香農的「安全出口」,以至於有段時間她的體重激增。20歲之後,她經過長期艱難的努力,終於減重110斤!香農不僅成功保持了減肥後的體重,她還克服了強烈的恐懼,堅持了無數小時的訓練,最終拿到了一塊半程馬拉松的獎牌。

這塊獎牌成為了香農新的裡程碑。長跑,和那塊舊獎牌,帶給香農的痛苦回憶,漸漸地被新的長跑和新的記憶所代替。香農的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成為長跑愛好者。香農和孩子一起創造的美好回憶,彌補了她早年遭受虐待的那一部分缺失。

不僅如此,她還努力學習心理學知識,最終成為研究心理虐待的形成及治癒這一領域的專家。她還是美國「研究心理虐待的模式」這一項目的聯合研究員。這項研究,不僅治癒了很多飽受心理虐待痛苦的人,也治癒了作者自己。

香農的經歷也是悲慘的,無論是父親被暴力殺害,還是母親的瘋狂虐待,都讓她的心靈千瘡百孔。然而相比自殺的包麗,香農又是幸運的,她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不僅實現了自救,也拯救了更多正在遭受心理虐待的人。

4.施虐者性格特徵

《治癒隱性虐待》這本書,以大量的案例為基礎,提煉了一整套心理虐待的識別方法,以及治療思路。

經過作者和她的團隊研究發現,施虐者往往外表體面,但內心卻具有各種人格障礙或者性格缺陷。最常見的是以下四類人: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他們容易過高地評估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時,他們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徵。他們渴求別人持續的關注和讚美,因此,一旦別人比他優秀或批評他,他便會感到羞辱和傷害。因此,這種人很喜歡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偏執型人格障礙者。他們往往極度敏感,嫉妒心極強,對別人的優秀會感到焦慮緊張;非常記仇,對於別人的批評必須給予更強烈的反擊;固執,難以被說服;雙重標準,對自己很寬容,但對別人要求很高;自以為是,喜歡指責別人,自己永遠是對的;多疑,會將別人的無心之舉理解為敵意等。

控制欲極強的人。他們需要掌握親密關係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於發現對方的缺點,通過道德譴責來降低對方的自尊,讓對方臣服於他們的權威,通過限制社交、經濟控制,讓對方與世隔絕,只能以他為生活中心。

具有辯論傾向的人。他們非常擅長質疑別人,擅長從每一句話中尋找瑕疵來挑刺,但他們抬槓的最終目的並非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而僅僅是為了頭腦和口舌的交鋒,以及享受贏得爭吵帶來的快感。

這幾種人往往擁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如情緒極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極端利己主義等等。

這幾種人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難以跟別人建立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你會發現與他們密切接觸,關係比較親密的人,過不了多久都會憔悴不堪,人也變得不自信,且極其疲憊。

如果你發現給自己帶來困擾的人具有上述特徵,就要引起警覺,然後覺察到「我現在的這些困擾,或許並不是因為我不夠好」。只有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明白,自己正在成為心理虐待的目標。

5.如何走出心理虐待

從心理虐待中康復,需要經歷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絕望。

這時的倖存者多處於情感混亂、焦慮、抑鬱或想要自殺的狀態,有時甚至上述情況皆有。

第二階段——學習。

心理虐待十分隱蔽,所以也常常被誤解。倖存者需要學習和了解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慣用的伎倆。

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引申,怎麼識別施虐者的話術。前面說過,如果你發現對方跟你的溝通總是不在一個維度上,那就意味著,對方開始爭奪精神高地了。什麼叫溝通不在一個維度呢?人的思維邏輯層次分為低三層和高三層。低三層是環境、行為、能力,高三層是信念、身份、精神。

舉個簡單例子,女生想讓男生給自己買東西,男生回復特別忙稍晚一點去。女生就生氣了,說對方越來越不拿自己當回事,不在乎自己了。

看,在這個例子裡,買東西和稍晚一點去,這時候的溝通還在思維邏輯層次的低三層,是對具體行為的溝通。但是接下來,晚去就是不在乎自己,這就上升到了信念、身份、精神的高三層。

再比如,老闆跟員工溝通的時候,總是不具體說明員工工作上的問題在哪裡,每次都是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比如:跟你溝通太困難了,你這個人太軸了。類似這樣的對話,如果出現在每一次的溝通中,那就可以確認,對方企圖在你無察覺的狀態下,攻佔你的精神高地,然後開始通過打壓、摧毀你的自尊自信等手段,實現對你的精神控制。

如果你真的正在遭遇這些,不要恐慌,因為當你聽到這裡,你肯定已經開始有了覺察。這就是康復的第二階段: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識別對方的真實企圖,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第三階段——清醒。

這是整個階段的重點。當倖存者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經歷了什麼,就已經是康復階段的一大進步。只有清醒時刻,才不再感覺自己被困在虐待關係中。

在清醒階段,施虐者往往已經被拉下了神壇。當倖存者能夠以平等的心看待對方,而不是把對方看作高高在上自帶光環的人物,那倖存者已經邁出了治癒的一大步。

第四階段——界限。

當倖存者已經清醒,並且有了康復的可能,就可以開始與施虐者設立界限。這一階段的重點,就是「拉開足夠的情感距離」。設立界限是由倖存者推動的,並且必須要倖存者遵守才能完成。

設立界限,並保持距離,這是康復的必要階段。用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來說,一個人不能一邊中毒,一邊排毒,這樣身體會吃不消。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毒源。在這本書裡,作者也用到了這個詞:有毒的人。當然,保持界限,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不好找,家人無法選擇,愛人也總是難以割捨。所以保持距離,絕對不是說說那麼簡單。但是不管怎樣,設立界限,遠離毒源,這是倖存者康復的必要階段。

第五階段——恢復。

倖存者進入恢復階段的第一個跡象是,他們希望把空閒時間花在與心理虐待康復無關的活動上。他們開始找回在遭受心理虐待時被偷走的重要生活事件、穩定的經濟狀況、健康的身體和心靈,以及其他重要的東西。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階段,倖存者開始切實地看到了自己康復之旅的成果。

如果倖存者真的幸運地度過了前面四個階段,那麼現在,他們一定想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在這個階段, 倖存者也許會發展新的興趣愛好,也許會列一個斷舍離清單。總之,他們會積極努力地讓自己的生活過得不一樣。這時候,就是在恢復期了。

第六階段——維持。

這是康復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心理虐待康復之旅的關鍵,請你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過「乾淨」的生活。

如果曾經的「甜蜜時刻」又讓倖存者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前五個階段,很容易就前功盡棄。所以第六個階段,也非常重要,就是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持前五個階段的成果,讓自己保持在一個遠離毒源、充滿希望的新環境裡。這是讓自己完全康復的唯一方法。

6.對自己說一聲:謝謝

如果你已經耐心看到了這裡,請對自己說一聲:謝謝。

你在努力地為自己開啟一個不一樣的生活,相信你一定能實現。

2021年,祝願你:「牛」轉乾坤!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

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琦大白話,如果喜歡本文,歡迎留言、點讚、轉發、關注,原創不易,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情感虐待,是最致命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的虐待或漠視,都會給孩子帶去一生的影響,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羞恥感。所以,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叫《這不是你的錯》,希望能夠帶你走出童年陰影。如果你曾是兒童虐待或漠視的受害者,你肯定知道什麼是羞恥。你可能一生都會活在羞恥的陰影下。
  • 婚外戀結束後,忘不掉很痛苦?學會用三份「正念」,幫自己走出來
    專欄【如何擺脫婚外情的痛苦】24作者:北蘇,情感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眾多讀者信賴的心靈導師,你身邊的情感顧問【帶你看透所謂的深情與不舍,擺脫愛而不得的苦。也許這不是一個方法論的專欄,但卻是一個可以幫助你,讓你幫助自己找到方向,擺脫婚外情痛苦的專欄。】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人們往往會用製造更多痛苦的辦法來應對自身的痛苦。因此,傷害與失調便會像家族魔咒一般,代代相傳。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虎毒不食子,6歲女童遭親媽及其男友虐待
    我無法感同身受的去體會孩子所受的折磨,但我只知道我當時門牙壞了都難受了幾個月,而孩子被拔的還是乳牙。真的無法想像孩子生理心理受到的折磨有多大...看了孩子以前的照片發現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被爸爸照顧地很好,但是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監護權不歸他,而且還因為職業是貨車司機的原因無法接連照料,於是就給了劉妍彥帶,但是沒想到.....孩子的爸爸該有多難受...
  • 放下思維是走出抑鬱症等所有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唯一途徑
    有的人明明是自己內心問題,卻把希望寄托在外在。他們寄託於藥物(要知道,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必須要慢慢擺脫對藥物的依賴)。他們動不動就大發脾氣,都到處傾述。傾述、發脾氣當時確實很痛快,但很快就換來了更多的痛苦。他們到處百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查查自己的心理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在放大他們的問題,有著巨大的腦力消耗。
  • 樊登書單——成熟的人,九成以上讀過這十本書
    作者藉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複雜與痛苦,並通過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修,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為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相信它能為你開啟一個非比尋常的新世界。
  • 26歲女孩峨眉山失蹤令人心疼,分享自身經歷願抑鬱症患者走出痛苦
    在此分享一下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希望抑鬱症患者,抑其親人能看到這篇文章,從中受到啟示,讓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症的折磨,走出痛苦,去享受人間陽光,快樂的生活。現代人因各方面原因,導致患抑鬱症的人不少,生活在痛苦之中,部分人因無法承受抑鬱症的折磨,選擇了輕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給他們的家庭,和親友們帶來了無盡的悲傷和痛苦。
  • 殘忍虐待動物的人,僅僅是性格缺陷?我看是人性的扭曲與喪失吧
    近幾年,時不時的爆出某地殘忍虐待小動物的視頻,施暴人在視頻裡哈哈大笑的同時,我們忍不住好奇想問∶究竟怎樣冷血的人,才能幹出這種禽獸不如的齷齪事?那些視頻不管是譁眾取寵還是博人眼球,但我卻看到了動物們飽受折磨後慘絕人寰的死於人類之手和人類那一顆顆扭曲的人性。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打擊讓小玲很痛苦,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沒用的人,否則爸媽為什麼都不喜歡自己,也許她就不該活在這個世上。這種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讓小玲患上了抑鬱症,到現在都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有人會說,小玲太不自信了,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不能好好生活嗎?誠然,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我們就不會如此苛責小玲了。
  • 2020年,我用62本書搭起職場躍遷的階梯
    仍記得2019年底我說2020年要讀20本書時的忐忑不安,和苦笑說又是一年flag大旗要倒塌的苦澀。轉眼一年過去了,flag大旗不但沒倒,反而連根拔起,2020年我總共讀了62本書,今天,我可以驕傲的說聲:2020年,我的閱讀目標已達成。
  • 對話反虐待動物志願者:能做的很有限,希望儘快推動立法
    反虐待動物志願者小辰(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虐待動物行為難以被懲罰,志願者能做的很有限。「我們希望推動反虐待動物立法,至少,先把虐待動物及其相關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目前嚴重的虐待動物行為進行遏制。」小辰說。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母親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子嗎?對於性教育持這種態度的母親,思琪也無法去開口傾訴她的痛苦。可憐的思琪迫使自己愛上這個大她37歲的油膩男人,以合理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說服自己活下去。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但即便如此,我感覺浪費的時間還是很多,可以用來讀書的時間應該更多一些,也許2021年可以至少把目標定為讀35本書吧。今年看的30本書,只要作者原文是英文寫的,我都儘量看原版,其中有些是多年以前看過譯文的,想要回顧。當然, 身在雪梨如果非要買中文版也不是難到哪裡去,但如果可以看到原版,除非有特別的意義(比如有感興趣的譯者 XD),看譯文的意願不是很大。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2018年讀完這12本書,你會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柱子(富書籤約作者)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今天這個書單共提供12本書,每本書都針對你在2018年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這本書拿到手裡,就充滿了童趣和想像,「蛤蟆先生」?「心理醫生」?兩個不搭邊形象,讓人浮想聯翩。翻開書第一頁就會發現是哪一隻「蛤蟆」,原來是英國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童話《柳林風聲》的人物。1908年發行的金牌童話《柳林風聲》,圍繞蛤蟆先生、河鼠、鼴鼠、獾先生四個形象展開的童話,曾經風靡全球。
  • 洛克菲勒:人在困境中,牢記這2個字,早晚能走出來
    「如果有人將我剝得身無分文,丟在沙漠,只要有一群駝隊經過,不久後我便能建立起一座商業帝國!」這句話是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的。他的確很有錢,曾經是十九世紀首個億萬富翁,也是當今真正的世界首富。他的個人身價折算到現在大約有3360億美元,比我們所熟悉的世界首富貝索斯和比爾蓋茨還要有錢。
  • 人際交往中,越不合群的人,往往過得越痛苦
    嘴裡被塞粉筆灰,頭髮常常被人用打火機燒,走在路上也有人對她指指點點。 因為得了性病,她被貼上各種標籤:不潔,放蕩,不知廉恥。不僅如此,回到家,她的母親對她也是各種冷漠和羞辱。 易遙是渴望愛與被愛的,但是所有人都在傷害她,她還敢走出去和別人交朋友嗎?
  • 雙語 | 5個科學方法,快速走出失戀痛苦
    2012年發表在《網絡心理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偷偷關注前任Facebook狀態的人更可能對前任懷有消極情緒,更容易對前任產生欲望,更難從分手中走出來。「在我們的研究中,人們報告稱,如果被甩導致自我形象崩塌,分手後的痛苦期是最長的。那些認同被甩會導致自我懷疑的人當中,更多人報告稱,當他們想起那個甩掉自己的人,他們依然會感到痛苦。」
  • 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