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拿到手裡,就充滿了童趣和想像,「蛤蟆先生」?「心理醫生」?兩個不搭邊形象,讓人浮想聯翩。
翻開書第一頁就會發現是哪一隻「蛤蟆」,原來是英國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童話《柳林風聲》的人物。1908年發行的金牌童話《柳林風聲》,圍繞蛤蟆先生、河鼠、鼴鼠、獾先生四個形象展開的童話,曾經風靡全球。
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出自一位著名的心理諮詢師,他巧妙的借用了《柳林風聲》的蛤蟆先生性格特點,當陷入心理抑鬱,轉向心理醫生蒼鷺求助諮詢,十次的諮詢完整對話呈現給讀者。
是一部非常正向的心理諮詢入門級書,不了解心理知識的讀者,也會代入簡單易懂的故事和概念講解中。
01、抑鬱者的擔憂:我會好起來嗎?
書背上摘錄了一段對話:
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這段話很讓人淚目,我們經常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儘管竭盡全力,還是會感到絕望、無助。內心總會希望有那樣一位權威、先知的「聖人」,告訴我們,「你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過去」。
據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數據,我國有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有九成中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蛤蟆先生躲在邋遢萎靡、眼神呆滯而充滿悲傷,無法走出家門,看見人就像放聲大哭......我們就鼴鼠和河鼠一樣,輕而易舉的發現這樣狀態的蛤蟆先生,陷入了心理抑鬱,他病了。
當蛤蟆先生被三個好朋友拉到了心理醫生蒼鷺面前,我們知道即將開始心理諮詢的過程,正在悄然等待治癒之路如何開啟,蒼鷺的第一次諮詢讓我們大開眼界。
原來有一個問題,我們經常會忽視掉:諮詢費是誰來支付?
在中國,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大部分是家人或朋友推薦來的,因為在國人心裡,去看心理醫生意味著有疾病,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那麼被推到心理諮詢室門口的病人,就可以期待出門時輕鬆擁抱生活了嗎?
蒼鷺先生提到諮詢費用誰來支付,意味著問誰在承擔諮詢的責任,也就是接受諮詢的心態是否是100%自發自願的過程。
這是心理諮詢的前提,也是醫好「心病」前的準備,假如是被他人的好意所脅迫而來,多半就會無疾而終,毫無效果。
我們會聽到很多有關心理諮詢的負面評級:「這麼貴還不管用」,「心理醫生都是騙錢的」等等,一些心理醫生確實在面對患者第一步就沒有考慮的蒼鷺的靈魂拷問:誰是付諮詢費用的人?誰是真正想要諮詢的人?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處於雙重世界,在健康世界的循規蹈矩,在疾病世界的努力拼搏。當疾病纏身,首先要接受治療的就是心理,接納自己患病的事實,確認開始承擔恢復的信心。
「我會好起來嗎?」,每個人都有變好的能力,問題在於,你做好變好的準備了嗎?
02、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運不走運。
蛤蟆敞開心扉向蒼鷺講述困境,感覺不到價值,在朋友當中像一個笑話。這和朋友們眼中愛開玩笑、熱心腸、大大咧咧的蛤蟆可完全不一樣。
「別人對待我的方式太可怕了。」蛤蟆先生的壓力基本上都來自朋友對他的態度和看法。影響最深的要數獾對他失望的評價,就像小時候受到父親責罵一樣令人絕望。
蒼鷺對蛤蟆的這種感受,是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的,在某些特定情形和場景時會激發我們的而基本行為模式,做出自動反應,來自小時候體驗過的情感模式,這就是「兒童自我狀態」。
每個人都有「兒童自我狀態」,它可是憤怒、恐懼也可以是悲傷、或者是快樂。
蛤蟆先生的父親對一直很嚴厲,並且總是嫌棄他不夠認真和努力,母親很怕父親,父親在家時母親也很少露出親和之意。父親不允許蛤蟆哭和反抗,蛤蟆從小感受到父權的強勢,父親永遠都是對的,久而久之,父親的斥責都會變得合理。
蒼鷺說「兒童自我狀態」就是嬰兒時期的行為開始,就會引發父母的某些反應,是高興或者憤怒或者悲傷,再反饋給孩子身上,孩子就開始學習調整基本行為,來應對所處的初始狀態。
就像蛤蟆先生不被允許憤怒和悲傷,那麼他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緒呢?
他會首先選擇順從,表面上假裝不在乎,後來用嬉笑打鬧來化解被責難的尷尬。成年後,蛤蟆遇到了像父親性格一樣的獾,經常被責罵時,習慣性進入童年狀態,經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需要和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否認、無視或者壓抑,都會導致人格形成中扭曲。
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的重要影響,並非每個受到限制的人都會陷入抑鬱,但成年後陷入「兒童自我狀態」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03、自我探索只能發生在「成人自我狀態」
同樣,每個人也都有「父母自我狀態」,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耳濡目染的傳遞給我們,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時光。
當蒼鷺解釋了「父母自我狀態」,蛤蟆恍然大悟,獾喜歡挑剔他人對他人進行道德權威性指控的樣子,其實就是長期處於「父母自我狀態」中。而他們兩個的相處模式,自然的進入到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限定裡。
我們現在意識到哪些行為是「兒童自我狀態」還是「父母自我狀態」,就像蛤蟆先生絕望的說:「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運不走運」,原生家庭是不是就真的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呢?
不是的,還有一種狀態,既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是當下的自己,被稱為「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的我們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們合理的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被父母的過去聲音所驅使,不被童年情緒所圍困,而是理性思考當下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如何去做事。
蒼鷺說: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裡,才能學會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而我們之所以陷入抑鬱、精神困境中,就是因為常常呆在「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中,因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像條件凡事,直接進入到某種模式裡。
假如想走出困境,走出負能量情緒,首先就需要認識到自己處於三種狀態裡的哪一種,才能有意識的走出來,「意識」是最基本的抗抑鬱能力,只有意識到,所有的心理方法才得以應用,解決問題。
寫在最後
蛤蟆先生接受了10次心理諮詢,走出了「兒童自我狀態」,終於明白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是他人的自由,而他自己做出的條件反射,陷入自卑和抱怨,才是罪魁禍首。
當明白每個人都會在三種自我狀態裡盤旋,也就會理解了他人的性格和狀態,不再針鋒相對,咄咄逼人,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如何更好的認知自己上。
作為讀者,從跟著這個表面上放浪不羈,喜笑顏開的蛤蟆先生,一同陷入到童年故事、友誼之爭的關係漩渦中,起初試圖為蛤蟆先生爭辯世界不公、回擊譏諷嘲笑,到最後和蒼鷺一起了解了人格的結構,三位一體的模式,從內心原諒了他人和自己。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把自己二十多年心理諮詢的經驗都融入了這本書裡。從1997年第一次出版至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仍不斷再版、加印,長銷不衰。
蛤蟆先生和蒼鷺的10次心理諮詢對話,可以說帶我們揭開了心理諮詢神秘的面紗,讀者猶如親臨現場,體驗心理諮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同時也消除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的誤解,心理諮詢師並非解救者。
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